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带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28918 阅读:4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5 01: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梯设备领域,公开了一种钢带电梯,轿厢两侧壁与两条路轨之间通过滚动导靴滚动连接,轿厢两侧壁与两条路轨之间有一定的间隙,两组钢带导向轮均匀设置在轿厢顶面两端、顶面的中垂线两侧,使得穿过导向轮的多条钢带能够均匀分布在轿厢顶面中垂线两侧,且在轿厢升降时不会碰到固定在两路轨同一侧的滚动导靴,与现有技术中多条钢带与上述中垂线之间具有一定的偏心距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保证轿厢在升降过程中的平稳性;钢带与两路轨之间的间距相对减小使得轿厢的运行更加平稳;滚动导靴的引入将轿厢与两路轨之间从滑动运动转变为滚动运动,摩擦力降低,降低电梯运行噪音,因无需在路轨内涂抹润滑油,更加低碳环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钢带电梯
技术介绍
在钢带电梯中,长方体轿厢的左右两侧壁一般是相互平行的两个面,在左右两侧壁外侧分别设置左右两条路轨,为了保持轿厢的平衡,左右两条路轨均要设置在轿厢顶面横向中垂面内,而轿厢与路轨之间一般是直接接触滑动连接,轿厢与两路轨之间没有空隙,且为了保证滑动效果又不影响轿厢的升降,通常会在轿厢侧壁上、顶面中垂面的同一侧安装导滑器,而将多个钢带导向轮设置在轿厢顶面两端、顶面中垂面的另一侧,因为若将多个钢带导向轮均匀分布在中垂面两侧,在轿厢升降的过程中穿过钢带导向轮的钢带会碰到导滑器进而影响电梯的正常运行,所以钢带导向轮与中垂面之间会有一个偏心距,导致轿厢在上升或下降的过程中不够平稳,进而造成电梯的噪音较大;同时由于轿厢与路轨之间是滑动连接,需要在路轨的轨道内涂抹大量的润滑油才能有效保证轿厢在轨道内上下自由滑动,不利于低碳环保。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钢带电梯,钢带导向轮能够均匀分布在轿厢顶面两端、顶面中垂线的两侧,使得轿厢运行平稳,噪音小;另外轿厢与路轨之间设计成滚动关系,无需在路轨上涂抹润滑油也能保证轿厢的自由升降,低碳环保。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对重电梯,包含电梯井道、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一侧内壁顶端的曳引机、安装在所述电梯井道内并分别位于所述曳引机下方两侧的长方体轿厢和配重轨道、安装在所述配重轨道内的配重块、固定在所述配重轨道顶端用于升降所述配重块的配重转向轮、至少两条钢带、钢带固定机构、两组滚动导靴以及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在所述轿厢两侧并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内侧壁上的第一路轨和第二路轨,其中,所述第一路轨位于所述曳引机正下方,所述第一路轨和所述第二路轨构成的平面横向垂直平分所述轿厢的顶面,所述第一路轨和所述第二路轨与所述轿厢底部两端分别通过一组所述滚动导靴滚动连接;所述钢带固定机构固定在所述第二路轨的顶端,各所述钢带的一端绕过配重转向轮与所述电梯井道内壁顶端连接固定,另一端绕过所述曳引机和所述轿厢顶面两端的第一组钢带导向轮和第二组钢带导向轮后固定在所述钢带固定机构上,且所述第一组钢带导向轮和所述第二组钢带导向轮均对称固定在所述轿厢顶面的横向中垂面两侧。优选地,距离所述第一路轨、所述第二路轨最近的一条钢带与所述第一路轨、第二路轨之间的间距为65mm。与现有技术中100~200mm的间距相比,本专利技术中钢带距离两路轨的间距较小,能够更好地保证轿厢运行的平稳性。优选地,所述滚动导靴采用倒立方式安装。滚动导靴倒立安装时结构更加紧凑,摩擦力较小,噪音更小。优选地,所述钢带为由钢丝绳和聚氨酯材料组成的涂塑钢带,所述聚氨酯材料包裹在所述钢丝绳外部。