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良好散热结构的大型潜水泵用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17216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0 2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良好散热结构的大型潜水泵用电机,该电机包括机壳、定子、转子和转子轴,定子固定连接在机壳的内腔中,转子固定连接在转子轴上,转子轴通过轴承连接在机壳上,转子和定子相对;所述的转子和定子将机壳分隔成位于机壳上部的机壳上腔和位于机壳下部的机壳下腔;所述的转子和转子轴之间设有第一通风道;第一通风道连通机壳上腔和机壳下腔;机壳上腔和机壳下腔之间还设有连通机壳上腔和机壳下腔的第二通风道;所述的电机还包括轴流风扇,轴流风扇固定连接在转子轴上。该结构电机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减少因散热性能不佳而发生的电机烧毁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机,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具有良好散热结构的大型潜水泵用电机
技术介绍
潜水泵在防洪、排涝、市政管网、农业给排水和污水处理等领域应用广泛。由于机电一体,结构紧凑,发展迅速,功率也不断提高。目前,我国的潜水电泵设计功率在400KW以上的已经较为常见。大型潜水泵用电机是指电压为1KV的高压电机,电机的功率一般在400KW以上。潜水轴流泵整机潜入水下运行,电机的散热情况良好,但随着功率的不断增加,电机散热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于功率增加,电机发热量增加,电机散热困难。由于定转子间的气隙很小,气体流动困难,尤其容易发热。近年来发生不少因电机过热导致定子和转子膨胀,引起定子和转子相摩擦,进而电机烧毁的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良好散热结构的大型潜水泵用电机,该电机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减少因散热性能不佳而发生的电机烧毁事故。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具有良好散热结构的大型潜水泵用电机,该电机包括机壳、定子、转子和转子轴,定子固定连接在机壳的内腔中,转子固定连接在转子轴上,转子轴通过轴承连接在机壳上,转子和定子相对;所述的转子和定子将机壳分隔成位于机壳上部的机壳上腔和位于机壳下部的机壳下腔;所述的转子和转子轴之间设有第一通风道;第一通风道连通机壳上腔和机壳下腔;机壳上腔和机壳下腔之间还设有连通机壳上腔和机壳下腔的第二通风道;所述的电机还包括轴流风扇,轴流风扇固定连接在转子轴上。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的轴流风扇包括轮毂、叶片和导风圈,叶片位于轮毂和导风圈之间,且叶片两端分别与轮毂和导风圈固定连接;轮毂固定连接在转子轴上,且轴流风扇位于转子的外侧。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的导风圈的一端靠近叶片,导风圈的另一端与转子的端面密封连接。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的轴流风扇为两个,一个轴流风扇位于转子的上方,另一个轴流风扇位于转子的下方,两个轴流风扇均与第一通风道相对。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的转子的外壁面设有沿转子轴向布设的螺旋形凹槽。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的螺旋形凹槽从转子的顶面贯通至转子的底面。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的螺旋形凹槽对位于转子和定子之间气体的泵送方向与轴流风扇对气体的泵送方向相反。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通风道为定子和机壳之间设置的间隙通道。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的第二通风道为通风管,通风管通过上通风法兰和下通风法兰连接在机壳上,且通风管位于机壳的外侧。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的机壳上对应定子的部位为环形凹槽,通风管位于在该环形凹槽中;上通风法兰位于环形凹槽的顶部,且固定连接在机壳上;下通风法兰位于环形凹槽的底部,且固定连接在机壳上;通风管沿周向均匀布设在机壳的外表面,且通风管由无缝钢管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电机整体散热性能佳。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机,由第一通风道、第二通风道、机壳上腔和机壳下腔之间形成一个环形通道。电机工作时,转子和转子轴转动,带动固定连接在转子轴上的轴流风扇旋转。轴流风扇对气体产生泵送效果。气体在环形通道中流动,在第二通风道中与外界水流进行换热,在第一通风道中与高温的转子进行换热。如此循环,以达到降低转子和定子温度的目的。