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转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55559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11 01: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部件件数的削减以及小型化并且能够容易地使密闭性提高的电力转换装置。该电力转换装置具备将半导体模块和冷却管层叠形成的半导体层叠单元以及壳体。壳体具有后方壁部以及前方壁部和一对侧方壁部。在后方壁部具有以冷却器的外形被收纳在内侧的外形形成的开口孔。半导体层叠单元具有:封堵部件,与配设在后方侧的后方冷却管接合,堵住开口孔;以及制冷剂导入管和制冷剂排出管,从封堵部件向后方延伸突出。制冷剂导入管以及制冷剂排出管与封堵部件被相互密接地连接,封堵部件与壳体通过密封部形成密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将半导体模块和冷却半导体模块的冷却管层叠形成的半导体层叠单元的电力转换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中,为了使三相交流旋转电机驱动而搭载有将来自电池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三相交流电力的电力转换装置。作为这样的电力转换装置,例如有在专利文献I中示出的装置。专利文献I的电力转换装置具有半导体模块、冷却半导体模块的冷却器、以及内含半导体模块以及冷却器的壳体。冷却器在内部具备使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流路,冷却器是通过连结管连结与半导体模块交替地层叠的多个冷却管而形成的。另外,冷却器具有向制冷剂流路供给制冷剂的供给管以及排出制冷剂流路内的制冷剂的排出管。供给管以及排出管分别被插通配置于用于填补与壳体之间的间隙的一对密封部件。另外,壳体具备:壳体主体,具备配置于半导体模块以及冷却器的下方的底部以及从底部的外周边缘朝向上方竖立设置的壁部;以及盖体,覆盖形成于壳体主体的上方端的开口部。在壁部形成有用于使冷却器的供给管以及排出管向壳体外突出的凹部。在该凹部嵌合插通配置了供给管以及排出管的密封部件,并且通过将盖体固定于壳体主体来通过密封部件密封壳体主体、盖体、供给管以及排出管之间的间隙。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71449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I中示出的电力转换装置存在以下课题。在专利文献I的电力转换装置中,通过一个密封部件密封壳体主体、盖体以及供给管或者排出管。因此,若壳体主体与盖体之间的位置偏移、以及壳体与供给管或者排出管之间的位置偏移偏向一方,则间隙局部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间隙相对于密封部件的大小变大,难以通过密封部件保持密闭性。另外,在供给管与排出管的前端向与其轴向交叉的方向施加了负荷时,密封部件被供给管以及排出管按压而容易变形。因此,不能够通过密封部件来抑制供给管以及排出管的变形,在供给管以及排出管的根部产生应力。因此,需要设置用于限制供给管以及排出管的位置偏移的夹具,电力转换装置的部件件数增大。另外,近年,期待电力转换装置的小型化。作为将电力转换装置小型化的一个方法有冷却器的小型化。冷却器的小型化通过冷却管的外形的小型化以及连结管的小径化来实现。此时,需要与冷却管的外形匹配地在供给管以及排出管中也进行小径化。另一方面,由于与供给管以及排出管的前端侧连接的外部配管的直径与以往使用的配管直径相同,所以需要在供给管以及排出管形成小径部和直径比小径部大的大径部。在供给管以及排出管设置小径部和大径部的情况下,需要在两者之间使直径变化的变化部,所以需要增大供给管以及排出管的长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所述的背景而成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部件件数的削减以及小型化并且能够容易地使密闭性提高的电力转换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涉及电力转换装置,该电力转换装置具备:半导体构造单元,具备构成电力转换电路的一部分的半导体模块和冷却该半导体模块的冷却器;以及壳体,在内侧收纳该半导体构造单元,该壳体具有:具备开口孔的后方壁部、与该后方壁部的前方侧对置地配置的前方壁部、以及将上述后方壁部以及上述前方壁部的横向的两端相互连结的一对侧方壁部,上述开口孔以从上述后方壁部和上述前方壁部排列的前后方向观察时上述冷却器的外形被收纳在上述开口孔的内侧的外形形成,上述半导体构造单元具有:封堵部件,与配设在上述前后方向的后方侧的后方冷却管接合,上述封堵部件堵住上述开口孔;制冷剂导入管,从该封堵部件向后方延伸突出,用于向上述冷却器的内部导入制冷剂;以及制冷剂排出管,从上述封堵部件向后方延伸突出,用于从上述冷却器的内部排出制冷剂,上述封堵部件与上述壳体通过形成在上述封堵部件与上述后方壁部之间的密封部密接。在上述电力转换装置中,将上述制冷剂导入管以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从上述封堵部件延伸设置,并且被相互密接地连接。像这样,通过将上述制冷剂导入管以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与上述封堵部件直接连接,能够确保上述制冷剂导入管以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与上述封堵部件的密闭性,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两者之间的定位。由此,使上述制冷剂导入管以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与上述封堵部件之间的尺寸精度提高,且不需要使用以往需要的用于限制上述制冷剂导入管以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的位置的部件。