涂塑钢带具有极好的耐磨性和耐疲劳性,使用寿命高,维护方便,使用涂塑钢带的电梯运行平稳舒适噪音小;另外钢带传动强韧不易形变,易于保养,降低维护成本,并且钢带比钢缆重量轻50%,降低曳引机总荷重,节电且稳定进一步地,所述钢带电梯还包含限速器、张力轮和限速器钢索,所述限速器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的顶端内壁并与所述限速器钢索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张力轮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的底端,所述限速器钢索的另一端绕过所述张力轮并与所述轿厢的侧壁连接。限速器与张力轮配合使用,能够确保轿厢以平稳的速度升降。进一步地,所述限速器钢索与所述轿厢的侧壁通过安全钳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无对重电梯还包含缓冲器和缓冲器座,所述缓冲器座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的底部,所述缓冲器固定在所述缓冲器座上且位于所述轿厢和/或所述配重块与所述缓冲器座之间。缓冲器能够减少轿厢和/或配重块与电梯井道底部的碰撞,减缓轿厢和/或配重块对电梯井道的冲击,降低噪音。进一步地,所述曳引机为永磁无齿轮式曳引机。以永磁无齿轮式曳引机作为动力源具有很高的节电效率,能够降低使用电费达40%以上。进一步地,所述钢带与所述钢带固定机构和/或所述电梯井道内壁之间通过钢索棒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路轨与所述电梯井道的内侧壁之间通过多个路轨支架固定连接。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在曳引机启动后,若电梯上行,则配重块沿配重轨道下移,由于钢带的提拉作用,轿厢随之上移,轿厢在上移过程中滚动导靴的滚轮在第一路轨和第二路轨的轨道内滚动,由于滚动导靴的轮轴与轿厢的底端两侧固定连接,所以轿厢的升降轨迹会因滚动导靴被限定于两路轨所在的恒定轨迹上;轿厢下降时的工作原理与上升时相同;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轿厢与两路轨之间通过滚动导靴滑动连接,所以轿厢侧壁与两路轨之间无需直接接触,也就是说二者之间可以有一定的间隙,使得钢带导向轮能够均匀分布在轿厢顶面中垂线的两侧、轿厢侧壁与两路轨之间,这样穿过钢带导向轮的多条钢带就不会在轿厢的升降过程中碰到滚动导靴,保证了轿厢在升降过程中的平稳性;另外,由于钢带导向轮位于轿厢与两路轨之间的间隙内,与现有技术中钢带导向轮位于路轨一侧相比,穿过钢带导向轮的钢带与两路轨之间的间距相对减小,这样就使得轿厢的运行更加平稳;另外滚动导靴的引入将轿厢与两路轨之间的运动从滑动运动转变为滚动运动,摩擦力大大降低,降低电梯运行噪音,除此之外也无需再在路轨的轨道内涂抹润滑油即能满足轿厢的上下自由移动,所以也更加低碳环保。附图说明图1为钢带电梯中轿厢位于电梯井道底部时右前侧的结构透视图;图2为钢带电梯中轿厢位于电梯井道顶部时右前侧的结构透视图;图3为钢带电梯中轿厢位于电梯井道底部时左前侧的结构透视图;图4为图3中虚线圈S内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钢带电梯中轿厢位于电梯井道顶部时左前侧的结构透视图;图6为钢带电梯中除去轿厢时的结构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的介绍。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钢带电梯,如图1~6所示,永磁无齿轮式曳引机2固定在电梯井道1右侧内壁顶端,轿厢3和配重轨道4均位于电梯井道1内部,且轿厢3与配重轨道4分别位于曳引机2下方两侧,配重轨道4内安装能够上下移动的配重块5,配重轨道4的顶端设有用于升降配重块5的配重转向轮6,轿厢3左右两侧的电梯井道1内侧壁上分别通过上下多个路轨支架19固定了两个相互平行且竖直的第一路轨10和第二路轨11,第一路轨10和第二路轨11与轿厢3两侧壁分别通过一组滚动导靴9滚动连接,其中,两组滚动导靴9的轮轴分别固定在轿厢3的底端两侧,两个滚轮分别卡扣在第一路轨10和第二路轨11同一侧的轨道内,而且为了减小摩擦力,两组滚动导靴9均采用倒立方式安装,在轿厢3上移或下降时,滚轮能够沿上述轨道上下自由滚动;限速器12固定在电梯井道的顶端内壁,张力轮13固定在电梯井道1的底端,限速器钢索14的一端与限速器12固定连接,另一端绕过张力轮13通过安全钳15与轿厢3侧壁连接;在电梯井道1的底部还设有缓冲器座17和缓冲器16,缓冲器16固定在缓冲器座17上并位于缓冲器座17与轿厢3和配重块5之间;多条钢带7的一