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螺旋传热管固定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小型反应堆蒸汽发生器螺旋传热管固定结构。螺旋传热管在高度方向上分为若干层,每层螺旋传热管上均匀设置3个或4个连接点,螺旋传热管通过各连接点与竖直设置的支撑杆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简化了螺旋传热管与支撑间的连接点数量,同时保证了第一阶模态的固有频率,实现了对模型支撑结构的简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螺旋传热管固定
,特别涉及一种小型反应堆蒸汽发生器螺旋传热管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流致振动是传热管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热管的固有频率与流体弹性不稳定性比率成反比,所以传热管低的固有频率会引发高的流动不稳定性,所以低的固有频率会引发流致振动从而导致传热管失效。通过增加支撑来增加管道的固有频率,以降低流体弹性不稳定性比率。现有SMART蒸汽发生器为8支撑的螺旋传热管,对于进一步小型化反应堆要求螺旋管的盘管直径更小,所以8支撑在更小盘管直径的程度上工艺难度更大。尤其是对于盘管直径较小的螺旋传热管,8支撑模型的第一阶模态固有频率的参考值为750Hz,但其工艺难度复杂,实施不便。因此,有必要在满足第一阶模态的固有频率的基础上,对8支撑模型进行简化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一种小型反应堆蒸汽发生器螺旋传热管固定结构,能够在满足模型第一阶模态固有频率的前提下,实现对模型支撑结构的简化。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螺旋传热管在高度方向上分为若干层,每层螺旋传热管上均均匀设置3个或4个连接点,螺旋传热管通过各连接点与竖直设置的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每层螺旋传热管上均匀设置3个连接点,各层的连接点在投影位置上重合;螺旋传热管的各层通过连接点与3根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每层螺旋传热管上均匀设置4个连接点,各层的连接点在投影位置上重合;螺旋传热管的各层通过连接点与4根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每层螺旋传热管由上至下间隔设置3个连接点和4个连接点;每层连接点中选取一个上下对齐;设置6根支撑杆,其中一根与各层上下对齐的连接点固定连接,有两根支撑杆与设3个连接点的螺旋传热管层的连接点固定连接,另外三根支撑杆与设4个连接点的螺旋传热管层的连接点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连接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所述焊接的连接方式分为焊点连接和焊道连接。所述焊道连接的焊道长度为5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简化了螺旋传热管与支撑间的连接点数量,同时保证了第一阶模态的固有频率,实现了对模型支撑结构的简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采用四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采用三支撑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图3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采用三支撑及四支撑间隔连接的示意图;图6为图5的俯视图。图中标号:1-支撑杆;2-连接点。【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小型反应堆蒸汽发生器螺旋传热管固定结构,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螺旋传热管在高度方向上分为8层,以螺旋传热管的管口处为起点设置第一个连接点,每圆周方向间隔90°设置一个连接点,即每层螺旋传热管上均均匀设置4个连接点2,各层的连接点2在投影位置上重合;螺旋传热管的各层通过连接点2与4根支撑杆I采用焊点的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根据仿真计算,该模型的第一阶固有频率可以达到750Hz,满足需求。实施例2:如图3和图4所示,螺旋传热管在高度方向上分为8层,以螺旋传热管的管口处为起点设置第一个连接点,每圆周方向间隔120°设置一个连接点,即每层螺旋传热管上均均匀设置3个连接点2,各层的连接点2在投影位置上重合;螺旋传热管的各层通过连接点2与3根支撑杆I采用焊道的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焊道的长度为5mm。根据仿真计算,该模型的第一阶固有频率可以达到895Hz,满足优化要求。实施例3:如图5和图6所示,螺旋传热管在高度方向上分为8层。在螺旋传热管的第一、三、五、七层均匀设置4个连接点,在第二、四、六、八层分别均匀设置3个连接点。奇数层和偶数层的连接点有一个在竖直方向上重合,即以螺旋传热管的管口处为起点设置第一个连接点,每圆周方向间隔90°设置一个连接点,第五个连接点回到第一个连接点的正下方,然后再每间隔120°设置一个连接点,回到第一个连接点正下方后,再每间隔90°设置一个连接点,往复循环设置。该结构仅需要6根支撑杆就可以完成连接支撑,其中一根支撑杆与各层上下对齐的连接点固定连接,有两根支撑杆与设3个连接点的螺旋传热管层的连接点固定连接,另外三根支撑杆与设4个连接点的螺旋传热管层的连接点固定连接。固定连接方式采用焊道焊接,焊道的长度等于支撑的宽度,为5mm。通过仿真计算,该模型的第一阶固有频率可以达到920Hz,满足优化要求。【主权项】1.一种小型反应堆蒸汽发生器螺旋传热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螺旋传热管在高度方向上分为若干层,每层螺旋传热管上均均匀设置3个或4个连接点,螺旋传热管通过各连接点与竖直设置的支撑杆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反应堆蒸汽发生器螺旋传热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层螺旋传热管上均匀设置3个连接点,各层的连接点在投影位置上重合;螺旋传热管的各层通过连接点与3根支撑杆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反应堆蒸汽发生器螺旋传热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层螺旋传热管上均匀设置4个连接点,各层的连接点在投影位置上重合;螺旋传热管的各层通过连接点与4根支撑杆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型反应堆蒸汽发生器螺旋传热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层螺旋传热管由上至下间隔设置3个连接点和4个连接点;每层连接点中选取一个上下对齐;设置6根支撑杆,其中一根与各层上下对齐的连接点固定连接,有两根支撑杆与设3个连接点的螺旋传热管层的连接点固定连接,另外三根支撑杆与设4个连接点的螺旋传热管层的连接点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所述的一种小型反应堆蒸汽发生器螺旋传热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连接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小型反应堆蒸汽发生器螺旋传热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的连接方式分为焊点连接和焊道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小型反应堆蒸汽发生器螺旋传热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焊道连接的焊道长度为5_。【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螺旋传热管固定
,特别涉及一种小型反应堆蒸汽发生器螺旋传热管固定结构。螺旋传热管在高度方向上分为若干层,每层螺旋传热管上均匀设置3个或4个连接点,螺旋传热管通过各连接点与竖直设置的支撑杆固定连接。本技术简化了螺旋传热管与支撑间的连接点数量,同时保证了第一阶模态的固有频率,实现了对模型支撑结构的简化。【IPC分类】F16L3-02【公开号】CN204554058【申请号】CN201520190463【专利技术人】郭昕, 蔡军, 孙巧智, 刘博伟, 江双 【申请人】华北电力大学【公开日】2015年8月12日【申请日】2015年3月31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型反应堆蒸汽发生器螺旋传热管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螺旋传热管在高度方向上分为若干层,每层螺旋传热管上均均匀设置3个或4个连接点,螺旋传热管通过各连接点与竖直设置的支撑杆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昕,蔡军,孙巧智,刘博伟,江双,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电力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