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智跃专利>正文

小轮折叠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6508 阅读:3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小轮折叠自行车,技术方案是:小轮折叠自行车折叠后,前后主车架的上梁、车座前后支管、车把下段叠靠在一起,基本平行。车座前支管与车把下段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上,此平面高度与前齿轮盘的最高点基本同高。前后车轮轴处于同一直线。前后车轮直径小于25厘米。前齿轮盘位于车前进方向的左侧,二级传动。左脚蹬能以脚蹬大臂为轴作180°旋转。折叠打开,支起车梯时,前后车轮不能同时着地,前后车架和车梯上的锁眼重叠,上锁后前后车架不能被折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自行车,骑行姿态,脚蹬频率,骑行速度和公知的大轮自行车相似。折叠后结构紧凑,便于携带,放置时占地面积很小,可拖拉前进。在室外停放时,比较安全。(*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特别是一种小轮折叠自行车
技术介绍
自行车是一种非常好的代步工具,它不消耗一次性能源,不污染环境,骑行方便灵活。相对于大多数交通工具,自行车占地面积小,经济实惠。在目前一次性能源日渐紧张,城市道路拥挤不堪的情况下,自行车仍是很多人出行必备工具。但自行车也存在一定的弱点。骑行距离过长,会造成骑车人的身体疲劳。因而不宜长距离骑行。普通自行车在不骑行时,体积仍然过大,不便携带。为了克服这些弱点,让自行车在不骑行时易于携带,存放时占地进一步缩小,人们研制了不少种折叠自行车,目前已提出或在市场上提供的,如JP2001-328581A、1998年9月30日公告的CN2292751Y中国技术专利说明书,2003年8月6日公告的CN2564460中国技术专利说明书所公开的折叠自行车,即是其中的几种。可是有的因车轮过大,造成折叠后体积仍过大。有的结构不够紧凑,依然不易携带。有的使用了小车轮,为保持正常的骑行速度,不得不提高脚蹬频率,易造成人体疲劳。而且折叠后完全依靠用手拎拿或用肩背携的方法。劳动强度依然不小。由于折叠后的自行车体积相对都比较小,因此在室外,折叠自行车离开其主人时的停放和安全保管也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更加实用的小轮折叠自行车,人们在骑行这种自行车前进时,人体骑行姿势、脚蹬频率与前进速度基本上和公知的大轮自行车(如28型或26型自行车)相似。在室外,自行车主人需要离开所述自行车时,所述自行车能稳稳地站住,用锁锁住后,不开锁,前后主车架就无法折叠,也无法骑行,以保证在室外能比较方便和安全停放。折叠后体积较小,因而携带方便,并可拖拉着前进,免去完全依靠手拎之累。按上附带的购物筐,可作购物车用。折叠后放置时占地的面积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小轮折叠自行车,它包括前主车架、后主车架、二级动力传动装置、车座前支管、车座后支管、车座、车座管、车把、倒T字型车梯、车闸、车前叉、小筐、外罩以及小直径前后车轮。上述各部件构成小轮折叠自行车的主体。前主车架的上梁与后主车架的上梁为直管。前主车架的与后主车架通过合页连在一起。折叠打开时,前主车架的上梁与后主车架的上梁在一条直线上,与地面平行,其高度加上车座前支管直径的长度基本上等于前齿轮盘的最高点的高度。车前叉外套管位于前主车架上梁的前端,车前叉安装于车前叉外套管内。车前叉上端稍高于车前叉外套管的上端,车把连接在车前叉上端,车座前支管的下端连接在后主车架上梁的前部,车座后支管连接在后主车架上梁的后部。后主车架上梁、车座前支管和车座后支管成三角形支撑车座。为了使所述自行车在折叠后的体积较小。