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车身改制定位连接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88839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9-02 17: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体式车身改制定位连接机构,包括底部框架,U型支架,所述底部框架水平设在下车体上,所述底部框架两端与所述U型支架底端垂直连接,所述U型支架顶端连接有L型支架,所述L型支架连接上车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能较好的提高改制车身安装工作效率及车身孔位精度,同时也降低了工人改制难度。实践证明,采用此工装改制后的车身孔位精度远远大于传统车身改制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分体式车身改制定位连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体式车身定位连 接机构。
技术介绍
现阶段,在新产品研发阶段,为降低研发成本及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在新产品设计 数据冻结之前,由于此时新产品研发还处于图纸设计阶段,无法提供实车进行相关设计方 案实物验证及试验数据采集。所以此时,通常需要通过对样车车身进行改制来验证新产品 相关设计方案是否可行以及采集一些底盘性能相关数据,为后续新产品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及方案。 目前,车身改制大部分为整体式改制方法,即改制样车的上车体与下车体为同一 款车,主要通过切割、焊接等方式完成样车车身加长、缩短改制。 现有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整体式样车车身改制,但对于分体式样车车身改制无法实 现,因为分体式样车车身上、下车体分别属于两款不同车型,需要分别对两款不同车型的 上、下车体进行改制(加长、缩短),上、下车体改制完成后,需对其进行定位连接。此时,需 要开发一款专用工装来实现不同车型上、下车体的定位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体式车身改制定位连接机构,以期能够解决分体 式车身定位连接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分体式车身改制定位连接机构,包括底 部框架和U型支架,所述底部框架水平设在下车体上,所述底部框架的两端与所述U型支架 的底端垂直连接,所述U型支架的顶端连接有L型支架,所述L型支架连接上车体。 优选地,还包括加强梁,所述加强梁的一端与所述底部框架侧边连接,另一端与U 型支架的侧边连接,所述加强梁、U型支架和底部框架组成三角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底部框架和L型支架上分别设有安装孔,所述上车体左侧围轮包及 右侧围轮包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L型支架连接,所述下车体中横梁通过螺栓与所述底部框 架连接。 优选地,所述底部框架上设置的安装孔为四个,所述安装孔两两一组分别设在底 部框架两侧边上。 优选地,所述L型支架上设置的安装孔为两个。 优选地,所述安装孔的直径为14mm,所述螺栓直径为12mm。 本技术的效果在于:采用本技术所述的方案,U型支架向上凸起,易于定 位,然后通过顶端的L型支架与上车体连接,本实施例提供的分体式车身改制定位连接装 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能较好的提高改制车身安装工作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工人改制 难度。实践证明,采用此工装改制后的车身孔位精度远远大于传统车身改制方法。【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 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中记载 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体式车身改制定位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 图; 图2为实施例中分体式车身改制定位连接机构的爆炸图; 图3为实施例中分体式车身改制定位连接机构的主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中分体式车身改制定位连接机构的俯视图; 图中:1-底部框架2-U型支架3-L型支架4-加强梁5固定孔【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 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如图1-4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分体式车身改制定位连接机构,包括底 部框架1,U型支架2,所述底部框架水平设在下车体上,所述底部框架1两端与所述U型支 架2底端垂直连接,所述U型支架2顶端连接有L型支架3,所述L型支架3连接上车体。 其中,本实施例中,底部支架固定在下车体横梁上,两端与U型支架底部焊接,其中U型支架 向上凸起,易于定位,然后通过顶端的L型支架与上车体连接,本实施例提供的分体式车身 改制定位连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能较好的提高改制车身安装工作效率,同时也 降低了工人改制难度。实践证明,采用此工装改制后的车身孔位精度远远大于传统车身改 制方法。 进一步,还包括加强梁4,所述加强梁4 一端与底部框架1侧边连接,另一端与U型 支架2侧边连接,所述加强梁4与U型支架2和底部框架1组成三角形结构。本实施例中, 加强梁为四个,分别装在底部框架与U型支架的连接处,采用三角结构,能有效的增加底部 框架与U型支架连接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所述底部框架和L型支架上分别设有安装孔,所述上车体和下车体通 过螺栓与所述L型支架和底部框架连接。其中,所述底部框架安装孔为四个,所述安装孔两 两一组分别设在底部框架两侧边上。所述L型支架安装孔为两个,优选地,所述安装孔直径 为14mm,所述螺栓直径为12mm。 本实施例中,分体式车身改制方式首先将不同车型的上车体、下车体分别按照设 计要求改制完成。其次将此机构放置在下车体上,且将此机构的底部框架1上4个安装孔 对准下车体横梁上4个安装孔,然后通过012mm螺栓将此机构与下车体进行定位连接。再 次将调整改制后上车体姿态,使上车体左、右侧围轮包上2个安装孔分别对准此机构的L型 支架3上2个安装孔,最后通过012mm螺栓将此机构与上车体进行定位连接。至此通过此 机构完成了分体式车身改制上、下车体定位连接。 其中,采用0l 4mm安装孔以及012mm螺栓来实现上车体及下车体的连接目的是 为了满足改制后的车身孔位精度控制在±1. 5mm以内,有效保证改制后的车身孔位精度。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技术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 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 对本技术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主权项】1. 一种分体式车身改制定位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框架和U型支架,所述底 部框架水平设在下车体上,所述底部框架的两端与所述U型支架的底端垂直连接,所述U型 支架的顶端连接有L型支架,所述L型支架连接上车体。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车身改制定位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强梁,所 述加强梁的一端与所述底部框架侧边连接,另一端与U型支架的侧边连接,所述加强梁、U 型支架和底部框架组成三角形结构。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车身改制定位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框架和L 型支架上分别设有安装孔,所述上车体左侧围轮包及右侧围轮包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L型 支架连接,所述下车体中横梁通过螺栓与所述底部框架连接。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体式车身改制定位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框架上 设置的安装孔为四个,所述安装孔两两一组分别设在底部框架两侧边上。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体式车身改制定位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支架上 设置的安装孔为两个。6. 如权利要求3-5任一项所述的分体式车身改制定位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 装孔的直径为14mm,所述螺栓直径为12mm。【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分体式车身改制定位连接机构,包括底部框架,U型支架,所述底部框架水平设在下车体上,所述底部框架两端与所述U型支架底端垂直连接,所述U型支架顶端连接有L型支架,所述L型支架连接上车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能较好的提高改制车身安装工作效率及车身孔位精度,同时也降低了工人改制难度。实践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体式车身改制定位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框架和U型支架,所述底部框架水平设在下车体上,所述底部框架的两端与所述U型支架的底端垂直连接,所述U型支架的顶端连接有L型支架,所述L型支架连接上车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焱杰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