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对重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51143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6 19: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梯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无对重电梯,包含电梯井道(1)、轿厢(2)、曳引机(3)、钢索(4)、限速器(5)、限速器钢索(6)、张力轮(7)和两条路轨(8);曳引机(3)固定在电梯井道(1)顶端,钢索(4)的下端与轿厢(2)的上梁(21)连接,上端与曳引机(3)连接;两条路轨(8)分别竖直固定在电梯井道(1)相对的两内侧壁上;限速器(5)固定在其中一条路轨(8)的上端并与限速器钢索(6)固定连接,张力轮(7)固定在电梯井道(1)的底端,限速器钢索(6)绕过张力轮(7)并与轿厢(2)的侧壁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需使用配重设备,使得在同样大小的升降道内轿厢面积可以增加约2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梯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对重电梯
技术介绍
现有电梯的升降道内一般会设置配重块,配重块的设置会占用轿厢升降道内的空间,导致轿厢设计面积较小,难以满足住户较多的楼层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无对重电梯,无需使用配重设备,使得在同样大小的升降道内轿厢面积可以增加约25%。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对重电梯,包含电梯井道、轿厢、曳引机、钢索、限速器、限速器钢索、张力轮和两条路轨;所述曳引机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顶端,所述钢索的下端与所述轿厢的上梁连接,上端与所述曳引机连接;所述两条路轨分别竖直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相对的两内侧壁上;所述限速器固定在其中一条所述路轨的上端并与所述限速器钢索固定连接,所述张力轮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的底端,所述限速器钢索绕过所述张力轮并与所述轿厢的侧壁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无对重电梯还包含四组滚动导靴,所述四组滚动导靴的轮轴分别与所述上梁的两端连接固定,所述四组滚动导靴的滚轮分别位于所述两条路轨的轨道内且能够沿所述轨道上下自由滚动。随着曳引机通过钢索带动轿厢的上下移动,滚动导靴的滚轮能够在路轨的轨道内上下自由滚动,由于滚动导靴的轮轴与轿厢的上梁两侧固定连接,所以轿厢的升降轨迹会因滚动导靴被限定于路轨所在的恒定轨迹上,滚动导靴的引入使得轿厢与路轨之间的相对运动从滑动运动转变为滚动运动,摩擦力大大降低,使得即使没有设置配重块曳引机也能够轻松带动轿厢上升或下降;另外由于滚动导靴的滚轮与路轨的轨道之间是滚动的关系,所以无需再在路轨的轨道内涂抹润滑油即可轻松将轿厢上下移动,使得本技术的噪音更低、更加低碳环保。优选地,所述钢索为涂塑钢索;所述涂塑钢索由钢丝绳和涂塑材料组成,所述涂塑材料包裹在所述钢丝绳外部。涂塑钢索具有极好的耐磨性和耐疲劳性,使用寿命高,维护方便,使用涂塑钢索的电梯运行平稳舒适噪音小。进一步地,所述无对重电梯还包含缓冲器和缓冲器座,所述缓冲器座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的底部,所述缓冲器固定在所述缓冲器座上且位于所述轿厢与所述缓冲器座之间。缓冲器能够减少轿厢与电梯井道底部的碰撞,减缓轿厢对电梯井道的冲击,降低噪音。进一步地,所述无对重电梯还包含所述轿厢的外门机、外门片和外门槛,外门机位于所述轿厢的前侧顶端外部,所述外门槛位于所述轿厢的前侧底端外部,所述外门片位于所述外门机和所述外门槛之间。进一步地,所述钢索与所述上梁之间通过钢索棒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路轨与所述电梯井道的内侧壁之间通过多个路轨支架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限速器钢索与所述轿厢的侧壁通过安全钳连接。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在曳引机启动后,随着曳引机转轮的转动钢索会伸长或缩短,进而带动轿厢上下移动。由于本电梯内无配重块,所以就节约了配重块在升降道内占用的空间,具计算,在相同大小的升降道内,无配重块要比有配重块节约大概25%的面积尺寸,这些节约下来的面积可以被设计到轿厢内,使轿厢面积更大,能够承载更多人或货物;并且由于无需安装配重块,使得整个电梯结构简单化,安装简单,节省工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无对重电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无对重电梯的正视图;图3为轿厢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的介绍。