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冷式双面导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44398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6 2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冷式双面导槽,涉及冶金轧钢领域,包括导槽本体,在导槽本体上设置有回旋冷却水道,所述导槽本体由下导槽本体和上导槽本体构成,所述回旋冷却水道由冷却水道A和冷却水道B构成,所述冷却水道A开设在下导槽本体内,所述冷却水道B开设在上导槽本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导槽本体上设置回旋冷却水道来将降低导槽本体的温度,使导槽本体温度始终处于趋向于常温状态,利于对轧件表面温度的大量吸收,促使轧件心部温度向轧件表面迅速、大量传递,进行再水冷工艺时达到了轧件心部温度有效连续下降的效果,为获取理想的相变温度提供必要条件,利于提高产品力学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冶金轧钢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冷式双面导槽
技术介绍
双面导槽是高速线材生产线上冷却工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艺元件。目前在国内外高速线材生产线上所使用双面导槽依旧停留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上。现有结构如图1-3所示,其中,1:本体。存在的缺陷:在整条轧制线上,冷却设备之间和吐丝机前分别安装有数十个导槽组成的缓冷段(恢复段)。按照现有导槽技术理念,导槽所发挥的作用最大数起到轧件运动的导向作用。随着高性能、高强度合金抗震钢生产发展的需要,现有导槽设计理念已经满足不了生产的实际需要。因为:冷却工艺相变理论:冷却工艺是向冷却水箱通入冷却水,迅速将轧件冷却到理论相变温度,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理想的索氏体及有预想过冷变的奥氏体,以此完成全部冷却过程最主要的相变准备。获取轧件相变温度工艺是在一段水冷一段空冷程序中进行的。通过水冷使轧件表面温度下降,在缓冷段(恢复段)让轧件表面温度回升,然后再水冷,使轧件心部温度连续下降,再在空冷中(风冷线)实现等温转变。冷却工艺为相变提供必要的相变温度,是金属组织类似等温转变的重要前提。理想的相变温度所得到的组织与铅浴淬火所得到的组织相近。轧件出辊后立即通过水冷区冷却到相变温度,此时,加工硬化的效果被部分保留,被破碎的奥氏体晶粒间界成相变时珠光体和铁素体的结晶核心,从而使珠光体和铁素体不粗大。此后减慢冷却速度,使其类似等温转变,从而得到索氏体、残余铁素体和片状珠光体组织。合理的相变温度所获得的金属组织介于铅浴淬火和空气正火组织之间。组织中除珠光体外,还含有少量的铁素体和大部分索氏体。当含碳量增加时,铁素体的含量下降而索氏体含量增加。对于亚共析碳钢,铁素体组织细腻,塑性好。对于高碳钢,避免产生网状碳化物结构,保持良好的机械性能及冲击韧性。在冷却工艺中,导槽所承担的职能除正确引导轧件的安全运行外,更重要地是起到水冷后轧件的心部温度通过导槽在单位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向轧件表面进行迅速传递、细化结晶颗粒、消除内应力的作用。轧件通过每个阶段的水冷区表面温度得到控制范围内下降,而轧件心部温度任然处于高温状态,需要在缓冷段单位时间内让心部温度向表面迅速传递使表面温度得以充分回升,再水冷后使轧件心部温度得到控制范围内有效连续下降,以此获取合理的相变温度和经相变后介于铅浴淬火和空气正火之间的金属组织,使产品保持良好的机械性能及冲击韧性,有效提高产品的力学性能。在现有导槽技术中,温度高于950°C的乳件在连续乳制的状态下通过导槽时,由于热传递的作用,大量的热量滞留在导槽上而使导槽导向孔的温度趋向于轧件温度。导槽的高温状态阻碍了导槽体对轧件表面温度的吸收而造成轧件心部温度不能向表面迅速传递,由于轧件表面温度得不到迅速回升而致使轧件再次冷却时心部温度得不到有效的下降。造成产品由于心部温度过高得不到理想的相变温度,经相变后获取不了理想的细腻金属组织结晶颗粒和介于铅浴淬火和空气正火之间的金属组织性能,影响了产品力学性能得到明显和充分的提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冷式双面导槽,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内冷式双面导槽,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槽本体,在导槽本体上设置有回旋冷却水道,所述导槽本体由下导槽本体和上导槽本体构成,所述回旋冷却水道由冷却水道A和冷却水道B构成,所述冷却水道A开设在下导槽本体内,所述冷却水道B开设在上导槽本体内,所述冷却水道A和冷却水道B的左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罗塞孔,第一罗塞孔内设置有第一罗塞,所述冷却水道A和冷却水道B的右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罗塞孔,第二罗塞孔内设置有第二罗塞,所述冷却水道A与冷却水道B的右端连通构成回旋冷却水道。