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F型手工具柄改良结构,包括:一第一本体设有第一枢部、第一枢槽、第一枢孔、第一容槽及第三容槽;一第二本体设有第二枢部以与第一枢部相枢设,该第二枢部上设有第一齿部;一卡制件设有第一本部以容设于第一容槽中,该第一本部一端设有至少一第二齿部以与第一齿部相啮合,该卡制件另端设有第四容槽,该第四容槽两侧边各设有第一靠抵面;一控制件容设于第三容槽中,该控制件设有第一控制面及第二控制面,该第一控制面靠抵于第一靠抵面上,该第二控制面靠抵于另一第一靠抵面上,使该第一齿部与第二齿部相啮合,此为固定角度状态,该二第一控制面及第二控制面间设有二第一凹槽,该其一第一凹槽对正第四容槽,该控制件可在第三容槽处位移一距离。(*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F型手工具柄改良结构,包括:一第一本体设有第一枢部、第一枢槽、第一枢孔、第一容槽及第三容槽;一第二本体设有第二枢部以与第一枢部相枢设,该第二枢部上设有第一齿部;一卡制件设有第一本部以容设于第一容槽中,该第一本部一端设有至少一第二齿部以与第一齿部相啮合,该卡制件另端设有第四容槽,该第四容槽两侧边各设有第一靠抵面;一控制件容设于第三容槽中,该控制件设有第一控制面及第二控制面,该第一控制面靠抵于第一靠抵面上,该第二控制面靠抵于另一第一靠抵面上,使该第一齿部与第二齿部相啮合,此为固定角度状态,该二第一控制面及第二控制面间设有二第一凹槽,该其一第一凹槽对正第四容槽,该控制件可在第三容槽处位移一距离。【专利说明】F型手工具柄改良结构
本技术与一 F型手工具柄改良结构有关,特别指一种F型手工具柄改良结构设有一卡制件及一控制件,该卡制件的二第一靠抵面可与控制件的第一控制面及第二控制面相接触靠抵,使本新型F型手工具柄改良结构达到更稳固性的功效。
技术介绍
按吾人先前所知,现有的F型手工具柄(以下简称F柄)结构,如美国专利号:第6131490号,同中国台湾专利申请案号:88202112号,棘轮扳手之可调角度及长度构造,一种棘轮扳手的可调角度及长度构造,其中角度调整构造在于:该棘轮D头10下方的圆弧部11设制多数个棘齿12,并在把手20上方剖设连接凹槽21,方能通过穿梢将棘轮D头10的圆弧部11贯穿枢结于把手上方的连接凹槽21中,且在连接凹槽21中钻设轴向作动槽26及径向作动槽27,另在轴向作动槽26中装设弹簧28及钢珠29,又在径向作动槽中27插入梢杆30,然该梢杆30在下方剖设一定位槽31,梢杆30上方则剖设一斜槽32,其中梢杆30的长度比径向作动槽27长,藉以做为压按梢杆30之用,再在轴向作动槽26中装设钢珠29、弹簧28、卡块35,而该卡块35内部设有弹簧槽36,供容纳弹簧28及钢珠29,卡块35底部则剖设一斜率与梢杆30的斜槽32相同的斜面37,使得梢杆30的斜槽41在压按时可以与斜面37卡合止动,其中长度调整构造在于:该把手20套设连接一套管40及一延长杆50,并在把手20及延长杆50的套入部钻设孔洞51,藉以埋设二弹簧S及一定位钢珠R、一定位梢P,且在套管40两端的内壁处设制二斜槽41,做为把手20及延长杆50在伸出至最长时,可以通过定位梢P卡弹固定于套管40的斜槽41中,且在套管40两端的外壁处穿设二长孔42,供埋设二迫紧梢43之用,然该迫紧梢43的直径大于长孔42的壁厚,另外在套管40两端套设二固定环60,而该固定环60设制一偏心孔61,藉以将迫紧梢43含设于偏心孔61中,方能转动固定环60将迫紧梢43锁紧固定在把手20及延长杆50上,再在套管40两端的斜槽41中钻设一透孔,藉以刺入透孔令该定位梢P脱离与斜槽41的定位关系,做为方便拆卸取出把手20、套管40、延长杆50。 