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附接两个管状构件的系统和配备有所述附接系统的液体容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914276 阅读:1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0 17: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将两个管状构件(11、20)附接在一起的附接系统,其包括两个管状构件(11、20)、旋转附接装置(30)和纵向附接装置(40)。旋转附接装置(30)包括:多个附接元件(31、32),所述多个附接元件沿第一管状构件(11)以在角度上间隔开的关系布置,以限定多个底座(34),所述底座(34)位于两个连续附接元件(31、32)之间;和多个基准元件(36),所述多个基准元件沿第二管状构件(20)以在角度上间隔开的关系布置,并且至少部分地容纳在相应底座(34)中。纵向附接装置(40)包括:多个止动表面(41、42),所述多个止动表面沿第一管状构件(11)以在角度上间隔开的关系布置;和多个抵靠元件(43、44),所述多个抵靠元件在第二管状构件(20)上形成,每个抵靠元件(43、44)在纵向方向(X-X)上延伸,并且与相应的止动表面(41、42)配合。本发明专利技术也涉及一种具有所述附接系统的液体容器(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附接两个管状构件的系统和配备有所述附接系统的液体容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附接两个管状构件的附接系统。本专利技术也涉及一种配备有所述附接系统的液体容器。特别地,本专利技术可用于将液体容器的颈部附接至管状构件,该管状构件为具有安全密封件的封口或倾倒器的一部分,封口和倾倒器被设计成稳固地附接至容器。
技术介绍
例如从文献US4497415、WO9804474和EP1313649已知具有被附接至其颈部的管状构件的容器。由压盖机自动执行将管状构件附接至颈部的步骤,压盖机在将管状构件配合到颈部上的方向上施加力,以使前者稳固地附接至后者。虽然这些技术解决方案适合玻璃容器应用,但是已发现它们不适用于塑料容器应用。在后一种情况下,容器主体是柔性的,并且不像玻璃容器一样抵抗对确保附接管状主体的压盖负荷的适当抵抗力。因此,例如由PET制成的塑料容器具有在嘴部下方在颈部上布置的装饰部。该装饰部允许压盖机使用叉子抓住该装饰部,因此该装饰部用作抵抗压盖负荷的抵抗力的抵抗元件。作为替换,可增大容器壁的厚度,以抵抗该压盖负荷。虽然从结构观点看装饰部有用,但是从美学观点看,其确定是有害的。在US5,927,531中公开了另一附接系统。上述对现有技术的讨论显示仍存在一种对用于附接两个管状构件的附接系统的需求,该附接系统能够以较低附接负荷提供这种附接。同样地,存在一种对如下液体容器的需求,该液体容器允许以较低压盖负荷将封口或倾倒器的管状构件附接至容器主体的颈部,且因此不使用装饰部和/或具有较厚壁的容器。
技术实现思路
考虑到上述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满足上述需求,同时避免现有技术的缺点。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如权利要求1中所限定的一种用于附接两个管状构件的附接系统来实现该目的。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中,通过如权利要求17中所限定的液体容器实现该目的。附图说明通过下文对在附图中示出但不受限的一个实践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其中:图1示出具有由本专利技术的附接系统附接在一起的两个管状构件、即容器颈部和封口部分的液体容器的上部的透视图;图2示出图1的透视图,其中封口的管状构件处于自由位置,即未附接至容器颈部;图3至图7示出将封口的管状构件组装至容器颈部期间的图1的容器的一部分的连续透视图;图3a至图7a示出从颈部的内部观察的图3至图7中所示的容器部分的平面图;图3b至图7b示出从底部观察的图3至图7中所示的容器部分的平面图。即使未明确陈述,但是参考特殊实施例描述的个别特征应意图为参考其它例证性实施例描述的其它特征的辅助,和/或可与所述其它特征互换。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标记1整体上指示本专利技术的液体容器。容器1包括容器主体,仅示出容器主体的上部,并且在图中以标记10指示容器主体,容器主体10具有颈部11和限定孔口13的嘴部12。颈部11从容器主体10沿纵向轴线X-X延伸,并且止于嘴部12。颈部11具体实施第一管状构件。有利地,容器主体10由塑料、例如PET制成。作为替换,容器10也可由玻璃制成。容器1包括第二管状构件20,该第二管状构件20的至少一个纵向部绕颈部11布置并且附接至这样的颈部11。为了简化,下文将不限制地将颈部11和管状构件20称为由本专利技术的附接系统附接在一起的第一和第二管状构件。在该实例中,管状构件20具有面对颈部11的内表面21以及外表面22。因此,管状构件20同轴地布置在颈部11外,使得管状构件20和颈部11沿纵向部彼此叠置地设置。在一个可替换实施例中,第一管状构件11和第二管状构件20限定封口的部分。有利地,管状构件20由塑料、例如PP或PC制成。根据一个实施例,管状构件20具体实施被设计成封闭嘴部12的封口的一部分,特别是被设计成附接至颈部11的封口部分。作为替换,管状构件20可具体实施被设计成附接至颈部11的倾倒器的一部分。应明白,通过使管状构件20沿纵向轴线X-X以及在图中的标以A的联接方向上相对于颈部11从自由位置平移至附接位置,而将管状构件20附接至颈部11。已知这种其中将管状构件20附接至颈部11的组装步骤为压盖。为了将管状构件20附接至颈部11并且保持管状构件20与颈部11附接,容器11包括:旋转附接装置30,该旋转附接装置30用于将管状构件20可旋转地附接至颈部11;和纵向附接装置40,该纵向附接装置40用于沿纵向轴线X-X将管状构件20附接至颈部11。根据一个实施例,纵向附接装置40被设计成提供沿纵向轴线X-X在管状构件20从颈部11分离的方向上的不可逆附接,反之亦然。旋转附接装置30包括多个附接元件,所述多个附接元件在颈部11上形成并且沿颈部11在角度上间隔开,以限定多个底座,所述底座位于两个连续的附接元件之间。为了简化,下面将参考附图中所示的三个附接元件31、32和33以及两个底座34、35。底座34由两个连续附接元件31、32限定,而底座35由两个附接元件32、33限定。每个底座,例如底座34都在相对侧上由两个连续附接元件(在该实例中由两个附接元件31和32)在角度上限界。换句话说,附接元件沿颈部11相邻,并且附接元件被由两个连续的附接元件限定的底座分离。根据一个实施例,每个底座都在其顶部、在其底部并且向外地朝向管状构件20敞开。因此,底座由两个连续附接元件在角度上限界,并且在内部由颈部11的外表面限界。每个底座都沿长度L1在角度上延伸。旋转附接装置30也包括在管状构件20上例如在内表面21上形成的多个基准元件。这些基准元件沿管状构件20在角度上间隔开,并且被至少部分地容纳在附接元件的相应底座中。为了简化,下面将参考附图中所示的两个基准元件36、37。每个基准元件与限定底座的两个连续附接元件协作,基准元件至少部分地容纳在该底座中,以将管状构件20可旋转地附接至颈部11。在该实例中,基准元件36被部分容纳在底座34中,并且与限定底座34的两个连续附接元件31、32协作。