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区间单洞双层车道地铁是由一条分上、下层车道的区间隧道及双层立体站台构成列车运行空间,占地少、开挖量少。由快车线、站台到发线组成行车、停站上下客分离的线路,改变列车追踪运行,按需自如开行区间快车,减少停站,提高行车密度和旅行速度;用快速自动车钩编组,客流高峰加大编组、以直达或有限停车模式运行,提高运力;客流平峰低峰期减少编组,以站站停模式运行,降低运营成本。车辆用凹底车架结构降低车高和重心,缩小隧道直径;规划不同定员车辆、选用不同编组、各个客流时段采用不同行车模式,获得从1万到9万多单向高峰小时流量阶梯运力,既适应特大城市运量需求,也能降低建造地铁对城市客流规模、人口数量的起点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快速区间单洞双层车道地铁
本案涉及到一种地铁,旨在改变追踪运行模式、减少停站、在区间快速运行,提高旅行速度,具体是一种快速区间单洞双层车道地铁。
技术介绍
城市地铁客运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站距短,约在800米到1500米之间,使得停靠站数多。二是早晚客流高峰峰值大,持续时间短,据北京地铁官方客流统计数据,正常工作日早晚高峰期客流呈双凸峰状,全天客流量48%集中在早晚高峰的四小时内(表1早晚高峰期客流占全天比例);这四小时是运量最大,运力与运量矛盾最大的时段、运营压力最大,其余十四个小时是平峰、低峰,客流少。三是地铁大多是单线追踪运行、列车固定编组。此外还有一个小特点,就是客流方向性强,早高峰往商业中心、市中心去的多,有些站点客流进站的多出站的少;晚高峰则相反。表1早晚高峰期客流占全天比例三个特点中,第一点是因城市人口密集形成,第二点是普遍性工作时间安排形成,第三点是一百多年沿习下来。站距短停站多。地铁列车从车站开出加速行驶、速度达到最高时速没多久,便就要制动减速准备进站、停车、上下客,区间运行时分少,北、上、广繁忙线路高峰时段发车时间间隔约120~150秒、停站30~40秒,约有1/4时间是用在停站上下客上,微观说,运输是不连续的,停站这部分时间,对客流高峰期来说很重要,但又不能不停,线路的有效利用率(时间利用率、速度利用率)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地铁列车纵使有100公里的设计时速,但实际的平均运行速度大多小于40公里/小时,不能快速疏散客流,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流需求。在一线大城市,早晚客流高峰期,行车线路已经达到最大容量(如北京一号线、二号线、十号线已达到120秒左右发一列车的密度),配备再多的运输车辆也无济于事,真是束手无策;以至于车厢内乘客摩肩擦背、拥挤不堪。早晚客流高峰峰值大,持续时间短。早晚高峰四小时约运送全天48%乘客,平均每小时运送12%;大城市地铁每天运行或接近十八小时,其余十四个小时里运送另外52%乘客,平均每小时运送3.7%,两者相差3.2倍。客流运量需求变化幅度是如此之大,高峰期运力严重不足,平峰低峰期过剩浪费,这两种极端同时存在。地铁大多是单线追踪运行、列车固定编组。单线追踪运行,是指列车单向只在一条轨道上跑,前后一列跟一列,依次前行,后车没有办法超越前车,前车始终挡在后车的前面、影响后车行驶。这种运行方式很单一,使得行车调度也单一。单线追踪运行,停站上下客影响后车运行,停站时间长短不确定,影响程度也不确定,为了安全,也拉长发车时间间隔来应对这个不确定性。有地铁运营公司试图改变这种单一方式,在早晚客流高峰期开行区间大站快车,短时间内快速将几个大站的客流缓解,采取某一时间段停开其它慢车,或者在某些区段加修一段临时停车线用作避让;这些办法都能缓解高峰期的压力,显然副作用也不小:某时间段停开慢车,这同时也影响另一拨客流的时间,相当于是将问题转嫁,加修临时停车线,不但施工困难,费用也不低。单线追踪运行,一是传统遗留下来,二是建造单线的地铁成本费用已经很高,改变单线,增加线路,一般认为成本会更高,更考验经济实力,更难以让人接受;单线追踪运行,是城市地铁交通的软肋。列车固定编组是指列车加挂车厢数量固定,从早跑到黑都不变。城市地铁全天客流运量需求变化幅度如此之大,高峰期运力严重不足,平峰低峰期过剩浪费,而线路、车辆等设施供给模式——单线追踪运行、列车固定编组是如此之固定,供需之间不匹配、不适应。高峰期运力严重不足,最终为了保证安全和正常运营,只好人为采取限流措施,不分远近多少,一律暂停乘客进站。应对早晚高峰期客流压力是重中之重,各大城市地铁运营公司采取应对措施挖潜、扩能,诸如增开早晚高峰区间大站快车、大小交路、缩短发车时间间隔、将原来的B型车逐渐用定员更多的A型车取代、甚至设计制造更大的车厢以容纳更多乘客、列车编组从6节车厢加挂到8节车厢,这些措施都将产生一些积极效果。