但此现有F柄结构的缺失在于: 请辅以美国公报的第3图及第4图所示,该现有结构在角度固定时,该卡块35的斜面37与梢杆30的斜槽32相接触靠抵,如此该卡块35与梢杆30间的卡制状态仅具一接触面,使该现有棘轮扳手固定角度的状态较不具稳固性。 有鉴于上述现有F柄结构的缺失,本新型设计人通过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制造、设计及贩卖经验,终于有一能解决现有F柄结构改良弊端的产品问世。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F柄改良结构,以解决现有的二元件间的接触面仅有一个,固定角度的状态较不具稳固性的问题,其设有一卡制件及一控制件,该卡制件的二个第一靠抵面可与控制件的第一控制面及第二控制面相接触靠抵,具有二处靠抵使其达到更稳固性的功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F柄结构改良,其包括:一第一本体设有第一枢部、第一枢槽、第一容槽及第三容槽;一第二本体设有第二枢部以与第一枢部相枢设,该第二枢部上设有第一齿部;一卡制件设有第一本部以容设于第一容槽中,该第一本部一端设有至少一第二齿部以与第一齿部相啮合,该卡制件另端设有第四容槽,该第四容槽两侧边各设有第一靠抵面;一控制件容设于第三容槽中,该控制件设有第一控制面及第二控制面,该第一控制面靠抵于第一靠抵面上,该第二控制面靠抵于另一第一靠抵面上,使该第一齿部与第二齿部相啮合,此为固定角度状态,该二第一控制面及第二控制面间设有二第一凹槽,该其一第一凹槽对正第四容槽,该控制件可在第三容槽处位移一距离。 具体来说,本技术提供一种F柄改良结构,其包括: —第一本体,该第一本体一端设有第一枢部,该第一枢部设有第一枢槽,该第一枢槽呈Π字型状,该第一枢部上设有第一枢孔,该第一枢孔呈穿透圆孔状,该第一本体设有第一容槽,该第一容槽呈圆槽状,该第一容槽一端与第一枢部呈相通状,该第一容槽设于第一枢槽底部处,该第一本体设有一第三容槽,该第三容槽与第一容槽呈相通状,该第三容槽呈一穿透的圆槽状,该第三容槽的轴心与第一容槽的轴心呈相互垂直状; 一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上设有第二枢部,该第二枢部与第一本体的第一枢部相枢设,该第二枢部容设于第一枢槽中,该第二枢部上设有第二枢孔,该第二枢孔呈穿透圆孔状,该第二枢孔与第一枢孔相对正,该第二枢部上设有环状排列齿的第一齿部; 一卡制件,该卡制件上设有第一本部,该第一本部容设于第一本体的第一容槽中,该第一本部呈圆柱体状,该第一本部一端设有至少一第二齿部,该第二齿部与第二本体的第一齿部相啮合,该卡制件另端设有第四容槽,该第四容槽两侧边各设有第一靠抵面,该两个第一靠抵面相对于第四容槽呈相互对称状,该二第一靠抵面呈单一弧度的圆弧状,该第四容槽与第一靠抵面间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该第一距离大于第一齿部及第二齿部间的退齿距离; 一控制件,该控制件呈一圆柱体状,该控制件容设于第一本体的第三容槽中,该控制件外周面设有第一控制面及第二控制面,该第一控制面靠抵于卡制件的第一靠抵面上,该第二控制面靠抵于另一第一靠抵面上,使该第二本体的第一齿部与第二齿部相啮合,此为固定角度状态,该第一控制面及第二控制面的直径配合第一靠抵面的直径,该第一控制面及第二控制面设有相同直径,该二第一控制面及第二控制面间设有二第一凹槽,该其一第一凹槽对正第四容槽,该第一凹槽的最小宽度大于或等于卡制件的第一靠抵面的最大宽度,该控制件可在第三容槽处位移一距离,移位该控制件,使该第一控制面及第二控制面与二第一靠抵面会相互分离,该第二控制面对正第三容槽,且两个第一凹槽对正两个第一靠抵面,该卡制件可向后作动,该二第一靠抵面会与二第一凹槽相接触卡制,该卡制件的第二齿部可与第一齿部相分离,第二本体即可相对第一本体调整至另一角度,此为调整角度状态; 一枢设件,该枢设件穿设第一本体的第一枢孔及第二本体的第二枢孔,该枢设件将第一枢部及第二枢部相结合枢设。 