根据一个实施例,附接元件从颈部11朝向管状构件20突出,并且包括两个相反附接表面,在该实例中该两个相反附接表面位于与纵向轴线X-X平行的平面上。在该实例中,附接元件31、32包括位于彼此大致平行并且与纵向轴线X-X平行的平面上的两个相反附接表面31a、31b和32a、32b。由于底座34由两个附接表面31b和32a在角度上限界,所以发现这两个附接表面31b、32a以与底座34的长度L1相等的距离在角度上间隔开。应明白,附接元件31的附接表面31b大致面对下一附接元件32的附接表面32a。根据一个实施例,基准元件从管状构件20(在该实例中从内表面21)朝向颈部11突出。每个基准元件都具有与两个连续附接元件的相应附接表面接合的两个相反基准表面。在该实例中,基准元件36具有与两个连续附接元件31、32的附接表面31b至32a接合的两个相反基准表面36a、36b。应指出,这种接合防止除了生产公差导致的残留间隙之外的,管状构件20相对于颈部11的旋转。特别地,为了适当的无干涉的接合,基准元件36沿等于或稍微小于底座34长度L1(在该实例中稍微小于长度L1)的距离L2在两个基准表面36a、36b之间在角度上延伸。根据一个实施例,每个基准元件包括突起,该突起在垂直于纵向轴线X-X的平面上从管状构件20(在该实例中从内表面21)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用于附接两个管状构件的系统和配备有所述附接系统的液体容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附接两个管状构件(11、20)的附接系统,包括:‑第一管状构件(11),所述第一管状构件沿纵向轴线(X‑X)延伸;‑第二管状构件(20),所述第二管状构件沿所述纵向轴线(X‑X)延伸,并且被附接至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旋转附接装置(30),所述旋转附接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可旋转地附接至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纵向附接装置(40),所述纵向附接装置用于在所述纵向轴线(X‑X)上将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附接至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附接装置(30)包括:‑多个附接元件(31、32),所述多个附接元件被形成在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上,并且沿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以在角度上间隔开的关系布置,以限定多个底座(34),所述底座(34)位于两个连续附接元件(31、32)之间,每个底座(34)在其相对侧处由两个连续附接元件(31、32)在角度上限界;‑多个基准元件(36),所述多个基准元件被形成在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上,并且沿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以在角度上间隔开的关系布置,并且被至少部分地容纳在所述附接元件(31、32)的相应底座(34)中,每个基准元件(36)与限定了至少部分地容纳所述基准元件(36)的所述底座(34)的两个连续附接元件(31、32)配合,以用于将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可旋转地附接至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所述纵向附接装置(40)包括:‑多个止动表面(41、42),所述多个止动表面被形成在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上,并且沿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以在角度上间隔开的关系布置;‑多个抵靠元件(43、44),所述多个抵靠元件被形成在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上,每个抵靠元件(43、44)沿所述纵向轴线(X‑X)延伸,并且与相应的止动表面(41、42)配合,以用于纵向附接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和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每个抵靠元件(43)由翼片限定,所述翼片在所述翼片的基部(43b)处被附接至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所述翼片(43)从所述基部(43b)径向延伸至端部(43c),所述翼片(43)的至少一部分能够沿横向于所述纵向轴线(X‑X)的轴线弹性变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12.13 IT MI2012A002129;2012.12.13 IT MI2012A01.一种用于附接两个管状构件(11、20)的附接系统,包括:-第一管状构件(11),所述第一管状构件沿纵向轴线(X-X)延伸;-第二管状构件(20),所述第二管状构件沿所述纵向轴线(X-X)延伸,并且被附接至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旋转附接装置(30),所述旋转附接装置用于将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可旋转地附接至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纵向附接装置(40),所述纵向附接装置用于在所述纵向轴线(X-X)上将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附接至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附接装置(30)包括:-多个附接元件(31、32),所述多个附接元件被形成在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上,并且沿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以在角度上间隔开的关系布置,以限定多个底座(34),所述底座(34)位于两个连续附接元件(31、32)之间,每个底座(34)在其相对侧处由两个连续附接元件(31、32)在角度上限界;-多个基准元件(36),所述多个基准元件被形成在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上,并且沿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以在角度上间隔开的关系布置,并且被至少部分地容纳在所述附接元件(31、32)的相应底座(34)中,每个基准元件(36)与限定了至少部分地容纳所述基准元件(36)的所述底座(34)的两个连续附接元件(31、32)配合,以用于将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可旋转地附接至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