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晓路专利>正文

多用折叠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7838 阅读:2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用折叠自行车,属于自行车的改进,是由车身长短、高矮可调的组合式车架,两节座杆和把套管及其便于分解组装的中轴框与公知技术的有机结合的轻便自行车,它具有分解组装方便,折叠后体积小,便于运输与携带,车身长、短、高、矮可调,能满足各类骑乘人员需要等特点,特别适于旅游者携带的临时交通工具,也可供一般成人或儿童骑用。(*该技术在199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多用折叠自行车,属于自行车的改进,特别适于旅游者携带乘用,也可供成人、儿童骑乘。目前人们广泛骑用的自行车,尽管规格多种,款式各异男式、坤车、童车等一般不能折叠,并较重,体积大,不便于携带和运输尤其是对高层建筑的用户很不方便。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折叠后能装入55×45cm的背包内,不用工具即能分解,组装的成人、儿童轻便多用折叠的自行车。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是由前、后轮、车架、驱动部分、前叉1、车把6、鞍座18等组成。其车架是由前叉套2、横梁9、弯梁11、中轴框组合而成,彼此间分别用紧固栓8、10和销轴25相连接;车把6以紧固件4装于套管5的上端,其下端与下套管12相连;鞍座18装在座杆17上端,通过座杆套19与下座杆16相连,下端装进座框15内,以紧固件22固定;装好轴承的中轴13装入中轴框26相应的轴承座内其上防止轴向串动的档块与限位杆20相接触;大小链轮、链条、曲臂14和脚蹬子分别装于相应位置上。所述的曲臂14与脚蹬子轴40是用分别伸进相应凹槽内的弹簧片41和止动杆42相连接。所述的座杆套19内装有减振弹簧59。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体积小、重量轻、可折叠成较小的体积,便于运输与携带车身长短、高矮可调等优点,同时结构简单,实施容易。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弯梁折叠后的状态示意图。图3是把杆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中轴框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中轴装入中轴框后A-A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6是座杆套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曲臂与脚蹬子轴的联接方式示意图。本技术的实施例结合附图加以描述,前后轮、大小飞轮、链条、前叉及把芯的联接方式等均与现有技术相同,其车架有前叉套2、横梁9、弯管11和中轴框26组合而成,为便于折叠和伸缩,弯梁11尾部以销轴25与中轴框26相连接,横梁9上装有短把杆24,其两端以紧固栓8,10分别与弯梁11和前叉套相连接;车把6用紧固栓4固装于上套管5上,其下端与下套管12用紧固栓3来固定以利于调节车把高矮;座杆16一端装入座框15内用紧固件22固定,其上端通过内装有减振弹簧23的座杆套19与上座杆17相连,鞍座18装于其上,两装有轴承的中轴13装在中轴框26的相应轴承座中,其上的止动档块与止动杆20相接触,曲臂14的一端用止动杆42和弹簧片41与脚蹬子轴40相连接,为防止骑行状态弯梁11上下振动,在中轴框26的相应位置上固装有限位块7。权利要求1.一种多用折叠自行车,是由前后轮、车架、驱动部分、前叉1、车把6、鞍座18等组成,其特征在于车架是由前叉套2、横梁9、弯梁11、中轴框26组合而成,彼此间分别用紧固栓8、10和销轴25相联接;车把6以紧固件4装于上套管5的上端,其下端与下套管12相连;鞍座18装在座杆17上端,通过座杆套19与下座杆16相连,其下端装进座框15内,以紧固件22固定;装好轴承的中轴13装入中轴框26相应的轴承座内,其上防止轴向串动的档块与限位杆20相接触;大小链轮、链条、曲臂14和脚蹬子分别装于相应位置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是所述的曲臂14与脚蹬子轴40是用分别伸进相应凹槽内的弹簧片41和止动杆42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其特征是所述的座杆套19内装有减震弹簧59。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多用折叠自行车,属于自行车的改进,是由车身长短、高矮可调的组合式车架,两节座杆和把套管及其便于分解组装的中轴框与公知技术的有机结合的轻便自行车,它具有分解组装方便,折叠后体积小,便于运输与携带,车身长、短、高、矮可调,能满足各类骑乘人员需要等特点,特别适于旅游者携带的临时交通工具,也可供一般成人或儿童骑用。文档编号B62J1/02GK2037339SQ8821058公开日1989年5月10日 申请日期1988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1988年5月26日专利技术者李晓路 申请人:李晓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用折叠自行车,是由前后轮、车架、驱动部分、前叉1、车把6、鞍座18等组成,其特征在于车架是由前叉套2、横梁9、弯梁11、中轴框26组合而成,彼此间分别用紧固栓8、10和销轴25相联接;车把6以紧固件4装于上套管5的上端,其下端与下套管12相连;鞍座18装在座杆17上端,通过座杆套19与下座杆16相连,其下端装进座框15内,以紧固件22固定;装好轴承的中轴13装入中轴框26相应的轴承座内,其上防止轴向串动的档块与限位杆20相接触;大小链轮、链条、曲臂14和脚蹬子分别装于相应位置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晓路
申请(专利权)人:李晓路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21[中国|辽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