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轴流风扇,可以加速气体的流动速度,进而及时对转子和定子进行降温处理。2.定子和转子间的散热性能佳。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在转子外壁上设置螺旋形凹槽,没有改变电机转子结构,对定子和转子间形成的气隙中的气体,产生了电机泵送效果,且效果显著,解决了电机中最易发热部分的气体流通问题,使得电机具有优秀的散热能力,延长了电机使用寿命。3.由于轴流风扇外圈设有导风圈,使得导风圈内外气体的流动互不干扰,轴流风扇的效率大大提高,尺寸缩小。因此,电机带动轴流风扇旋转所消耗的能量大大减小。同时,轴流风扇设置在转子轴上,轴流风扇跟随转子轴转动,不需要额外设置动力装置带动轴流风扇工作,结构更加紧凑、巧妙。【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图3为本技术中轴流风扇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中转子的一种正视图。图5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B-B剖面图。图中:机壳1、定子2、转子3、转子轴4、机壳上腔5、机壳下腔6、第一通风道7、轴流风扇8、轮毂801、叶片802、导风圈803、凹槽9、间隙通道10、通风管11、上通风法兰12、下通风法兰1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效果作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具有良好散热结构的大型潜水泵用电机,包括机壳1、定子2、转子3和转子轴4。定子2固定连接在机壳I的内腔中,转子3固定连接在转子轴4上,转子轴4通过轴承连接在机壳I上。转子3和定子2相对。转子3和定子2将机壳I分隔成位于机壳I上部的机壳上腔5和位于机壳I下部的机壳下腔6。转子3和转子轴4之间设有第一通风道7。第一通风道7连通机壳上腔5和机壳下腔6。机壳上腔5和机壳下腔6之间还设有连通机壳上腔5和机壳下腔6的第二通风道。电机还包括轴流风扇8,轴流风扇8固定连接在转子轴4上。上述结构的大型潜水泵用电机,第一通风道7、第二通风道、机壳上腔5和机壳下腔6之间形成一个环形通道。电机工作时,转子3和转子轴4转动,带动固定连接在转子轴4上的轴流风扇8旋转。轴流风扇8对气体产生泵送效果。如图1所示,轴流风扇8对气体产生向上的泵送效果。机壳下腔6中的气体通过第一通风道7进入机壳上腔5中。机壳上腔5中的气体通过第二通风道进入机壳下腔6中,形成气体的循环。在气体流至第二通风道中时,气体与位于壳体外侧的水流进行换热。降温后的气体进入机壳下腔6中。在轴流风扇8的作用下,降温后的气体从机壳下腔6流到到第一通风道7中,与高温转子3进行换热,降低转子3的温度,确保转子3和定子2在合适的温度下工作。升温后的气体从第一通风道7流动到机壳上腔5中,然后进入第二通道中,与外界水流进行换热。如此循环,以达到降低转子3和定子2温度的目的。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轴流风扇8,可以加速气体的流动速度,进而及时对转子3和定子2进行降温处理。同时,轴流风扇8设置在转子轴4上,轴流风扇8跟随转子轴4转动,不需要额外设置动力装置带动轴流风扇8工作,结构更加紧凑、巧妙。本实施例选择轴流风扇,其尺寸小,不占用多余空间,结构简单,效率高。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的轴流风扇8包括轮毂801、叶片802和导风圈803,叶片802位于轮毂801和导风圈803之间,且叶片802两端分别与轮毂801和导风圈803固定连接;轮毂801固定连接在转子轴4上,且轴流风扇8位于转子3的外侧。本实施例中,轮毂801固定连接在转子轴4上。借助转子轴4带动轮毂801旋转,不需要为轴流风扇8提供额外的动力。同时设置导风圈803,对流动的气体进行导向,能够提高利用气体进行散热的效果。叶片802的转动,能够带动周围气体进行流动,但是不设置导风圈803,气体的流动是无序的。设置导风圈803后,气体的流动方向受到限制,沿导风圈803流入或流出第一通风道7。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所述的导风圈803的一端靠近叶片802,导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良好散热结构的大型潜水泵用电机,该电机包括机壳(1)、定子(2)、转子(3)和转子轴(4),定子(2)固定连接在机壳(1)的内腔中,转子(3)固定连接在转子轴(4)上,转子轴(4)通过轴承连接在机壳(1)上,转子(3)和定子(2)相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子(3)和定子(2)将机壳(1)分隔成位于机壳(1)上部的机壳上腔(5)和位于机壳(1)下部的机壳下腔(6);所述的转子(3)和转子轴(4)之间设有第一通风道(7);第一通风道(7)连通机壳上腔(5)和机壳下腔(6);机壳上腔(5)和机壳下腔(6)之间还设有连通机壳上腔(5)和机壳下腔(6)的第二通风道;所述的电机还包括轴流风扇(8),轴流风扇(8)固定连接在转子轴(4)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金星董绵杰顾玉中黄学军陈斌余必升许荣军
申请(专利权)人:蓝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