所述纵向附接装置(40)包括:-多个止动表面(41、42),所述多个止动表面被形成在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上,并且沿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以在角度上间隔开的关系布置;-多个抵靠元件(43、44),所述多个抵靠元件被形成在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上,每个抵靠元件(43、44)沿所述纵向轴线(X-X)延伸,并且与相应的止动表面(41、42)配合,以用于纵向附接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和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每个抵靠元件(43)由翼片限定,所述翼片在所述翼片的基部(43b)处被附接至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所述翼片(43)从所述基部(43b)径向延伸至端部(43c),所述翼片(43)的至少一部分能够沿横向于所述纵向轴线(X-X)的横向轴线弹性变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附接系统,其中,所述横向轴线位于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X-X)的平面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接系统,其中,所述翼片(43)的所述至少一部分包括至少所述端部(43c)。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接系统,其中,所述翼片(43)沿所述纵向轴线(X-X)在上部(43a)和下部(43d)之间延伸,所述翼片(43)的所述上部(43a)与相应的止动表面(41)接合。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附接系统,其中,所述翼片(43)在平行于所述纵向轴线(X-X)的平面上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附接系统,其中,从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从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释放的构造开始,通过沿所述纵向轴线(X-X)且在联接方向(A)上的联接运动,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被联接至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所述翼片(43)在所述联接运动期间从所述下部(43d)朝向所述上部(43a)逐渐弯曲。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附接系统,其中,所述翼片(43)的所述弯曲允许所述端部(43c)通过相应的底座(34),并且允许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相对于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移动,直到所述翼片(43)卡扣在相应的止动表面(41)的下方,由此所述翼片(43)的所述上部(43a)接合所述相应的止动表面(4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接系统,其中:-所述附接元件(31、32)从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朝向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突出出来,并且包括两个相反附接表面(31a、31b、32a、32b),-所述基准元件(36)从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朝向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突出出来,每个基准元件(36)具有与两个连续的附接元件(31、32)的相应附接表面(31b、32a)接合的两个相反基准表面(36a、36b)。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接系统,其中,每个基准元件(36)包括突起,所述突起在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X-X)的平面上从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延伸。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接系统,其中,所述止动表面(41、42)以相对于所述附接元件(31、32)成纵向偏置关系布置。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接系统,其中,所述止动表面(41、42)位于垂直于所述纵向轴线(X-X)的平面上。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接系统,其中,每个附接元件(31)包括两个相反的引入表面(31c、31d)。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接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和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至少沿其纵向部彼此叠置地设置。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接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是液体容器(1)的颈部,并且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是封口或倾倒装置的一部分,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被同轴地布置在所述颈部(11)之外。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接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管状构件(11)和所述第二管状构件(20)限定用于液体容器(1)的封口的部分。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附接系统,其中,所述纵向附接装置(40)被设计成提供沿所述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卡·维亚莱马尔科·焦万尼尼
申请(专利权)人:刮拉瓶盖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意大利;IT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