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震童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6581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避震童车,包括两个车轮、车身架、后轮架和避震装置,后轮架前端与车身架活动连接,车身架末端通过避震装置固定在后轮架上,所述避震装置包括避震弹性元件和连杆缓冲机构,连杆缓冲机构活动连接于车身架和后轮架之间,避震弹性元件活动连接于连杆缓冲机构上。所述连杆缓冲机构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上连杆的上端与车身架活动连接,上连杆的下端和下连杆的上端活动连接,下连杆的下端和后轮架活动连接,避震弹性元件一端与上连杆活动连接,另一端与下连杆的中部活动连接。所述上连杆呈类“7”字型。所述避震弹性元件可以采用弹簧,也可以采用避震器,或其它类似的避震元件。由于设有连杆缓冲机构,因此避震童车的避震的效果较好。(*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儿童自行车,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避震童车
技术介绍
现有的避震童车的避震效果不够理想,如本申请人在先申请的中国专利文献CN2565731Y“一种带有避震装置的童车”公开的一种避震童车,包括前车轮、车把、后车轮、车蹬和车座,它们之间顺序连接固定,车架分为与前车轮相连的车身架和与后车轮相连的后轮架,后轮架的前端有一向上弯曲的角度,后轮架的前端与车身架活动连接固定,在车座椅后面后轮架与车身架之间连接一个避震器,该避震器是一避震弹簧。虽然避震弹簧可以起到避震的作用,但是由于避震弹簧压缩时会产生反向作用力,避震的效果不够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避震童车,能够较好的减少弹性元件压缩时产生的反向作用力,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的避震童车,包括两个车轮、车身架、后轮架和避震装置,后轮架前端与车身架活动连接,车身架末端通过避震装置固定在后轮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装置包括避震弹性元件和连杆缓冲机构,连杆缓冲机构活动连接于车身架和后轮架之间,避震弹性元件活动连接于连杆缓冲机构上。所述连杆缓冲机构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上连杆的上端与车身架活动连接,上连杆的下端和下连杆的上端活动连接,下连杆的下端和后轮架活动连接,避震弹性元件一端与上连杆活动连接,另一端与下连杆的中部活动连接。为了和避震弹性元件更好的配合,所述上连杆呈类“7”字型。所述避震弹性元件可以采用弹簧,也可以采用避震器,或其它类似的避震元件。本技术对照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设有连杆缓冲机构,减少了车身架受到的反向作用力,因此避震童车的避震的效果较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的避震装置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本优选实施例中的避震童车,包括两个车轮、车身架1、后轮架2和避震装置,后轮架2前端与车身架1活动连接,车身架1末端通过避震装置固定在后轮架2上。避震装置包括避震弹性元件和连杆缓冲机构。连杆缓冲机构包括上连杆3和下连杆4,上连杆3呈类“7”字型,其上端与车身架1活动连接,上连杆3的下端和下连杆4的上端活动连接,下连杆4的下端和后轮架2活动连接。本实施例中避震弹性元件采用避震器5,避震器5的上端与上连杆3的上端活动连接,避震器5的下端与下连杆4的中部活动连接。当避震童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震动时,车身架1向下运动,避震器5在压力作用下收缩,并向下运动。由于避震器5的下端与下连杆4的中部活动连接,所以下连杆4的中部受力,使下连杆4顺时针转动。因此,车身架1受到的反向作用力较小,大大提高了避震童车的防震性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避震童车,包括两个车轮、车身架、后轮架和避震装置,后轮架前端与车身架活动连接,车身架末端通过避震装置固定在后轮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装置包括避震弹性元件和连杆缓冲机构,连杆缓冲机构活动连接于车身架和后轮架之间,避震弹性元件活动连接于连杆缓冲机构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避震童车,包括两个车轮、车身架、后轮架和避震装置,后轮架前端与车身架活动连接,车身架末端通过避震装置固定在后轮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避震装置包括避震弹性元件和连杆缓冲机构,连杆缓冲机构活动连接于车身架和后轮架之间,避震弹性元件活动连接于连杆缓冲机构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童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缓冲机构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上连杆的上端与车身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鸿村
申请(专利权)人:汕头华美乐童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