实施方式1: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无对重电梯,如图1~3所示,曳引机3固定在电梯井道1顶端,轿厢2位于电梯井道1内部,钢索4的下端与轿厢2的上梁21通过钢索棒12固定连接,钢索4的上端与曳引机3固定连接,两条路轨8分别通过上下多个路轨支架13竖直固定在电梯井道1相对的两内侧壁上,限速器5固定在其中一条路轨8的上部,张力轮7固定在电梯井道1底端,限速器钢索6的上端与限速器5固定连接,下端绕过张力轮7且通过安全钳14与轿厢2的侧壁连接;在电梯井道1的最下端还设置了缓冲器座11,缓冲器座11上固定有缓冲器10;在轿厢2的前侧开口处设置了外门片23,外门片23上方设置外门机22,下方设置外门槛24。当曳引机3接通电源后开始运行,曳引机3转轮开始转动,从而将钢索4卷起或放开,进而带动轿厢2上升或下降。实施方式2:本实施方式为实施方式1的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实施方式1中,轿厢2的侧壁与路轨8之间是滑动关系,在使用时需要在路轨8的轨道内涂抹大量润滑油才能保证轿厢2能够灵活升降,润滑油的使用不利于低碳环保;本实施方式中是在轿厢2的侧壁与两条路轨8之间增加四组滚动导靴9,滚动导靴9的轮轴分别固定在轿厢2上梁21的两端,滚动导靴9的滚轮分别位于两条路轨8的轨道内,这样在轿厢2上升会下降时,轿厢2的侧壁与路轨8之间不会直接接触,而是通过滚动导靴9的滚轮滚动运行,由滚动代替滑动,摩擦力大大降低,无需再在路轨8的轨道内涂抹润滑剂,低碳环保。实施方式3:本实施方式为实施方式1或2的进一步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实施方式1或2中的钢索4即为普通的钢丝绳,容易被磨损,使用寿命短暂,而且噪音较大;而本实施方式中的钢索4是涂塑钢索,即由中间的钢丝绳外部包裹涂塑材料制成,耐磨性和耐疲劳性好,使用寿命高,维护方便,而且噪音较小,电梯运行平稳。上述各实施方式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对重电梯,其特征在于,包含电梯井道(1)、轿厢(2)、曳引机(3)、钢索(4)、限速器(5)、限速器钢索(6)、张力轮(7)和两条路轨(8);所述曳引机(3)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1)顶端,所述钢索(4)的下端与所述轿厢(2)的上梁(21)连接,上端与所述曳引机(3)连接;所述两条路轨(8)分别竖直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1)相对的两内侧壁上;所述限速器(5)固定在其中一条所述路轨(8)的上端并与所述限速器钢索(6)固定连接,所述张力轮(7)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1)的底端,所述限速器钢索(6)绕过所述张力轮(7)并与所述轿厢(2)的侧壁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对重电梯,其特征在于,包含电梯井道(1)、轿厢(2)、曳引机(3)、钢索(4)、限速器(5)、限速器钢索(6)、张力轮(7)和两条路轨(8);所述曳引机(3)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1)顶端,所述钢索(4)的下端与所述轿厢(2)的上梁(21)连接,上端与所述曳引机(3)连接;所述两条路轨(8)分别竖直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1)相对的两内侧壁上;所述限速器(5)固定在其中一条所述路轨(8)的上端并与所述限速器钢索(6)固定连接,所述张力轮(7)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1)的底端,所述限速器钢索(6)绕过所述张力轮(7)并与所述轿厢(2)的侧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对重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对重电梯还包含四组滚动导靴(9),所述四组滚动导靴(9)的轮轴分别与所述上梁(21)的两端连接固定,所述四组滚动导靴(9)的滚轮分别位于所述两条路轨(8)的轨道内且能够沿所述轨道上下自由滚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无对重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索(4)为涂塑钢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对重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塑钢索由钢丝绳和涂塑材料组成,所述涂塑材料包裹在所述钢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英贤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欧立别墅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