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54725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7 06: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丝,其在确保充分的柔软性的同时,即使在碰撞到病变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从折弯部分的前端侧向基端侧的位移。导丝(10)具有轴(12)和卷绕轴(12)的前端部的第一线圈体(20)。第一线圈体(20)对绞合多个线材(21)而成的绞线(22)进行卷绕而成,在该第一线圈体(20)的中间部设有接合部(35),该接合部(35)填充于线材(21)之间并对相邻的绞线(22)彼此进行接合,该接合部(35)未与轴(12)接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作为以治疗、检查为目的插入到体腔内的医疗器具而使用的导丝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治疗、检查,作为对插入到血管、消化管、尿管等管状器官、体内组织而使用的导管等进行引导的导丝,提出有各种导丝。例如、在现有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导丝:具备直径随着朝向前端侧而逐渐变小的轴、和卷绕于该轴的前端部的线圈,线圈的中间部分由固定材料固定于轴。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 - 9009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此,例如,在下肢区域三维地复杂弯曲的血管内,为了确保较高的追随性以及选择性,对导丝的前端部分要求充分的柔软性。另外,在下肢区域使用了这种导丝的情况下,例如前端部分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时,前端部分折弯,在该状态下,若将导丝进一步向内部插入,则存在该折弯状态扩大的可能性。即,在导丝中,存在折弯部分从前端侧向基端侧位移而到达轴的粗径部分的可能性。其结果,折弯部位(轴的粗径部分)产生塑性变形,难以实现手作业对前端部分的形状的复元。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局部提高导丝的大致中间部分的刚性,从而在该导丝的前端部分碰撞到病变部时,导丝在这种刚性较高的部位折弯,其结果,认为可缓和伴随碰撞的应力,抑制上述那样的“折弯部分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位移”、甚至轴的粗径部分的塑性变形。然而,在上述的专利文献I中,线圈的中间部分由固定材料固定于轴,因此尽管在该固定部位局部地提高刚性,但轴被固定材料约束而使导丝的柔软性降低。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导丝的前端部分的柔软性,考虑对所使用的固定材料的量进行适当调整,但这样的调整伴有麻烦,而且存在无法充分确保固定部位的刚性的可能性。因此,存在以下担忧:假设导丝的前端部分碰撞到病变部时,会使折弯部分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位移。S卩,在上述的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导丝中,关于在确保充分的柔软性的同时,还确保即使在碰撞到病变部的情况下也能抑制折弯部分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位移的程度的刚性的方面,依然有改进的余地。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事情而提出的方案,课题是提供一种导丝,其在确保充分的柔软性的同时,即使在碰撞到病变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折弯部分从前端侧向基端侧的位移。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的导丝具有如下特征。本专利技术的方案I的导丝具有轴和卷绕轴的前端部的第一线圈体,上述导丝的特征在于,第一线圈体对绞合多个线材而成的绞线进行卷绕而成,在第一线圈体的中间部设有接合部,该接合部填充于线材之间并对相邻的绞线彼此进行接合,该接合部未与轴接合。本专利技术的方案2根据方案I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第一线圈体以螺旋状卷绕多条绞线而成。本专利技术的方案3根据方案I或方案2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在第一线圈体的内侧设有第二线圈体,接合部未与轴接合而是对第一线圈体与第二线圈体进行接合。本专利技术的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第二线圈体对绞合多个线材而成的绞线进行卷绕而成。本专利技术的方案5根据方案4所示的导丝,其特征在于,第二线圈体以螺旋状卷绕多条绞合多个线材而成的绞线而成。