所述自行车可作以下的折叠车把左臂向下折叠;车把向车体后下方折叠,与前主车架的上梁叠靠在一起,高度与前齿轮盘的最高点基本同高;车座前支管向车体后下方折叠,折叠后与后主车架的上梁叠靠在一起,高度和前齿轮盘的最高点基本同高;车座后支管向车体前下方折叠,与后主车架的上梁叠靠在一起,高度和前齿轮盘的最高点基本同高。折叠后,车座进入后主车架后面、后车轮上面的空间。左脚蹬能以可旋转脚蹬大臂为轴作180°旋转。左脚蹬向内旋转,左脚蹬就进入后主车架的下方的位置。前主车架以合页轴为轴向后折叠,折叠后,前主车架与后主车架平行,前车轮的轴与后车轮的轴在同一条直线上,并由小紧固件合紧。折叠后,右脚蹬被套在位于车把上段上的脚蹬扣内。在缩小自行车体积的前提下,为保证自行车骑行速度、脚蹬频率与公知的大轮自行车相似,所述的小轮自行车采用直径小于25厘米的前后车轮,前齿轮盘位于车前进方向的左侧。前齿轮盘离开地面高度与公知的大轮自行车大轮盘离开地面的高度相同。并采用二级传动。中齿轮盘轴的左边有小齿轮通过传动链条与前齿轮盘连接。中齿轮盘轴的右边有大齿轮通过传动链条与飞轮连接。前齿轮盘的牙数与中齿轮盘的小齿轮牙数比,以及中齿轮盘的大齿轮的牙数与飞轮牙数比可采用公知的自行车大轮盘与飞轮的牙数比。通过两次传动,使脚蹬频率和骑行速度达到公知的大轮自行车同样的效果。前齿轮盘也可以通过齿牙直接与中齿轮盘的小齿轮咬合。用此方法可以使车身体积变小,但前齿轮盘和中齿轮盘的小齿轮需要一定的厚度。为了在所述自行车折叠时,使车座进入后主车架后部、后车轮上部的空间,充分利用此处空间。并让骑行人的骑行姿势比较舒服,车座管成折弯型。骑行状态时,车座管上部与地面平行并采用方管。车座的位置可以上下,前后调整并防止车座的转动。为了满足不同人对车把高矮不同的要求,车把竖杆分上下两段,车把上段下端套在车把下段上端内。车把上段下端和车把下段上端为方型管,车把上段下端最下端的四棱被切开少许,中间安有正四棱台形的把芯。通芯螺杆和把芯一起作用将车把上段与车把下段结合在一起。保证用车把拉动小轮折叠自行车时,车把右臂不转动。并满足不同人对车把高矮不同的要求。车把上段下端和车把下段上端亦可以用圆管,用卡圈紧固。为了使所述自行车更轻松的携带,折叠后小轮折叠自行车的前后轮的轴在一条直线上,前后车轮的直径相等。在平地携带折叠后小轮折叠自行车时,用车把右臂或车梯横杆作拉手,便可拖拉自行车行进。在上下台阶时,折叠后的车把右臂或车梯横杆可兼作拎车把手。所述自行车折叠后体积较小,携带方便。为了在室外停放时能稳定站立并能较安全保管,所述自行车采用倒T字型车梯。自行车在室外停放时,支起车梯,由于车梯竖杆较长,车梯横杆低于前后车轮最低点的连线,就使前后轮不能同时着地。支起车梯时,车梯上的锁眼与前、后主车架所连的合页上的锁眼重合在一起,可以上锁,在这样状态,所述自行车既不能折叠,又不能骑行。这就使所述自行车在室外停放时比较稳定和安全。为了使所述自行车在折叠放置时,放置方便,占地面积缩到最小,车前叉外套管前方安有一小筐,小筐的最前端与前车轮最前端同在一个垂直于后主车架上梁的平面内。折叠后放置自行车时,以前车轮、后车轮与小筐为支点,将所述自行车在后主车架上梁与地面垂直的状态下放置。在骑行时,小筐内可以放置一些物品,也可以放置一个底部形状与小筐相配的倒凸字形的购物筐。折叠后,利用车把下段和车座前支管上的购物筐挂钩,挂上购物筐作购物小车用。为了将所述自行车在后主车架上梁与地面垂直的状态下放置,也可以不用小筐作支架,而采用在车前叉外套管的上端向前伸出一根支杆,其最前端与前车轮最前端同在一个垂直于后主车架上梁平面内。这样的方法结构比较简单,但没有充分利用空间。对于一个骑自行车外出的人,有一个放置物品的地方,是非常方便的。因而用小筐作支架较为适宜。为了使折叠后的小轮折叠自行车各部件不松散,并在携带折叠后的小轮折叠自行车时,自行车的零件不污染周围的环境,在自行车各部件折叠后,用外罩围住前齿轮盘、中齿轮盘、它们之间的传动链条以及折叠后的各部件。为了在骑行时,右脚蹬不与合页发生冲突,脚蹬大臂折成于类似Z字型折弯。本技术所述自行车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骑行时,骑行姿态和脚蹬频率能达到公知的大轮自行车同样的效果。