本专利技术技术依据穿水冷却工艺及相变理论所需要的理念,在导槽本体上设置有回旋冷却水道,冷却水由下导槽本体进入冷却水道A转入上导槽本体的冷却水道B,与导槽本体上的热量进行热交换后排出。排出的冷却水带走导槽本体上大量的热量,使导槽本体温度始终处于趋向于常温状态。趋向于常温状态的导槽本体有利于对轧件表面温度的大量吸收,促使轧件心部温度向轧件表面迅速、大量传递,进行再水冷工艺时达到了轧件心部温度有效连续下降的效果,为获取理想的相变温度提供必要条件,发挥了真正意义上的恢复段功能,为充分提高产品力学性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导槽本体上设置回旋冷却水道来将降低导槽本体的温度,使导槽本体温度始终处于趋向于常温状态,利于对轧件表面温度的大量吸收,促使轧件心部温度向轧件表面迅速、大量传递,进行再水冷工艺时达到了轧件心部温度有效连续下降的效果,为获取理想的相变温度提供必要条件,利于提高产品力学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结构的主视图;图2为现有结构的俯视图;图3为现有结构的左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A-A向剖视图;图6为图4的B-B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3-5所示,一种内冷式双面导槽,包括导槽本体,在导槽本体上设置有回旋冷却水道,导槽本体由下导槽本体3和上导槽本体I构成,回旋冷却水道由冷却水道A 4和冷却水道B 2构成,冷却水道A 4开设在下导槽本体3内,冷却水道B 2开设在上导槽本体I内,冷却水道A 4和冷却水道B 2的左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罗塞孔5,第一罗塞孔5内设置有第一罗塞6,冷却水道A 4和冷却水道B 2的右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罗塞孔7,第二罗塞孔7内设置有第二罗塞8,冷却水道A 4与冷却水道B 2的右端通过第二罗塞孔7连通构成回旋冷却水道。冷却水由下导槽本体3进入冷却水道A 4转入上导槽本体I的冷却水道B2,与导槽本体上的热量进行热交换后排出。当使用M2面对M2面时,调整有第一罗塞6、第二罗塞8的位置即可。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主权项】1.一种内冷式双面导槽,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槽本体,在导槽本体上设置有回旋冷却水道,所述导槽本体由下导槽本体和上导槽本体构成,所述回旋冷却水道由冷却水道A和冷却水道B构成,所述冷却水道A开设在下导槽本体内,所述冷却水道B开设在上导槽本体内,所述冷却水道A和冷却水道B的左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罗塞孔,第一罗塞孔内设置有第一罗塞,所述冷却水道A和冷却水道B的右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罗塞孔,第二罗塞孔内设置有第二罗塞,所述冷却水道A与冷却水道B的右端连通构成回旋冷却水道。【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内冷式双面导槽,涉及冶金轧钢领域,包括导槽本体,在导槽本体上设置有回旋冷却水道,所述导槽本体由下导槽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冷式双面导槽,其特征在于:包括导槽本体,在导槽本体上设置有回旋冷却水道,所述导槽本体由下导槽本体和上导槽本体构成,所述回旋冷却水道由冷却水道A和冷却水道B构成,所述冷却水道A开设在下导槽本体内,所述冷却水道B开设在上导槽本体内,所述冷却水道A和冷却水道B的左端分别设置有第一罗塞孔,第一罗塞孔内设置有第一罗塞,所述冷却水道A和冷却水道B的右端分别设置有第二罗塞孔,第二罗塞孔内设置有第二罗塞,所述冷却水道A与冷却水道B的右端连通构成回旋冷却水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青张国强宋德荣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精工导卫配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