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丝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37969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6 0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丝,其能够回避前端部分被狭窄部捕捉而卡住的状况,并能够确保狭窄部的充分的通过性。导丝(200)具有芯轴(20)和卷绕芯轴(20)的前端部的线圈体(230)。线圈体(230)具有从基端至前端方向呈直线状态的直线部(232)、和设于直线部(232)的前端侧的弯曲部(234),弯曲部(234)的外侧(弯曲部(234)与直线部(232)的边界部位(K))的绞线(242)彼此相互接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作为以治疗、检查为目的插入到体腔内的医疗器具而使用的导丝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治疗、检查,作为插入到血管、消化管、尿管等的管状器官、体内组织而使用的医疗器具,提出了各种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具备芯丝和卷绕在芯丝的前端部的线圈体的导丝。并且,线圈体具有从基端至前端方向呈直线状态的直线部、和设于直线部的前端侧的弯曲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7 - 50164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以被称为慢性完全闭塞(CTO:chronic total occlus1n)的狭窄部为代表的血管狭窄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为了使导丝通过存在于狭窄部的极小的间隙,优选如上述的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导丝那样,在距前端极短的范围内进行修整。然而,在通过这种修整而具有弯曲部分的导丝中,存在如下情况:例如狭窄部等的钙化的病变部的碎片等进入位于弯曲部分的线材之间的间隙而干涉,导丝的前端被捕捉而不易移动的、所谓卡住(Stuck)的状况。这种状况会使导丝通过狭窄部时的通过性降低。在上述的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导丝中,也有因弯曲部与病变部的干涉而不能充分确保通过狭窄部时的通过性的可能性,在这方面尚有改进的余地。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事情而提出的方案,课题是提供一种导丝,其能够回避前端部分被狭窄部捕捉而卡住的状况,并能够确保狭窄部的充分的通过性。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的导丝具有如下特征。本专利技术的方案I的导丝具有芯轴和卷绕芯轴的前端部的线圈体,上述导丝的特征在于,线圈体以螺旋状卷绕多条绞线而成,该绞线绞合多个线材而成,而且,线圈体具有从基端至前端方向呈直线状态的直线部、和设于直线部的前端侧的弯曲部,弯曲部的外侧的上述绞线彼此相互接触。本专利技术的方案2根据方案I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形成弯曲部的第一绞线的扭转角比形成直线部的第二绞线的扭转角大。本专利技术的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具有形成弯曲部的第一绞线彼此大致平行地配置而成的部分。本专利技术的方案4根据方案2或方案3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形成弯曲部的第一绞线彼此相互压接。本专利技术的方案5根据方案I?方案4中任一项所述的导丝,其特征在于,直线部的直径随着朝向弯曲部侧而变细。本专利技术的方案6的导丝具有芯轴和卷绕芯轴的前端部的线圈体,上述导丝的特征在于,线圈体以螺旋状卷绕至少一条线材而成,而且,线圈体具有从基端至前端方向呈直线状态的直线部、和设于直线部的前端侧的弯曲部,弯曲部的外侧的线材彼此相互接触。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在方案I的导丝所使用的线圈体中,弯曲部的外侧的绞线彼此相互接触。假设在弯曲部的外侧的线材彼此分离而设有间隔的情况下,存在如下可能性:例如狭窄部等的钙化的病变部的碎片等进入线材之间而干涉,导丝的前端部被捕捉,而使通过狭窄部时的通过性降低。然而,在本方案中,弯曲部的外侧的绞线彼此相互接触,因此可防止病变部的碎片等进入到弯曲部的绞线之间。其结果,导丝的前端部几乎不会被捕捉,能够充分确保通过狭窄部时的通过性。在方案I的导丝中,线圈体以螺旋状卷绕多条绞线而成,该绞线绞合多个线材而成,绞线彼此牢固地紧密接触,因此在形成弯曲部时,绞线彼此也不会分离,难以产生间隙。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弯曲部的病变部的碎片等的进入。