端绕过配重转向轮6通过钢索棒18与电梯井道1上端内壁连接固定,另一端先绕过曳引机2的转轮,再经轿厢3顶面右侧的第一组导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钢带电梯,其特征在于,包含电梯井道(1)、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1)一侧内壁顶端的曳引机(2)、安装在所述电梯井道(1)内并分别位于所述曳引机(2)下方两侧的长方体轿厢(3)和配重轨道(4)、安装在所述配重轨道(4)内的配重块(5)、固定在所述配重轨道(4)顶端用于升降所述配重块(5)的配重转向轮(6)、至少两条钢带(7)、钢带固定机构(8)、两组滚动导靴(9)以及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在所述轿厢(3)两侧并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1)内侧壁上的第一路轨(10)和第二路轨(11),其中,所述第一路轨(10)位于所述曳引机(2)正下方,所述第一路轨(10)和所述第二路轨(11)构成的平面横向垂直平分所述轿厢(3)的顶面,所述第一路轨(10)和所述第二路轨(11)与所述轿厢(3)底部两端分别通过一组所述滚动导靴(9)滚动连接,且两组所述滚动导靴(9)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路轨(10)和所述第二路轨(11)的同一侧;所述钢带固定机构(8)固定在所述第二路轨(11)的顶端,各所述钢带(7)的一端绕过配重转向轮(6)与所述电梯井道(1)内壁顶端连接固定,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曳引机(2)、所述轿厢顶面两端的第一组钢带导向轮(31)和第二组钢带导向轮(32)后固定在所述钢带固定机构(8)上,且所述第一组钢带导向轮(31)和所述第二组钢带导向轮(32)均对称固定在所述轿厢顶面的横向中垂面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带电梯,其特征在于,包含电梯井道(1)、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1)一侧内壁顶端的曳引机(2)、安装在所述电梯井道(1)内并分别位于所述曳引机(2)下方两侧的长方体轿厢(3)和配重轨道(4)、安装在所述配重轨道(4)内的配重块(5)、固定在所述配重轨道(4)顶端用于升降所述配重块(5)的配重转向轮(6)、至少两条钢带(7)、钢带固定机构(8)、两组滚动导靴(9)以及相互平行且竖直设置在所述轿厢(3)两侧并固定在所述电梯井道(1)内侧壁上的第一路轨(10)和第二路轨(11),其中,所述第一路轨(10)位于所述曳引机(2)正下方,所述第一路轨(10)和所述第二路轨(11)构成的平面横向垂直平分所述轿厢(3)的顶面,所述第一路轨(10)和所述第二路轨(11)与所述轿厢(3)底部两端分别通过一组所述滚动导靴(9)滚动连接,且两组所述滚动导靴(9)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路轨(10)和所述第二路轨(11)的同一侧;所述钢带固定机构(8)固定在所述第二路轨(11)的顶端,各所述钢带(7)的一端绕过配重转向轮(6)与所述电梯井道(1)内壁顶端连接固定,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曳引机(2)、所述轿厢顶面两端的第一组钢带导向轮(31)和第二组钢带导向轮(32)后固定在所述钢带固定机构(8)上,且所述第一组钢带导向轮(31)和所述第二组钢带导向轮(32)均对称固定在所述轿厢顶面的横向中垂面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带电梯,其特征在于,距离所述第一路轨(10)、所述第二路轨(11)最近的一条钢带(7)与所述第一路轨(10)、第二路轨(11)之间的间距为6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带电梯,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英贤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欧立别墅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