马达及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14141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5 17:24
马达及压缩机。过去的马达具有导线松弛的问题。在该马达中,在下绝缘体(70)的外壁部(72)形成有槽部(74A~74C),与线圈卷绕部(52G~52I)连接的导线(81G~81I)在该槽部中通过。并且,配置在外壁部(72)的外侧的导线(81G~81I)(搭接线Ub、Vb、Wb)具有:两个抵接部(Ub1/Ub2、Vb1/Vb2、Wb1/Wb2),它们分别与槽部(74A~74C)的两侧的外壁部(72)抵接;以及突出部(Ub3、Vb3、Vb3),其在两个抵接部(Ub1/Ub2、Vb1/Vb2、Wb1/Wb2)之间从槽部(74A~74C)向外壁部(72)的内侧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马达及压缩机本申请是原案申请号为201420204204.2的技术专利申请(申请日:2014年4月24日,专利技术名称:马达及压缩机)的分案申请。
本技术涉及绕线方式为集中卷绕的马达及具有该马达的压缩机。
技术介绍
过去的马达有的具备:铁芯,其具有呈环状排列的多个齿部;绝缘体,其具有分别层叠于铁芯的齿部的多个突出部(齿部);以及线圈,其被卷绕在铁芯的齿部和绝缘体的突出部上。绝缘体具有被配置在多个突出部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外壁部。在该外壁部形成有局部没有外壁的多个槽部。与各线圈的绕线始端和绕线尾端分别连接的导线通过该槽部被引出到绝缘体的外壁部的外侧。被引出到绝缘体的外壁部的外侧的各导线配置于在绝缘体的外壁部的外侧形成的规定的搭接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第38240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704177号公报 在上述的马达中,例如在对导线进行接线处理时等,存在导线松弛的问题。如果导线松弛,则导线偏离在绝缘体的外壁部的外侧形成的规定的搭接位置,在进行马达操作时绕线有可能损伤或者断线,导致相邻的线圈彼此接触而产生局部短路。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消除导线的松弛的马达及压缩机。 技术第一方面的马达的特征在于,该马达具备:铁芯,其具有呈环状排列的多个第I齿部;绝缘体,其具有分别层叠于所述第I齿部的多个第2齿部、和配置在所述多个第2齿部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壁部;以及线圈卷绕部,其被卷绕在所述第I齿部和层叠于该第I齿部的第2齿部上,在所述壁部形成有使与所述线圈卷绕部连接的导线通过的槽部,被配置在所述壁部的外侧的导线具有:两个抵接部,它们分别与所述槽部的两侧的壁部抵接;以及突出部,其在所述两个抵接部之间从所述槽部向所述壁部的内侧突出。 在该马达中,被配置在绝缘体的壁部的外侧的导线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在两个抵接部之间从槽部向壁部的内侧突出,因而与导线不具有突出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导线的必要长度,能够消除导线的松弛。 技术第二方面的马达的特征在于,在技术第一方面的马达中包括第I槽部,该第I槽部配置在与所述线圈卷绕部的径向外侧对应而且在所述铁芯的轴向上离开所述线圈卷绕部的位置,与所述线圈卷绕部连接的导线从所述第I槽部被引出到所述壁部的外侧,所述导线的所述线圈卷绕部与所述第I槽部之间的部分在所述壁部的内侧朝向所述线圈卷绕部呈凸状。 在该马达中,导线的线圈卷绕部与第I槽部之间的部分在壁部的内侧朝向线圈卷绕部呈凸状,因而与不是凸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导线的必要长度,能够消除导线的松弛。尤其在该马达中,在壁部的内侧延长导线的必要长度,因而对于在壁部的内侧导线松弛的情况效果更好。 技术第三方面的马达的特征在于,在技术第一或者第二方面的马达中,与所述线圈卷绕部连接的导线在分别被卷绕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I齿部和层叠于该第I齿部的第2齿部上的两个线圈卷绕部之间通过,然后被引出到所述壁部的外侧。 根据该马达,在以使导线通过两个线圈卷绕部之间的方式来卷绕绕线的马达、即导线容易松弛的马达中,能够消除导线的松弛。 技术第四方面的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具有技术第一?第三方面中任意一项技术所述的马达。 根据该压缩机,能够提供具有能够消除导线的松弛的马达的压缩机。 技术效果 如在以上的说明中叙述的那样,根据本技术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在技术第一方面中,被配置在绝缘体的壁部的外侧的导线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在两个抵接部之间从槽部向壁部的内侧突出,因而与导线不具有突出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导线的必要长度,能够消除导线的松弛。 在技术第二方面中,导线的线圈卷绕部与第I槽部之间的部分在壁部的内侧朝向线圈卷绕部呈凸状,因而与不是凸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导线的必要长度,能够消除导线的松弛。尤其在该马达中,在壁部的内侧延长导线的必要长度,因而对于在壁部的内侧导线松弛的情况效果更好。 