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仲贤辉专利>正文

一种环保用集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91046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4 20: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环保用集尘装置,其与一气体连通管连接,包括:一集尘箱,包括分隔出一集尘室及一过滤室的隔板单元,以及一位于所述集尘室内并分隔出一迂回室的分隔座,所述隔板单元具有一吸尘通口,以及一排尘通口,所述集尘室具有一落尘口,所述迂回室与所述气体连通管连接;一过滤单元,包括至少一安装在所述集尘箱的过滤室内的过滤筒;及一抽气单元,产生吸力,并使由所述气体连通管送入的气体依次通过所述集尘箱的迂回室、所述集尘室及所述过滤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设计新颖、可分段收集粉尘,设备体积小,集尘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环保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环保用集尘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工业产品在制造的过程中,有时会因为加工而产生许多的粉尘,为了维持周围空气的清洁,同时避免粉尘沾黏在产品上影响加工的质量,在许多的工厂会安装集尘装置。但现有技术的集尘装置设计不仅构造复杂、组件数量多,整体的体积也很庞大,摆放时也很占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环保用集尘装置,以解决所述技术问题。为解决所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环保用集尘装置,其与一气体连通管连接,包括:一集尘箱,包括分隔出一集尘室及一过滤室的隔板单元,以及一位于所述集尘室内并分隔出一迂回室的分隔座,所述隔板单元具有一吸尘通口,以及一排尘通口,所述集尘室具有一落尘口,所述迂回室与所述气体连通管连接;一过滤单元,包括至少一安装在所述集尘箱的过滤室内的过滤筒;及一抽气单元,产生吸力,并使由所述气体连通管送入的气体依次通过所述集尘箱的迂回室、所述集尘室及所述过滤室。所述隔板单元具有一设置所述排尘通口及所述吸尘通口的隔板、一掀开地关闭所述吸尘通口的第一栅门,以及一掀开地关闭所述排尘通口的第二栅门;当所述集尘装置位于一集尘位置时,所述第一栅门打开而所述第二栅门关闭,当所述集尘装置位于一抖尘位置时,所述第二栅门打开而所述第一栅门关闭。所述过滤单元的过滤筒具有一界定出一通道的过滤网,所述过滤单元还包括一在抖尘位置时将气体吹向所述过滤筒的通道的抖尘机构。所述过滤单元包括两过滤筒,所述抖尘机构具有一压力产生器,以及两与所述压力产生器连接并将气体吹向所述过滤筒的通道的喷气管。所述集尘箱还包括一界定出所述过滤室及所述集尘室的外框壁,所述外框壁具有一位于所述过滤室下方的倾斜壁部,收集在所述过滤室的粉尘沿着所述倾斜壁部往所述排尘通口移送。还包括一可移动地位于所述集尘箱的落尘口下方的落尘收集筒。本技术的所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通过一些板壁来分隔并形成所述迂回室、所述集尘室以及所述过滤室,且所述集尘室以及所述过滤室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栅门及所述第二栅门的打开及关闭,来达到连通及排放落尘的目的。本技术结构设计新颖、可分段收集粉尘,设备体积小,集尘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侧面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集尘箱的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图。图4是本技术的集尘装置位于一集尘位置的剖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集尘装置位于一抖尘位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环保用集尘装置,其通过一气体连通管9与会产生粉尘的机器或者空间连接,所述集尘装置包括:一底座1、一安装在所述底座I上的集尘箱2、一可移动地架设在所述集尘箱2下方的落尘收集筒3、一安装在所述集尘箱2内部的过滤单元5,以及一可产生吸力的抽气单元6。所述底座I包括一平台11,以及一由所述平台11往上凸出的凸台12。