在室外,离开自行车主人时,存放也比较安全。所述自行车结构紧凑,折叠后的体积较小,在前齿轮盘处的横截面为一矩形,长度等于前后车轮轴长度相加的和,宽度稍大于所用的前齿轮盘的直径的长度。以前车轮、后车轮与小筐为支点,将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轮折叠自行车,它包括前主车架(1)、后主车架(2)、二级动力传动装置、车座前支管(9)、车座后支管(10)、车座(11)、车座管(12)、车把(13)、车前叉(14)、车前叉外套管(39)、小直径前后车轮(3)、(4)、车闸(15)、左右脚蹬(18)、(42)、小筐(38)、车梯(29)、外罩(47);上述各部件构成小轮折叠自行车的主体,其特征在于:折叠时,小轮折叠自行车作如下折叠;前主车架(1)可绕合页轴(27)向后折叠,折叠后,前主车架(1)与后主车架(2)平行;车把左臂(32)绕小轴(374)向下折叠,车把(13)绕小轴(371)向车体后下方折叠与前主车架(1)叠靠在一起;车座前支管(9)向车体后下方折叠与后主车架(2)叠靠在一起,车座后支管(10)向车体前下方折叠与后主车架(2)叠靠在一起;左脚蹬(18)以可旋转脚蹬大臂(17)为轴作180度旋转,向车体下方折叠;折叠时,右脚蹬(42)套在位于车把上段(40)上的右脚蹬扣(45)内;小轮折叠自行车折叠后,车把下段(41)、车座前支管(9)与车座后支管(10)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上,此平面高度与前齿轮盘(5)最高点基本同高;小轮折叠自行车的车体折叠后,前车轮(3)与后车轮(4)的轴,处于同一直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轮折叠自行车,它包括前主车架(1)、后主车架(2)、二级动力传动装置、车座前支管(9)、车座后支管(10)、车座(11)、车座管(12)、车把(13)、车前叉(14)、车前叉外套管(39)、小直径前后车轮(3)、(4)、车闸(15)、左右脚蹬(18)、(42)、小筐(38)、车梯(29)、外罩(47);上述各部件构成小轮折叠自行车的主体,其特征在于折叠时,小轮折叠自行车作如下折叠前主车架(1)可绕合页轴(27)向后折叠,折叠后,前主车架(1)与后主车架(2)平行;车把左臂(32)绕小轴(374)向下折叠,车把(13)绕小轴(371)向车体后下方折叠与前主车架(1)叠靠在一起;车座前支管(9)向车体后下方折叠与后主车架(2)叠靠在一起,车座后支管(10)向车体前下方折叠与后主车架(2)叠靠在一起;左脚蹬(18)以可旋转脚蹬大臂(17)为轴作180度旋转,向车体下方折叠;折叠时,右脚蹬(42)套在位于车把上段(40)上的右脚蹬扣(45)内;小轮折叠自行车折叠后,车把下段(41)、车座前支管(9)与车座后支管(10)大致处于同一平面上,此平面高度与前齿轮盘(5)最高点基本同高;小轮折叠自行车的车体折叠后,前车轮(3)与后车轮(4)的轴,处于同一直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轮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把(13)的竖杆分上下两段,车把上段下端(36)套在车把下段上端(33)内,车把上段下端(36)和车把下段上端(33)为方型管,车把上段下端(36)的最下端方型管的四棱被切开少许,中间有正四棱台形把芯(50),通芯螺杆(51)和把芯(50)一起作用将车把上段(40)与车把下段(41)结合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轮折叠自行车,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敏刚
申请(专利权)人:陈智跃陈敏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