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海清专利>正文

换向固定中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9256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换向固定中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人力并辅以其他动力的二、三轮车配件领域,具体说属于车配件的中轴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将现有的中轴改进为具有换向、固定功能的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换向固定中轴,包括车架中连接[4]及其配件,还包括设在车架中连接内的止动半轴[1]和换向半轴[2]以及套接在止动半轴和换向半轴外的连接套[3],所述的两半轴保持轴向可转动的插接,通过连接套在不同方向的套接,使得两半轴可以在两个不同相对位置对接并固定住;另外,连接在一起的两半轴还可以通过连接套与车架中连接固定。(*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人力并辅以其他动力的二,三轮车配件领域,具体说属于车配件的中轴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生产的电动助力车有的按自行车设计脚蹬,两脚前后放置,设计加工简单,成本低,但缺乏舒适及美感。也有部分电动助力车,在车架的两脚蹬内设有一个固定平台用以方便其不用脚蹬子骑行时踩踏。这样做的优点是不蹬车时,脚可以踏在平台上。其设计多样,其一车架加长平台前置,以免防碍脚蹬转动;其二;加长中轴长度,在两脚瞪之间安放平台;其三升高平台,以免防碍脚蹬转动。缺点是车架加长,笨重,坚固性差;加长中轴长度,非人力骑行时,旷置的两脚瞪容易发生碰挂;各种方案为尽量减少加长中轴长度,骑行者必须两脚并拢,及升高平台这两种因素,必然使重心升高,拐弯时必须加大倾角,稳定性差;骑行时姿势也不美观;其四还有所谓全包式的电动助力车,其脚踏板放低,中轴加长,大腿变短以适应降低的中轴,这样一来违反人体自然生理,既不舒适又损害了功能的实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转向、固定功能的换向固定中轴。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换向固定中轴,包括车架中连接及其配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车架中连接内的止动半轴和换向半轴以及套接在止动半轴和换向半轴外的连接套,所述的两半轴保持轴向可转动的插接,通过连接套在不同方向的套接,使得两半轴可以在两个不同相对位置对接并固定住;另外,连接在一起的两半轴还可以通过连接套与车架中连接固定。两半轴外轮廓与连接套内轮廓相对应,呈关于一条直线对称的任何几何形状,如长方形,菱形,圆形或正方形,延其中轴两端设突起或凹槽;且两半轴阴阳反衬以便对接。在连接套上设有突起或凹槽,在车架中连接上设有突起。在两半轴和连接套之间设置回位弹簧50。止动半轴与连接套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的车架中连接配件为双层滚珠轴承。在止动半轴和车架中连接上的配件上设置回位簧。在车架中连接上开口,在开口处设置滑块。在滑块上设引线40,并将引线牵到车把上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技术的换向固定器,可以使骑行者在骑行过程中实现变换脚蹬相对角度为零度即平行,或180度,即相反方向,并且固定在该角度位置。以此在行进过程中提供平稳、安全、舒适的脚踏方式。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1的止动半轴结构示意图;其中11轴头,12轴挡,13轴体,14轴芯孔;图2是图1的右视图;其中,10弹簧座,11轴头,12轴挡,13轴体,14轴芯孔;图3是本技术实施方式1的换向半轴结构示意图;其中,21轴头,22轴挡,23轴体,24轴芯,25轴体座,27轴身端面;图4是图3的左视图;其中,21轴头,22轴挡,23轴体,24轴芯,25轴体座,27轴身端面;图5是本技术实施方式1的连接套结构示意图;其中,31套筒,32止动台,33套筒内孔,36止动槽,37操作面,38定位块槽,39弹簧孔;图6是图5的右视图;其中30弹簧座,31套筒,32止动台,33套筒内孔,36止动槽,37操作面,38定位块槽,39弹簧孔;图7是本技术实施方式1的骑行状态示意图;其中,4车架中连接,41滚珠,45滑块口,47操作滑块,48轴碗锁母,50回位簧,52车大腿,59扭力簧,图8是本技术实施方式1的换向过程中示意图;其中,图9是本技术实施方式1的平行踩踏状态