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对重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51143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6 19: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电梯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无对重电梯,包含电梯井道(1)、轿厢(2)、曳引机(3)、钢索(4)、限速器(5)、限速器钢索(6)、张力轮(7)和两条路轨(8);曳引机(3)固定在电梯井道(1)顶端,钢索(4)的下端与轿厢(2)的上梁(21)连接,上端与曳引机(3)连接;两条路轨(8)分别竖直固定在电梯井道(1)相对的两内侧壁上;限速器(5)固定在其中一条路轨(8)的上端并与限速器钢索(6)固定连接,张力轮(7)固定在电梯井道(1)的底端,限速器钢索(6)绕过张力轮(7)并与轿厢(2)的侧壁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无需使用配重设备,使得在同样大小的升降道内轿厢面积可以增加约2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梯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对重电梯
技术介绍
现有电梯的升降道内一般会设置配重块,配重块的设置会占用轿厢升降道内的空间,导致轿厢设计面积较小,难以满足住户较多的楼层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无对重电梯,无需使用配重设备,使得在同样大小的升降道内轿厢面积可以增加约25%。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无对重电梯,包含电梯井道、轿厢、曳引机、钢索、限速器、限速器钢索、张力轮和两条路轨;所述曳引机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顶端,所述钢索的下端与所述轿厢的上梁连接,上端与所述曳引机连接;所述两条路轨分别竖直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相对的两内侧壁上;所述限速器固定在其中一条所述路轨的上端并与所述限速器钢索固定连接,所述张力轮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的底端,所述限速器钢索绕过所述张力轮并与所述轿厢的侧壁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无对重电梯还包含四组滚动导靴,所述四组滚动导靴的轮轴分别与所述上梁的两端连接固定,所述四组滚动导靴的滚轮分别位于所述两条路轨的轨道内且能够沿所述轨道上下自由滚动。随着曳引机通过钢索带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对重电梯,其特征在于,包含电梯井道(1)、轿厢(2)、曳引机(3)、钢索(4)、限速器(5)、限速器钢索(6)、张力轮(7)和两条路轨(8);所述曳引机(3)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1)顶端,所述钢索(4)的下端与所述轿厢(2)的上梁(21)连接,上端与所述曳引机(3)连接;所述两条路轨(8)分别竖直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1)相对的两内侧壁上;所述限速器(5)固定在其中一条所述路轨(8)的上端并与所述限速器钢索(6)固定连接,所述张力轮(7)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1)的底端,所述限速器钢索(6)绕过所述张力轮(7)并与所述轿厢(2)的侧壁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对重电梯,其特征在于,包含电梯井道(1)、轿厢(2)、曳引机(3)、钢索(4)、限速器(5)、限速器钢索(6)、张力轮(7)和两条路轨(8);所述曳引机(3)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1)顶端,所述钢索(4)的下端与所述轿厢(2)的上梁(21)连接,上端与所述曳引机(3)连接;所述两条路轨(8)分别竖直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1)相对的两内侧壁上;所述限速器(5)固定在其中一条所述路轨(8)的上端并与所述限速器钢索(6)固定连接,所述张力轮(7)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1)的底端,所述限速器钢索(6)绕过所述张力轮(7)并与所述轿厢(2)的侧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对重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对重电梯还包含四组滚动导靴(9),所述四组滚动导靴(9)的轮轴分别与所述上梁(21)的两端连接固定,所述四组滚动导靴(9)的滚轮分别位于所述两条路轨(8)的轨道内且能够沿所述轨道上下自由滚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无对重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索(4)为涂塑钢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对重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塑钢索由钢丝绳和涂塑材料组成,所述涂塑材料包裹在所述钢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英贤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欧立别墅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