在技术第三方面中,在以使导线通过两个线圈卷绕部之间的方式来卷绕绕线的马达、即导线容易松弛的马达中,能够消除导线的松弛。 在技术第四方面中,能够提供具有能够消除导线的松弛的马达的压缩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2是定子的俯视图。 图3是定子的后视图。 图4是定子的铁芯的俯视图。 图5是下绝缘体的后视图。 图6是定子的展开图。 图7是绕线的电路图。 图8是U相的绕线的电路图。 图9是用于说明导线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0是定子的示意后视图。 图11是从下方观察定子的外观图。 图12是图11的局部放大图。 图13是图11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导线的结构的概略图。 标号说明 I压缩机;20马达;51铁芯;52A?521线圈卷绕部;54A?541齿部(第I齿部);60,70绝缘体;61、71突出部(第2齿部);62、72外壁部(壁部);74槽部;74A?74C第I槽部;81G ?811 导线;Ubl/Ub2、Vbl/Vb2、Wbl/Wb2 两个抵接部;Ub3、Vb3、Wb3 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压缩机的实施方式。 [0041 ][压缩机的整体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如图1所示是单缸式旋转压缩机,具有密封外壳10、和在密封外壳10内配置的马达20及压缩机构30。该压缩机I是所谓高压拱顶形的压缩机,例如利用CO2制冷剂(下面,简称为制冷剂)。该压缩机I在密封外壳10内将压缩机构30配置在马达20的下侧。并且,在密封外壳10的下部储存有供给压缩机构30的各滑动部的润滑油2。 [密封外壳] 密封外壳10由筒部11、顶部12和底部13构成。筒部11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其上下端开口。在筒部11的侧面形成有连接口 11a,该连接口 Ila用于将与贮存器(未图示)连接的进气管14导入密封外壳10的内部。保持进气管14的圆筒形状的接头管15接合在该连接口 Ila的内周面上。顶部12是堵塞筒部11的上端的开口的部件。该顶部12与排气管16连接,排气管16将经由压缩机构30被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排出到密封外壳10的外部。并且,在顶部12设有与马达20连接的接线端子17。底板13是堵塞筒部11的下端的开口的部件。在上述结构的密封外壳10中形成有由筒部11、顶部12和底部13包围的密封空间。 [压缩机构] 压缩机构30沿着马达20的轴44的旋转轴线从上朝下具有消声器31、前盖32、气缸33及活塞34和后盖35。 [马达] 马达20是为了驱动上述的压缩机构30而设置的,具有转子40和定子50,定子50隔着气隙配置在该转子40的径向外侧。该马达20是绕线被卷绕在后述的铁芯51的齿部54A?541上的、绕线方式为集中绕线的马达。 < 转子 > 转子40具有铁芯41和多个永久磁铁(未图示)。铁芯41是通过将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多片薄板相互层叠并且通过焊接等相互接合而形成的。并且,在铁芯41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俯视观察大致为圆形的贯通孔43。轴44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该马达具备:铁芯,其具有呈环状排列的多个第1齿部;绝缘体,其具有分别层叠于所述第1齿部的多个第2齿部、和配置在所述多个第2齿部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壁部;以及线圈卷绕部,其被卷绕在所述第1齿部和层叠于该第1齿部的第2齿部上,在所述壁部形成有使与所述线圈卷绕部连接的导线通过的槽部和从该壁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被配置在所述壁部的外侧的导线具有:两个抵接部,它们分别与所述槽部的两侧的壁部抵接;以及突出部,其在所述两个抵接部之间从所述槽部向所述壁部的内侧突出。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4.26 JP JP2013-094652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该马达具备: 铁芯,其具有呈环状排列的多个第I齿部; 绝缘体,其具有分别层叠于所述第I齿部的多个第2齿部、和配置在所述多个第2齿部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壁部;以及 线圈卷绕部,其被卷绕在所述第I齿部和层叠于该第I齿部的第2齿部上, 在所述壁部形成有使与所述线圈卷绕部连接的导线通过的槽部和从该壁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 被配置在所述壁部的外侧的导线具有: 两个抵接部,它们分别与所述槽部的两侧的壁部抵接;以及 突出部,其在所述两个抵接部之间从所述槽部向所述壁部的内侧突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包括第I槽部,该第I槽部配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坂博树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