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ED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75081 阅读: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3 01: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驱动电源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LED驱动电路。包含第一电阻至第三十二电阻;第一电容至第二十八电容;第一二极管至第十六二极管;第一场效应管、第二场效应管;三极管;电感;第一芯片至第四芯片;变压器和排针;当PFC的输出电压加在DC/DC电路上时,开关管导通,通过变压器,将传递过来的能量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给负载供电,另一部分给电感充电。随着负载电压上升,输出端设计的电压阀值大于设计的阀值,这时通过负反馈的作用,使开关管关断,此时的输出电压由输出滤波电感维持。当输出电压的阀值小于设定的阀值时开关管再次开通,此时进入下一个开关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驱动电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LED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LED光源属于恒流器件,必须配置恒流的驱动器。当恒流电源的恒流精度不高时,容易造成LED光源的衰减和失效,极大的影响光源寿命。随着LED功率的越做越大,先前的一些拓扑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使用状况,以前的反激式拓扑现在只能在小功率场合出现,而且硬开关电路会慢慢的被淘汰,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拓扑结构有:小功率场合(反激式),中小功率(LLC方式),大功率(移相全桥)等。故,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有必有提出一种新型LED驱动电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LED驱动电路,包含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三十电阻R30、第三^^一电阻R31、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五电容C15、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二^^一电容C21、第二十二电容C22、第二十三电容C23、第二十四电容C24、第二十五电容C25、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二十七电容C27、第二十八电容C28、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一二极管D11、第十二二极管D12、第十三二极管D13、第十四二极管D14、第十五二极管D15、第十六二极管D16、第一场效应管Q1、第二场效应管Q2、三极管Q3、电感L、第一芯片U1、第二芯片U2、第三芯片U3、第四芯片U4、变压器T1、排针P1 ;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一端、第三芯片U3内部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和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一芯片U1的VFB引脚相连,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相连,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一芯片U1的COMP引脚相连;第一芯片U1的ISENSE引脚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第三十二电阻R32的一端相连,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第三十二电阻R32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相连;第一芯片U1的VREF引脚与第四电容C4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三芯片U3内部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五电容C5的一端、第一芯片U1的RT/CT引脚相连,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第一芯片U1的OUT引脚与第四电阻R4相连,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负极、第六电容C6的一端、第二芯片U2的LIN引脚、第二芯片U2的HIN引脚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第二芯片U2的VDD引脚,与第七电容C7的一端以及电压Vdd相连,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U2的SD引脚、第二芯片U2的VSS引脚相连并接地;第二芯片U2的H0引脚,与第三^^一电阻R31的一端、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与第三^ 电阻R31的另一端、第三十电阻R30的一端、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相连;第三十电阻R30的另一端、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第八电容C8的负极、第二芯片U2的VS引脚、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第十电容C10的一端以及变压器T1原边正电压端相连;第八电容C8的正极与第二芯片U2的VB引脚、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第二芯片U2的VCC引脚、第九电容C9的正极以及电源Vdd相连;第二芯片U2的C0MP引脚与第九电容C9的负极相连并接地;第二芯片U2的L0引脚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第i^一电容C11的一端、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及400V电压相连;第^^一电容C11的另一端、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与第一场效应管Q1的漏极、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第十电容C10)的一端以及变压器T1原边负电压端相连;第一场效应管Q1的源极、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第十电容C10)的另一端、第七电阻R7的一端与第八电阻R8的一端相连;第八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与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相连;变压器T1的第一副绕组的正电压端,与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第十一电容C11的一端相连;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与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第十二电容C12的一端、电感L的一端相连;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与第^ 