另外,在导丝的前端部分(弯曲部)产生了应力时,除了能够在绞线之间产生相对微小的移动以外,还能够在形成该绞线的线材之间产生相对微小的移动,因此不仅具有自由度、柔软性高,而且还难以塑性变形,确保良好的复元性。其结果,即使在三维地复杂弯曲的血管中也得到较高的追随性以及选择性。并且,即使导丝的前端部分碰撞到硬度较高的病变部,也不会因此时的应力负荷而折弯,能够继续使用。在方案2的导丝中,形成弯曲部的第一绞线的扭转角比形成上述直线部的第二绞线的扭转角大。由此,在使导丝的前端部弯曲时,形成弯曲部的第一绞线沿铅垂方向立起,在轴线方向压接形成直线部的第二绞线。即,在使导丝的前端部弯曲时在绞线之间容易形成间隙的部位(直线部与弯曲部的边界部位),也能够确保绞线彼此的接触。在方案3的导丝中,具有形成弯曲部的第一绞线彼此大致平行地配置而成的部分。即,能够防止形成弯曲部的第一绞线相对于相邻的第一绞线相对偏移而分离,不会在形成弯曲部的绞线之间形成间隙。由此,可防止病变部的碎片等进入到弯曲部的绞线之间,从而导丝的前端部几乎不会被捕捉,可确保通过狭窄部时的良好的通过性。在方案4的导丝中,形成弯曲部的第一绞线彼此压接。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形成导丝的弯曲部的绞线之间的间隙的产生。在方案5中,线圈体的直线部的直径随着朝向弯曲部侧(前端侧)而变细。由此,形成直线部的第二绞线的扭转角随着朝向弯曲部侧而变小,压接形成弯曲部的第一绞线。即,在弯曲部与直线部的边界部分,绞线彼此牢固地相互压接。其结果,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位于弯曲部与直线部的边界部分的绞线之间的间隙的产生。另外,弯曲部的根基部位的直径最细,伴随于此,提高弯曲部的柔软性。因此,即使在三维地复杂弯曲的血管内,也能够充分地确保导丝的前端部的血管追随性及血管选择性。而且,在本方案的导丝的直线部,直径从前端侧朝向基端侧变粗,因此在伴有推入操作的情况下,相对于血管壁等的滑动阻力随着朝向基端侧而变大。因此,假设在导丝的前端部分(弯曲部)贯通血管壁而向血管外突出、之后还继续操作的情况下,通过相对于血管壁(贯通孔的壁)的直线部的滑动阻力逐渐变大,从而这样的触感能传递到操作者的手上。其结果,容易暂时中断导丝的推入操作,将该导丝的前端部分再次导入到正规的血管内。S卩,根据本方案的导丝,能够安全而且正确地插入到目的部位。在方案6的导丝所使用的线圈体中,弯曲部的外侧的线材彼此相互接触。假设在弯曲部的外侧的线材彼此分离而设有间隔的情况下,存在如下可能性:例如狭窄部等的钙化的病变部的碎片等进入到线材之间而干涉,导丝的前端部被捕捉,而使通过狭窄部时的通过性降低。然而,在本方案中,弯曲部的外侧的线材彼此相互接触,因此可防止病变部的碎片等进入到弯曲部的线材之间。其结果,导丝的前端部几乎不会被捕捉,能够充分确保通过狭窄部时的通过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导丝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放大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导丝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放大图。图3是图2的线圈体的A — A剖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导丝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放大图。图5是表示图4的线圈体的弯曲部及其附近的部分放大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导丝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放大图。图7是表示图6的线圈体的弯曲部及其附近的部分放大图。图中:10、100、200、300—导丝,20—芯轴,30、130、230、330—线圈体,32、132、232、332—直线部,34、134、234、334—弯曲部,142&、14215—线材,142、242、342—绞线,252、352—第一绞线,Θ I —第一绞线的扭转角,262、362—第二绞线,Θ 2—第二绞线的扭转角。【具体实施方式】首先,基于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导丝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导丝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局部剖视放大图。在图1中,左侧是插入到体内的前端侧,右侧是由医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丝,具有芯轴和卷绕上述芯轴的前端部的线圈体,上述导丝的特征在于,上述线圈体以螺旋状卷绕多条绞线而成,该绞线绞合多个线材而成,而且,上述线圈体具有从基端至前端方向呈直线状态的直线部、和设于上述直线部的前端侧的弯曲部,上述弯曲部的外侧的上述绞线彼此相互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泽佑弥
申请(专利权)人: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