由此,能够削减上述电力转换装置的部件件数,使构造简单化。另外,由于将上述制冷剂导入管以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从上述封堵部件延伸设置,所以不需要上述制冷剂导入管以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的外周面与壳体之间的密封。虽然需要上述壳体与上述封堵部件之间的密封,但上述壳体与上述封堵部件之间的上述密封部通过两个部件间的密接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确保上述壳体的密闭性。另外,通过将上述封堵部件固定于上述壳体,能够容易地进行两者的定位,能够防止由位置偏移引起的密闭性的降低。另外,上述制冷剂导入管以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经由上述封堵部件与上述冷却器连接。因此,与将上述制冷剂导入管以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直接与上述冷却器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上述制冷剂导入管以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的长度。由此,能够缓和在上述制冷剂导入管以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的前端侧施加了负荷时在上述制冷剂导入管以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的根部产生的应力。另外,由于将上述制冷剂导入管以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从上述封堵部件向后方延伸设置,无需与上述后方冷却管直接接合。因此,能够与上述冷却器的大小无关地设计上述制冷剂导入管以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的直径。因此,即使采用小型的冷却器,也无需与其匹配地缩小上述制冷剂导入管以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的与上述后方冷却管的接合侧部分的直径。由此,不使上述制冷剂导入管以及上述制冷剂排出管的形状复杂化,并能够将上述电力转换装置小型化。如上所述,根据上述电力转换装置,能够实现部件件数的削减以及小型化,并且能够容易地使密闭性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中的电力转换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图1中的I1-1I向视剖视图。图3是图2中的II1-1II向视剖视图。图4是图1中的IV向视图。图5是表示实施例1中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组装工序的说明图。图6是表不实施例1中的电力转换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图7是实施例2中的电力转换装置的俯视图。图8是实施例3中的电力转换装置的俯视图。图9是图8中的IX-1X向视剖视图。图10是表示实施例4中的电力转换装置的说明图。图11是图10中的X1-XI向视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书中,横向是与上述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是指一对侧方壁部相互对置的方向。在上述电力转换装置中,优选上述冷却器具有多个冷却管,上述半导体构造单元由将上述半导体模块和上述多个冷却管在上述前后方向上层叠形成的半导体层叠单元构成。在该情况下,能够借助将上述封堵部件固定于上述壳体时产生的力向上述前后方向即层叠方向压缩上述半导体层叠单元。由此,能够容易地压缩上述半导体层叠单元,使上述冷却管与上述半导体模块密接。另外,优选上述密封部是上述封堵部件中的与上述后方壁部在上述前后方向对置地形成的对置密封部,该密封部通过该对置密封部使上述封堵部与上述后方壁部之间形成密接。配设成将上述封堵部件固定于上述后方壁部时上述封堵部件按压上述后方壁部。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上述对置密封部与上述后方壁部形成密接。由此,能够使上述壳体与上述封堵部件之间的密闭性提高。另外,也可以构成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半导体构造单元(2),具备构成电力转换电路的一部分的半导体模块(21)和冷却该半导体模块(21)的冷却器(3);以及壳体(6),在内侧收纳该半导体构造单元(2),该壳体(6)具有:具备开口孔(611)的后方壁部(61)、与该后方壁部(61)的前方侧对置地配置的前方壁部(62)、以及将所述后方壁部(61)以及所述前方壁部(62)的横向的两端相互连结的一对侧方壁部(63),所述开口孔(611)以从所述后方壁部(61)和所述前方壁部(62)排列的前后方向观察时所述冷却器(3)的外形被收纳在所述开口孔(611)的内侧的外形形成,所述半导体构造单元(2)具有:封堵部件(4),与配设在所述前后方向的后方侧的后方冷却管(311)接合并堵住所述开口孔(611);制冷剂导入管(51),从该封堵部件(4)向后方延伸突出,用于向所述冷却器(3)的内部导入制冷剂;以及制冷剂排出管(52),从所述封堵部件(4)向后方延伸突出,用于从所述冷却器(3)的内部排出制冷剂,所述封堵部件(4)与所述壳体(6)通过形成在所述封堵部件(4)与所述后方壁部(61)之间的密封部(41、421)而形成密接。...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立花秀晃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