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卫东专利>正文

一种电供暖器的对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007144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4 05: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供暖器的对流结构,所述电供暖器包括具有入风口和排风口的外罩,所述外罩内设置有翅片式发热装置和风轮,所述风轮与排风口之间设有径引风室,所述翅片式发热装置周沿设置有热风室,热风室和径引风室之间设置有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所述风轮转动工作时,热风室内的热空气可通过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径引风室后经排风口排出。该种电供暖器的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可根据需要风量的大小,进一步使得其出风量和出风温度更加稳定,整个电供暖器的供暖效果更好,性能更稳定。该对流结构解决了现有供暖器出风量和出风温度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热供暖
,特别是一种电供暖器的对流结构
技术介绍
总所周知,电供暖器是一种常见的用于取暖的电器,现有的电热风取暖器,主要都是吹风式,其在供暖期内部设置风的加热装置加热,并设置风扇对着加热器,将热风吹出。现有的该种供暖器常常出现风量和热量温度的不匹配,不能满足环境的变化,引风式电热风供暖器采用的为由大变小的风道,该种结构常常在出风口的侧边出现倒吸冷风现象,影响出风星,供暖期出风温度的稳定性。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已解决现存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电供暖器的对流结构,解决了现有供暖器出风量和出风温度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供暖器的对流结构,所述电供暖器包括具有入风口和排风口的外罩,所述外罩内设置有翅片式发热装置和风轮,所述风轮与排风口之间设有径引风室,所述翅片式发热装置周沿设置有热风室,热风室和径引风室之间设置有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所述风轮转动工作时,热风室内的热空气可通过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径引风室后经排风口排出。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由左门板、右门板、门口底部设置的门槛及门口上方设置的压风帘板合围而成,所述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通过左门板、右门板、门槛及压风帘板形成一风洞,可产生风洞效应。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左门板、右门板可为对称设置或非对称设置,两者水平设置或对称地设有顺风方向的张角。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翅片式发热装置通电后可产生对流热风于热风室内,所述热风室的有效对流通风载面积比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的有效载面积至少大 4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径引风室的有效通风载面积比排风口的有效载面积至少大30 %,所述排风口的有效载面积大于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的有效载面积。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门槛的高度根据电机驱动的风轮需要导出风量设置,所述门槛的高度为4?12mm。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上方压风帘板的门帘板前沿与风轮平行间距为2?6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供暖器的对流结构,该种电供暖器的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可根据需要风量的大小,进一步使得其出风量和出风温度更加稳定,整个电供暖器的供暖效果更好,性能更稳定。该对流结构解决了现有供暖器出风量和出风温度稳定性差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剖切示意图;图3是图1中B-B方向的剖切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技术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参照图1、图2、图3。—种电供暖器的对流结构,所述电供暖器包括具有入风口 16和排风口 11的外罩1,所述外罩I内设置有翅片式发热装置2、风轮4、电机5、电源线路板6和压风帘板7,所述翅片加热散热器2与外罩I之间具有风道3,所述风轮4与排风口 11之间具有径引风室10,所述翅片式发热装置2周沿的热风室9在其热风出口处设置了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8,所述电机5驱动风轮4转动后,热风室9内的热空气可通过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 8、径引风室10后经排风口 11排出,上述的电源线路板6为具有控制电路并可控制供暖器工作的控制装置,电源线路板6用于控制电供暖器智能协调工作。上述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 8由左门板12、右门板13、门口底部设置的门槛14及门口上方设置的压风帘板7合围而成,所述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 8通过左门板12、右门板13、门槛14及压风帘板7形成一风洞,可产生风洞效应。所述左门板12、右门板13可为对称设置或非对称设置,两者水平设置或对称地设有顺风方向的张角。为了解决现有的电热风取暖器因风道风效问题影响出风量,出风温度的匹配不好,导致电热风取暖器,取暖效果出现出风温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本技术方案中设置了一种稳定的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电暖器形成的风洞效应,通过智能化调控将热功率稳定的与风量匹配,保持了出风量和出风温度的数据值,并使有效功最大化具有节能效果。所述翅片式发热装置2通电后可产生对流热风于热风室9内,所述热风室9的有效对流通风载面积比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 8的有效载面积至少大45%。所述径引风室10的有效通风载面积比排风口 11的有效载面积至少大30 %,所述排风口 11的有效载面积大于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 8的有效载面积。上述的结构有助于该中电取暖器的出风形成风洞效应,使得出风效果更好,出风温度更加稳定、均匀。所述门槛14的高度根据电机5驱动的风轮4需要导出风量设置,所述门槛14的高度为4?12_。所述门槛14的具体高度与风轮4的出风数据互为参数并可将门槛14调整到所需值的位置。所述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 8上方压风帘板7的门帘板前沿与风轮平行间距为2?6_,其具体参数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所述的电源线路板6为控制部件,其与电机5、翅片式发热装置2电性连接,电源线路板6通过导线20与翅片式发热装置2电性连接,并与该电供暖器的电源接口 17连接,所述电源线路板6可调制供热量及供热方式。所述外罩I在其侧面板下部设置有可用于回收余热的附进风口 15,提高热效能。上述的风轮4在其端部设置有风轮固定板19将其固定在外罩I内部。以上是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技术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技术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主权项】1.一种电供暖器的对流结构,所述电供暖器包括具有入风口(16)和排风口(11)的外罩(I),所述外罩(I)内设置有翅片式发热装置(2)和风轮(4),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4)与排风口(11)之间设有径引风室(10),所述翅片式发热装置(2)周沿设置有热风室(9),热风室(9)和径引风室(10)之间设置有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8),所述风轮(4)转动工作时,热风室(9)内的热空气可通过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8)、径引风室(10)后经排风口(11)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供暖器的对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⑶由左门板(12)、右门板(13)、门口底部设置的门槛(14)及门口上方设置的压风帘板(7)合围而成,所述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8)具有风洞效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供暖器的对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门板(12)、右门板(13)可为对称设置或非对称设置,两者水平设置或对称地设有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供暖器的对流结构,所述电供暖器包括具有入风口(16)和排风口(11)的外罩(1),所述外罩(1)内设置有翅片式发热装置(2)和风轮(4),其特征在于:所述风轮(4)与排风口(11)之间设有径引风室(10),所述翅片式发热装置(2)周沿设置有热风室(9),热风室(9)和径引风室(10)之间设置有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8),所述风轮(4)转动工作时,热风室(9)内的热空气可通过门洞式空气动力引风口(8)、径引风室(10)后经排风口(11)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卫东
申请(专利权)人:陈卫东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