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种叠前地震资料成像的方法,包括:(a)根据最大偏移距确定待成像区域内各个目标线的计算区域,其中,任意一目标线的计算区域表示对所述任意一目标线成像需要计算的旅行时所在的区域;(b)确定所述各个目标线的计算区域内的每个网格的旅行时;(c)根据所有确定的旅行时对待成像区域的叠前地震数据进行深度偏移以得到深度偏移后的地震数据;(d)根据得到的深度偏移后的地震数据生成待成像区域的地质图像。在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叠前地震资料成像的方法中,仅需要计算和存储确定的目标线的计算区域的旅行时,无需计算整个速度区域的旅行时,可减小计算量、耗时和中间数据量,提高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总体说来涉及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
,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叠前 地震资料成像的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加深,勘探目标越来越小,勘探目标向中深层的复杂断块油 气藏、隐蔽性油气藏及潜山油藏方向发展,对地下构造成像要求更加精细。鉴于近几年地震 采集装备的迅速发展,采集仪器的带道能力明显增强,加上高密度宽方位采集技术的发展 使叠前地震数据量急剧增加。例如某150km2工区的高密度地震资料,叠前数据量达到 2TB。对如此大的数据体进行叠前深度偏移成像对现有软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现有的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软件能快速有效地对叠前地震资料进行成像,落 实地质构造,Kirchhoff深度偏移的核心是通过计算三维空间变速介质旅行时,然后沿着旅 行时轨迹对地震数据(例如振幅)进行积分求和,以对叠前地震资料进行成像。对叠前地 震资料进行成像的关键步骤是计算地震波穿过介质的旅行时以及沿着旅行时轨迹对地震 数据(例如振幅)进行积分求和。 图1示出现有技术中一个工区深度偏移成像区域示意图,现有的方法对黑色成像 区域进行成像均是先计算完图1中速度区域内的旅行时并进行存储,而计算旅行时的工作 所耗时占整个偏移的60%,而且所有旅行时的存储也是非常巨大,在偏移过程中进行成像 时,节点间的通信也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因为这不仅会造成巨量的旅行时场的重复1/0,而 且成像道集的输出也会有巨大的I/O压力,另外当前计算机集群单节点内存较大的特点也 没有充分利用。如果要进行单个目标线的偏移成像,现有的方法也需要计算图1中速度区 域内的旅行时,这势必会影响项目的进展。 因此,现有的计算量大、耗时长、中间数据量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可克服现有的方 法计算量大、耗时长和中间数据量大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包括:(a)根据最大偏 移距确定待成像区域内各个目标线的计算区域,其中,任意一目标线的计算区域表示对所 述任意一目标线成像需要计算的旅行时所在的区域;(b)确定所述各个目标线的计算区域 内的每个网格的旅行时;(c)根据所有确定的旅行时对待成像区域的叠前地震数据进行深 度偏移以得到深度偏移后的地震数据;(d)根据得到的深度偏移后的地震数据生成待成像 区域的地质图像。 在上述方法的步骤(a)中,所述任意一目标线的计算区域为以所述任意一目标线 为中心向左右分别移动不小于最大偏移距的距离所形成的区域。 在上述方法的步骤(a)中,所述不小于最大偏移距的距离为线距的倍数。 在上述方法的步骤(b)中,通过以下等式来确定所述任意一目标线的计算区域内 的任意一个网格的旅行时:【主权项】1. 一种,其特征在于,包括: (a)根据最大偏移距确定待成像区域内各个目标线的计算区域,其中,任意一目标线的 计算区域表示对所述任意一目标线成像需要计算的旅行时所在的区域; 化)确定所述各个目标线的计算区域内的每个网格的旅行时; (C)根据所有确定的旅行时对待成像区域的叠前地震数据进行深度偏移W得到深度偏 移后的地震数据; (d)根据得到的深度偏移后的地震数据生成待成像区域的地质图像。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中,所述任意一目标线的计算 区域为W所述任意一目标线为中屯、向左右分别移动不小于最大偏移距的距离所形成的区 域。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中,所述不小于最大偏移距的 距离为线距的倍数。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化)中,通过W下等式来确定所述 任意一目标线的计算区域内的任意一个网格的旅行时:其中,t表示所述任意一个网格的旅行时,S表示所述任意一个网格的地震波弧长,V表 示所述任意一个网格的速度,巧表示所述任意一个网格的地震波的出射方向,1表示所述 任意一个网格的速度与相邻网格的速度之间的变化梯度,0表示对用所述任意一个网格的 慢度和所述变化梯度来表示相邻网格的慢度的表示式进行泰勒级数展开的余项。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C)中,通过W下等式来对待成像 区域的叠前地震数据进行深度偏移W得到深度偏移后的地震数据:其中,P"ut表示对待成像区域的叠前地震数据气,批少',z=化r= 巧行深度 偏移得到的深度偏移后的地震数据,=化r= 表示待成像区域内坐标为 U (x,y,z= 0)的成像点在T时刻的叠前地震数据,T表示所述成像点所在的网格的旅行时,Ax表示纵测线的道间距,Ay表示横测线的道间距,0 1表示由所述成像点与第i个检波 点之间的连线与铅垂线形成的夹角,A表示检波点的数量,U表示所述成像点的速度,表 示第i个检波点到震源位置的距离,5表示偏导符号。【专利摘要】提供一种,包括:(a)根据最大偏移距确定待成像区域内各个目标线的计算区域,其中,任意一目标线的计算区域表示对所述任意一目标线成像需要计算的旅行时所在的区域;(b)确定所述各个目标线的计算区域内的每个网格的旅行时;(c)根据所有确定的旅行时对待成像区域的叠前地震数据进行深度偏移以得到深度偏移后的地震数据;(d)根据得到的深度偏移后的地震数据生成待成像区域的地质图像。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中,仅需要计算和存储确定的目标线的计算区域的旅行时,无需计算整个速度区域的旅行时,可减小计算量、耗时和中间数据量,提高效率。【IPC分类】G01V1-28【公开号】CN104849751【申请号】CN201510249121【专利技术人】张恩嘉, 金德刚, 刘鸿, 唐虎, 段鹏飞, 陈三平, 何光明, 熊晶璇, 巫骏, 陈立 【申请人】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公开日】2015年8月19日【申请日】2015年5月15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叠前地震资料成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a)根据最大偏移距确定待成像区域内各个目标线的计算区域,其中,任意一目标线的计算区域表示对所述任意一目标线成像需要计算的旅行时所在的区域;(b)确定所述各个目标线的计算区域内的每个网格的旅行时;(c)根据所有确定的旅行时对待成像区域的叠前地震数据进行深度偏移以得到深度偏移后的地震数据;(d)根据得到的深度偏移后的地震数据生成待成像区域的地质图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恩嘉,金德刚,刘鸿,唐虎,段鹏飞,陈三平,何光明,熊晶璇,巫骏,陈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