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方案I的导丝是具有轴和卷绕轴的前端部的第一线圈体的导丝,第一线圈体对绞合多个线材而成的绞线进行卷绕而成,在第一线圈体的中间部设有接合部,该接合部填充于线材之间并对相邻的绞线彼此进行接合,该接合部未与轴接合。在此,在对绞合多个线材而成的绞线进行卷绕而成的线圈体设置接合部的情况下,形成该接合部的材料(以下称为接合部件)利用毛细管现象优先沿长度方向向线材之间的间隙浸透,从而提高这样的接合部分的刚性。另一方面,由于接合部件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朝向轴的方向)相对难以浸透,因此接合部未与轴接合,该轴不被接合部约束。由此,不会伴有对接合部件的量进行适当调整之类的麻烦地确保导丝的前端部分的柔软性,而且通过接合部件利用毛细管现象沿长度方向填充于线材之间并对相邻的绞线彼此进行接合而能够确保充分的刚性。因此,根据方案I的导丝,能够在下肢区域三维地复杂弯曲的血管内确保较高的追随性以及选择性,而且,假设在前端部分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的情况下,该碰撞时产生的应力也集中于线圈体的中间部分(由接合部提高了刚性的部位),因此通过导丝折弯成大致V字状而应力变弱,从而这样的应力难以向线圈体的比中间部分靠基端侧传播。其结果,即使在导丝的前端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的情况下,也抑制该折弯状态位移到粗径部而轴产生塑性变形之类的不良状况,能够继续使用该导丝。方案2的导丝的第一线圈体以螺旋状卷绕多条绞合多个线材而成的绞线而成。由此,通过绞线彼此紧密接触,线材之间的间隙变得更加细微。其结果,与上述的方案I相比较,沿长度方向进一步促进接合部件向线材之间的间隙的浸透,提高这样的接合部分的刚性。另一方面,由于接合部件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朝向轴的方向)上难以浸透,因此接合部未与轴接合,该轴不被接合部约束。由此,根据方案2的导丝,能够在下肢区域三维地复杂弯曲的血管内确保较高的追随性以及选择性,而且,假设在前端部分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碰撞时产生的应力可靠地集中于线圈体的中间部分(由接合部提高了刚性的部位),因此,通过导丝折弯成大致V字状而应力变弱。并且,这样的应力难以向线圈体的比中间部分靠基端侧传播,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轴产生塑性变形之类的不良状况。在方案3的导丝中,在第一线圈体的内侧设有第二线圈体,接合部未与轴接合而是对第一线圈体与第二线圈体进行接合。由此,在设置接合部时,如上所述,利用毛细管现象促进接合部件向形成第一线圈体的线材之间的浸透的同时,另一方面,通过由第二线圈体遮蔽接合部件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浸透,从而容易抑制接合部件向轴的浸透。因此,根据方案3的导丝,不仅能够确保在接合部分的刚性,而且能够抑制接合部件向轴的浸透,消除轴被接合部约束的可能性,确保充分的柔软性。g卩,在方案3的导丝中,如上所述,能够在下肢区域三维地复杂弯曲的血管内确保较高的追随性以及选择性,而且,假设在前端部分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的情况下,也容易使该碰撞时所产生的应力集中于线圈体的中间部分(由接合部提高了刚性的部位),因此通过导丝折弯成大致V字状而应力变弱。并且,这样的应力难以向线圈体的比中间部分靠基端侧传播,能够有效地抑制轴产生塑性变形之类的不良状况。方案4的导丝的第二线圈体对绞合多个线材而成绞线进行卷绕而成。由此,在将接合部设于第一线圈体的中间部时,在第二线圈体中,接合部件也利用毛细管现象优先沿长度方向向线材之间的间隙浸透,从而提高刚性。即,根据方案4的导丝,在形成第一线圈体以及第二线圈体的各线材之间的间隙,接合部件沿它们的长度方向浸透。另一方面,通过由第二线圈体遮蔽接合部件向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浸透,从而可靠地抑制接合部向轴的浸透。因此,根据方案4的导丝,不仅能够在由沿第一线圈体以及第二线圈体双方的长度方向浸透的接合部件形成的接合部确保充分的刚性,而且轴不被接合部约束,能够确保充分的柔软性。S卩,在方案4的导丝中,如上所述,能够在下肢区域三维地复杂弯曲的血管内确保较高的追随性以及选择性,而且,假设在前端部分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该碰撞时所产生的应力可靠地集中于线圈体的中间部分(由接合部提高了刚性的部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丝,具有轴和卷绕上述轴的前端部的第一线圈体,上述导丝的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线圈体对绞合多个线材而成的绞线进行卷绕而成,在上述第一线圈体的中间部设有接合部,该接合部填充于上述线材之间并对相邻的上述绞线彼此进行接合,上述接合部未与上述轴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古川宗也柘贤太
申请(专利权)人: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