所述的F柄改良结构还设有一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容设于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一容槽中,该弹性元件抵于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卡制件间。 所述第一容槽另端设有一直径较小的第二容槽,该第二容槽与该第一容槽因直径差而设有第一抵面,所述第一本部另端设有直径较小的第二本部,该第二本部容设于该第二容槽中,该第二本部呈圆柱体状,该第一本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F型手工具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第一本体,该第一本体一端设有第一枢部,该第一枢部设有第一枢槽,该第一枢槽呈ㄇ字型状,该第一枢部上设有第一枢孔,该第一枢孔呈穿透圆孔状,该第一本体设有第一容槽,该第一容槽呈圆槽状,该第一容槽一端与第一枢部呈相通状,该第一容槽设于第一枢槽底部处,该第一本体设有一第三容槽,该第三容槽与第一容槽呈相通状,该第三容槽呈一穿透的圆槽状,该第三容槽的轴心与第一容槽的轴心呈相互垂直状;一第二本体,该第二本体上设有第二枢部,该第二枢部与第一本体的第一枢部相枢设,该第二枢部容设于第一枢槽中,该第二枢部上设有第二枢孔,该第二枢孔呈穿透圆孔状,该第二枢孔与第一枢孔相对正,该第二枢部上设有环状排列齿的第一齿部;一卡制件,该卡制件上设有第一本部,该第一本部容设于第一本体的第一容槽中,该第一本部呈圆柱体状,该第一本部一端设有至少一第二齿部,该第二齿部与第二本体的第一齿部相啮合,该卡制件另端设有第四容槽,该第四容槽两侧边各设有第一靠抵面,该两个第一靠抵面相对于第四容槽呈相互对称状,该二第一靠抵面呈单一弧度的圆弧状,该第四容槽与第一靠抵面间最小距离为第一距离,该第一距离大于第一齿部及第二齿部间的退齿距离;一控制件,该控制件呈一圆柱体状,该控制件容设于第一本体的第三容槽中,该控制件外周面设有第一控制面及第二控制面,该第一控制面靠抵于卡制件的第一靠抵面上,该第二控制面靠抵于另一第一靠抵面上,使该第二本体的第一齿部与第二齿部相啮合,此为固定角度状态,该第一控制面及第二控制面的直径配合第一靠抵面的直径,该第一控制面及第二控制面设有相同直径,该二第一控制面及第二控制面间设有二第一凹槽,该其一第一凹槽对正第四容槽,该第一凹槽的最小宽度大于或等于卡制件的第一靠抵面的最大宽度,该控制件可在第三容槽处位移一距离,移位该控制件,使该第一控制面及第二控制面与二第一靠抵面会相互分离,该第二控制面对正第三容槽,且两个第一凹槽对正两个第一靠抵面,该卡制件可向后作动,该二第一靠抵面会与二第一凹槽相接触卡制,该卡制件的第二齿部可与第一齿部相分离,第二本体即可相对第一本体调整至另一角度,此为调整角度状态;一枢设件,该枢设件穿设第一本体的第一枢孔及第二本体的第二枢孔,该枢设件将第一枢部及第二枢部相结合枢设。...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民,
申请(专利权)人:坤鑫国际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