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分区式白车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09723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0 0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尤其涉及了一种电动汽车的车身,公开了一种模块化分区式白车身,包括车身,车身还包括前碰撞模块(1)、前乘员舱模块(2)、后乘员舱模块(3)和后碰撞模块(4),B柱(6)下端开有B柱槽(10),B柱槽前槽壁(9)和B柱槽后槽壁(11)分别伸入前凹槽(12)和后凹槽(15)之中;前燕尾槽(16)和后燕尾槽(17)之间设有截面的两端呈燕尾状的插销(8)。本发明专利技术设置了模块化车身,缩短了车身的生产开发周期,并在前乘员舱模块和后乘员舱模块之间人为设置了一个振动吸能点,在保证结构整体安全性的前提下,吸收底盘的振幅,能够减缓路面冲击对车身和内部乘客的影响,提高了乘员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块化分区式白车身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尤其涉及了一种电动汽车的车身。
技术介绍
随着传统石化能源的日益枯竭,电动汽车的发展壮大是必然的。而目前市场上电动汽车基本是由原来燃油动力车替换动力总成而改制开发的,车身依然是钢板结构,并不适用于未来电动汽车模块化轻量化概念。虽然,目前也有些厂商采用铝合金框架车身结构,仅仅提出模块化概念而已,缺乏真正的划分与设计。本专利的目的是在“模块化”理念下,将电动汽车车身的研究开发重心集中于各个模块,将每一个车身模块的质量做到极致,这样就有利于减少装配过程中质量问题,将问题集中化单一化,缩短生产开发周期。同时,也可以通过某个车身模块的变化实现车辆市场定位、车辆形式差异化生产,同时满足车身性能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分区式白车身。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模块化分区式白车身,包括车身,车身包括A柱、B柱和C柱,车身还包括前碰撞模块、前乘员舱模块、后乘员舱模块和后碰撞模块,前碰撞模块固定在前乘员舱模块前部,后碰撞模块固定在后乘员舱模块后部,其中:前乘员舱模块包括前侧门槛,后乘员舱模块包括后侧门槛,B柱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模块化分区式白车身

【技术保护点】
模块化分区式白车身,包括车身,车身包括A柱、B柱6和C柱,其特征在于:车身还包括前碰撞模块(1)、前乘员舱模块(2)、后乘员舱模块(3)和后碰撞模块(4),前碰撞模块(1)固定在前乘员舱模块(2)前部,后碰撞模块(3)固定在后乘员舱模块(4)后部,其中:前成员仓模块(2)包括前侧门槛(5),后成员仓模块(4)包括后侧门槛(7),B柱(6)位于前侧门槛(5)和后侧门槛(7)之间,B柱(6)下端开有B柱槽(10),B柱槽(10)两侧分别为B柱槽前槽壁(9)和B柱槽后槽壁(11),前侧门槛(5)设有前凹槽(12),前凹槽(12)的右侧为前凹槽右槽壁(13),后侧门槛(7)设有后凹槽(15),后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1.模块化分区式白车身,包括车身,车身包括A柱、B柱(6)和C柱,其特征在于:车身还包括前碰撞模块(1)、前乘员舱模块(2)、后乘员舱模块(3)和后碰撞模块(4),前碰撞模块(1)固定在前乘员舱模块(2)前部,后碰撞模块(4)固定在后乘员舱模块(3)后部,其中:前乘员舱模块(2)包括前侧门槛(5),后乘员舱模块(3)包括后侧门槛(7),B柱(6)位于前侧门槛(5)和后侧门槛(7)之间,B柱(6)下端开有B柱槽(10),B柱槽(10)两侧分别为B柱槽前槽壁(9)和B柱槽后槽壁(11),前侧门槛(5)设有前凹槽(12),前凹槽(12)的右侧为前凹槽右槽壁(13),后侧门槛(7)设有后凹槽(15),后凹槽(15)的左侧为后凹槽左槽壁(14),B柱槽前槽壁(9)和B柱槽后槽壁(11)分别伸入前凹槽(12)和后凹槽(15)之中;前侧门槛(5)设有前燕尾槽(16),后侧门槛(7)设有后燕尾槽(17),前燕尾槽(16)和后燕尾槽(17)之间设有截面的两端呈燕尾状的插销(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分区式白车身,其特征在于:B柱(6)与前侧门槛(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之杰刘炜周煊王之风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云乐车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