所述集尘箱2部分悬空地架设在所述底座I的凸台12上,并由一主框体201及一分隔框体202组合而成,组合后所述集尘箱2包括一外框壁21,所述外框壁21具有两左右间隔的侧壁部211、一连接在所述侧壁部211之间并邻近所述凸台12的后壁部212、一与所述后壁部212平行间隔的前壁部213、一由所述后壁部212底缘往前斜伸的倾斜壁部214、一由所述倾斜壁部214的前缘往下垂直延伸的延伸部215、一邻近上方的第一顶壁部216,以及一邻近上方的第二顶壁部217,所述第二顶壁部217具有两架设孔218,所述后壁部212具有一位于所述第二顶壁部217上方的吸风孔219。所述集尘箱2还包括一架设在所述侧壁部211之间并平行于所述前壁部213的隔板单元22、一介于所述隔板单元22及所述前壁部213之间的集尘室23、一介于所述后壁部212及所述隔板单元22之间的过滤室24、一位于所述第二顶壁部217上方的吸风室25、一封闭所述吸风室25的盖板26,以及一搭设在集尘室23内并界定出一迂回室27的分隔座28。所述集尘室23具有一邻近下方的落尘口 231,所述分隔座28具有一界定出所述迂回室27的分隔围壁281,以及一可掀开地安装在所述分隔围壁281上的掀板282,所述迂回室27和所述气体连通管9连通,并具有一朝下的粉尘落口 271。所述隔板单元22具有一直立的隔板221,所述隔板221具有一邻近上方的吸尘通口 222,以及一邻近下方的排尘通口 223,所述隔板单元22还具有一安装在所述隔板221上并可掀开地关闭所述吸尘通口 222的第一栅门224,以及一安装在所述隔板221上并可掀开地关闭所述排尘通口 223的第二栅门225,所述第一栅门224及所述第二栅门225的掀开方向相反。所述落尘收集筒3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集尘箱2的下方,并且与所述集尘层2的落尘口 231对接,所述过滤单元5包括两左右间隔地架设在所述集尘箱2的第二顶壁部217的架设孔218上的过滤筒51。每个过滤筒51都具有一位于所述过滤室24内并围绕出一通道511的过滤网512,所述过滤单元5还包括一安装在所述集尘箱2的吸风室25内的抖尘机构52,所述抖尘机构52具有一压力产生器521,以及两与所述压力产生器521连接且分别对应所述过滤筒51的通道511的喷气管522。所述抽气单元6包括一安装于所述底座I的平台11上的抽气机61,以及一连接所述抽气机61及所述集尘箱2的吸风口 219的吸风管62。参阅图3、4、5,本实施例在使用时,通过所述气体连通管9将含有粉尘的空气导入所述集尘箱2的迂回室27,当所述抽气机61开始运行时会产生一股吸力,使得所述集尘装置位于图4所示的一集尘位置。此时,吸力会造成所述第一栅门224打开,同时造成所述第二栅门225关闭,所述分隔座28的掀板282也会略往上掀开。因此,由所述气体连通管9送入所述迂回室27的气体将往上移动进入所述集尘室23,之后由所述隔板221的吸尘通口222进入所述过滤室24,并附着在所述过滤筒51的过滤网512上。在气体通过所述集尘室23并进入所述过滤室24的过程中,重量较大的粉尘会先由所述迂回室27的粉尘落口 271落到下方的落尘收集筒3内,受到所述分隔围壁281的阻挡必需往上流动的气体中的粉尘,如果重量相对较重也会直接落到所述落尘收集筒3,最后随着空气进入所述过滤室24的粉尘则会附着在所述过滤筒51的过滤网512表面。本实施例主要是通过一些板壁的设计,来分隔出所述集尘室23、所述过滤室24及所述迂回室27,以便让进入的气体可以因为迂回通过不同高低的空间,达到多段集尘的目的。当所述集尘装置在集尘的过程中,所述抖尘机构52的压力产生器521也会运作,并且在设定的时间将增压后的空气经由所述喷气管522喷入所述过滤筒51的通道511内,此时所述集尘装置将转换到图5所示的一抖尘位置,由于喷入所述过滤筒51的通道511内的压力大于所述抽气单元61的吸力,因此,喷入的高压气体会将附着在所述过滤筒51的过滤网512上的粉尘抖落,同时推动所述第一栅门224关闭所述吸尘通口 222,推动所述第二栅门225打开所述排尘通口 223。由于本实施例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环保用集尘装置,其与一气体连通管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集尘箱,包括分隔出一集尘室及一过滤室的隔板单元,以及一位于所述集尘室内并分隔出一迂回室的分隔座,所述隔板单元具有一吸尘通口,以及一排尘通口,所述集尘室具有一落尘口,所述迂回室与所述气体连通管连接;一过滤单元,包括至少一安装在所述集尘箱的过滤室内的过滤筒;及一抽气单元,产生吸力,并使由所述气体连通管送入的气体依次通过所述集尘箱的迂回室、所述集尘室及所述过滤室。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仲贤辉
申请(专利权)人:仲贤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