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方式2的止动半轴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的右视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方式2的换向半轴与连接套固定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的左视图;图14为本技术实施方式2的骑行状态示意图;图15为本技术实施方式2的平行踩踏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结构作进一步说明例1;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参见附图7,换向固定中轴,包括车架中连接4及其配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车架中连接内的止动半轴1和换向半轴2以及套接在止动半轴和换向半轴外的连接套3,所述的两半轴保持轴向可转动的插接,通过连接套在不同方向的套接,使得两半轴可以在两个不同相对位置对接并固定住;另外,连接在一起的两半轴还可以通过连接套与车架中连接固定。其具体部件构成及其相互联结关系分别结合附图叙述如下参见附图1、附图2,止动半轴中轴主体一部分,与换向半轴2及连接套3共同组成中轴;完成人力骑行及换向功能。其中轴头11,连接车大腿51;轴挡12,与轴碗42、滚珠0配合,使中轴安装于车架中连接4上;轴体13,止动半轴1主体,横截面为矩形,与连接套3紧密连接;允许连接套3延轴体13移动与轴体13同步转动;轴芯孔14,与换向半轴2轴芯24紧密插接;允许止动半轴1,换向半轴2同轴向转动。参见附图3、附图4,换向半轴中轴主体一部分;经连接套3与止动半轴1连接组成中轴并完成中轴人力骑行及换向功能。其中轴头21,连接车大腿52;轴挡22,与轴碗42、滚珠0配合,使中轴安装于车架中连接4上;轴体23,换向半轴2主体,横截面为矩形,与连接套3配合可完成中轴换向动作;轴芯24,与止动半轴1、轴芯孔14紧密插接可相互同轴向转动;轴体座25,换向半轴2主体一部;轴身端面27,连接套3移动终止点28定位块,限制连接套3移动范围;弹簧孔29,位于轴体座外表面,插接扭力簧59一端。参见附图5、附图6,连接套套接止动半轴1、换向半轴2组成中轴,完成骑行及换向功能。其中弹簧座30,安置回位簧50一端;套筒31,连接套主体;止动台32,位于套筒31腰部;套筒内孔33,横截面为矩形,与两半轴轴体13、23紧密套接,连接两半轴1、2;止动槽36,位于止动台32外缘,与止动块46配合,限制连接套3转动;操作面37,操作滑块47作用面;定位块槽38,位于换向半轴侧套筒31内,容纳定位块28;39弹簧孔,位于换向半轴侧套筒31外表面,插接扭力簧59另一端。参见附图7人力骑行状态时的本技术结构状态示意连接套3与止动半轴1、换向半轴2紧密套接;连接套套筒31被轴身端面27限定位置,定位块28插入定位块槽38中,操作滑块47及止动块46不限制连接套3转动,扭力簧59予置扭力;大腿51、大腿52之间夹角为180度;车处于人力骑行状态。参见附图8、9脚蹬换向以及换向后的平行踩踏状态本技术结构示意在机动骑行中脚蹬换向可改变骑行状态。用手牵动连接操作滑块47的“闸线”,连接套3被操作滑块47推动并在止动半轴轴体13上移动,当止动块46与连接套止动槽39位置相对时,连接套3在操作滑块47推动下在止动半轴轴体13上移动,止动块46插入止动槽36,连接套3既被止动块46固定而不能转动;止动半轴1端的车大腿51不再转动,同时连接套内孔套筒31与换向半轴上的轴体23脱离插接,换向半轴2在扭力簧59预置扭力的作用下自动旋转,车大腿52到达最上端,车大腿51与车大腿52夹角为90度;此时骑行者应解除对操作滑块47的控制,同时顺势踏动换向半轴2侧脚瞪至两侧车大腿夹角为0度,扭力簧59又被预置扭力同时连接套3受回位簧50弹力作用向换向半轴移动,连接套内孔套筒31与换向半轴上的轴体23再度插接;但连接套3被定位块28限制无法回归原位,止动块46依然位于止动槽36内,连接套3仍被止动块46固定而不能转动;车大腿51与车大腿52夹角为0度并被止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换向固定中轴,包括车架中连接[4]及其配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在车架中连接内的止动半轴[1]和换向半轴[2]以及套接在止动半轴和换向半轴外的连接套[3],所述的两半轴保持轴向可转动的插接,通过连接套在不同方向的套接,使得两半轴可以在两个不同相对位置对接并固定住;另外,连接在一起的两半轴必要时还可以通过连接套与车架中连接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海清
申请(专利权)人:张海清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