电容C11的另一端相连;第十二电容C12的另一端与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相连;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变压器T1的副绕组的负电压端、第十六电容C16的负极、第十七电容C17的负极、第十八电容C18的负极、第十九电容C19的负极、第二十电容C20的一端、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第二十九电阻R29的一端相连;电感L的另一端,与第十六电容C16的正极、第十七电容C17的正极、第十八电容C18的正极、第十九电容C19的正极、第二十电容C20的另一端、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相连,并连接电压VCC和排针P1的引脚1 ;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相连;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排针P1的引脚2相连并接地;变压器T1的第二副绕组的正电压端,与第九二极管D9的正极相连;第九二极管D9的负极与第十三电容C13正极、第十四电容C14 一端、第^^一电阻R11的一端相连;第i 电阻R11的另一端,与第十五电容C15的正极、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三极管Q3的集电极相连;第十三电容C13负极、第十四电容C14的另一端、第十五电容C15的负极,变压器T1的第二副绕组的负电压端相连并接地;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与三极管Q3的基极、第十一二极管D11的负极相连;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十二极管D10的正极相连;第i^一二极管D11的正极接地,第十二极管D10的负极接Vdd ;第二十九电阻R29的另一端与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相连,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与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第二十二电阻R22的一端、第二^ 电容C21的一端、第四芯片U4的IP2+引脚相连;第二十二电阻R22的另一端、第二i^一电容C21的另一端、第二十四电容C24的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LED驱动电路,其特征是,包含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六电阻(R26)、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八电阻(R28)、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三十电阻(R30)、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五电容(C15)、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第十八电容(C18)、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二十一电容(C21)、第二十二电容(C22)、第二十三电容(C23)、第二十四电容(C24)、第二十五电容(C25)、第二十六电容(C26)、第二十七电容(C27)、第二十八电容(C28)、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六二 极管(D6)、第七二极管(D7)、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第十二极管(D10)、第十一二极管(D11)、第十二二极管(D12)、第十三二极管(D13)、第十四二极管(D14)、第十五二极管(D15)、第十六二极管(D16)、第一场效应管(Q1)、第二场效应管(Q2)、三极管(Q3)、电感(L)、第一芯片(U1)、第二芯片(U2)、第三芯片(U3)、第四芯片(U4)、变压器(T1)、排针(P1);所述的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一电容(C1)的一端、第三芯片(U3)内部三极管的发射极相连,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和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接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二电容(C2)的一端、第一芯片(U1)的VFB引脚相连,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相连,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一芯片(U1)的COMP引脚相连;第一芯片(U1)的ISENSE引脚与第三电容(C3)的一端、第三十二电阻(R32)的一端相连,第三电容(C3)的另一端接地,第三十二电阻(R32)的另一端与第七电阻(R7)的一端相连;第一芯片(U1)的VREF引脚与第四电容(C4)的一端、第五电阻(R5)的一端、第三芯片(U3)内部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第四电容(C4)的另一端接地;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五电容(C5)的一端、第一芯片(U1)的RT/CT引脚相连,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接地;第一芯片(U1)的OUT引脚与第四电阻(R4)相连,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与第一二极管(D1)负极、第六电容(C6)的一端、第二 芯片(U2)的LIN引脚、第二芯片(U2)的HIN引脚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六电容(C6)的另一端接地;第二芯片(U2)的VDD引脚,与第七电容(C7)的一端以及电压Vdd相连,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与第二芯片(U2)的SD引脚、第二芯片(U2)的VSS引脚相连并接地;第二芯片(U2)的HO引脚,与第三十一电阻(R31)的一端、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相连,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与第三十一电阻(R31)的另一端、第三十电阻(R30)的一端、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相连;第三十电阻(R30)的另一端、第二场效应管(Q2)的源极、第八电容(C8)的负极、第二芯片(U2)的VS引脚、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第十电容(C10)的一端以及变压器(T1)原边正电压端相连;第八电容(C8)的正极与第二芯片(U2)的VB引脚、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第二芯片(U2)的VCC引脚、第九电容(C9)的正极以及电源Vdd相连;第二芯片(U2)的COMP引脚与第九电容(C9)的负极相连并接地;第二芯片(U2)的LO引脚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与第十一电容(C11)的一端、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及400V电压相连;第十一电容(C11)的另一端、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与第一场效应管(Q1)的漏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锡保翟秀丽邢晓莉
申请(专利权)人: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