另一方面,在平峰、低峰期,由于客流减少,为适应变化,降低发车密度,把发车时间间隔拉长,这对于降低运营成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这样一来,乘客候车的时间就加长,耽误乘客的时间,服务质量打折扣,影响民众出行的效率。上述应对早晚高峰期客流压力采取的挖潜扩能措施中,如编组扩大到8节车厢、设计制造更大的车厢容纳更多乘客,恰恰在平峰低峰期埋下不利因素,平峰低峰期客流大幅减少,只有进一步减少发车,把发车时间间隔拉得更长,才不致使全天平均满载率大幅降低,不至于进一步推高运营成本、造成更大的浪费,这就无意中又进一步降低服务质量、降低民众出行效率,顾此失彼,挖潜措施也是一面双刃剑。城市早晚出行的上班族,已习惯了出行拥挤。目前地铁A、B型车厢座位数占车厢定员数都约为16%,从中可以看出,地铁交通服务在高峰期连站席都还很拥挤的情况下,是没有办法、没有能力考虑有更高的座位比例。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到今天,人们期望出行安全、快捷、舒适,有尊严、体面,是生活质量的一种体现,是社会文明的高层次体现,这种需求其实已经非常明显、强烈,如果能有一种经济上合理、技术上适用的方案来逐渐减轻早晚拥挤程度当然是最好了。目前的地铁,主要是建造左右分布、相互隔开的双隧道——一洞一线,来作为列车上、下行车道,占用空间大且多、征地拆迁多、建造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高;有数据显示,整个地铁建设,土建工程费用占到整个项目总费用的31.51%,是各个单项中比例最高,比排在单项第二的车辆购置费12.4%,整整高出一倍半;设法降低土建工程费用,就抓住降成本的关键少数。近年,已有建造单洞双线(左右分布)的隧道结构(如北京14号线15标段、上海11号线南段6标段、南京10号线过江隧道),有效降低了土建费用,这种结构的站台是左右分布侧式结构为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中,要求申报发展地铁的城市应达到4点基本条件,其中第3、第4条是:3.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4.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以上;这两点要求应是基于目前地铁模式运力起点高,没有相当规模的城区人口、客流运量规模,会造成运力浪费,投资效益低。殊不知,中国大中城市市民大多集中在城区内、住在高楼里,城区人口或许暂时没进300万的门槛,但人口密度大,早晚交通压力依然很大,公交车曝满、车辆行驶缓慢,这让许多想购买私家车的市民都犹豫了,特别是当电动汽车逐渐成熟后;我们知道,汽车消费是拉动国内消费的重头戏,能腾出更多地面道路让环保私家汽车上路,拉动国内消费,这将是一种长期的效益。如果能有一种地铁,它的运力起点更低、运力范围跨度更大,既适应特大、大城市的大运量起点,也能适应中等城市的较低运量的起点,让中等城市也用上地铁,大、中城市均衡发展,使城市的景观更和谐、经济发展更协调。传统地铁这种在西方世界已经沿用了一百多年、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的城市地铁模式,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没有多一种模式可供选择呢。
技术实现思路
为适应地铁站距短、停站多,高峰期客流量大、持续时间短,平峰低峰客流流量小、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改变单线追踪运行,避免列车停站占用行车道、占用线路行车时间的不利因素,提出一种快速区间单洞双层车道地铁,改变地铁单线追踪运行,增加调度灵活性,可以根据客流情况自如开行区间直达快车,客流高峰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快速区间单洞双层车道地铁,包括①由管片(11)、牛腿管片(10)、路基预制件(9)共同构成上下层立体车道结构的区间隧道,②由快车线、站台到发线组成行车、停站上下客分离的轨道线路,③由凹底车架构造而成的车辆,④乘客信息牌,⑤列车从到发线出站上线时会车的双保险安全措施,共同组成;其特征是:所述区间隧道是由管片(11)、牛腿管片(10)、路基预制件(9)共同组成的纵向区间隧道;区间隧道每一环支护壁中包含有2件牛腿管片(10)对称分布在隧道的左右两腰,牛腿管片的楔形凸台支承面(20)是朝向上;管片(11)与牛腿管片(10)、牛腿管片(10)与牛腿管片(10)之间是通过螺栓孔和第一手孔(21)用螺栓连接紧固;路基预制件(9)两端的第一下支撑面(37)、第二下支撑面(39)则分别架装在隧道两腰牛腿管片(10)的楔形凸台支承面(20)上,相邻两块路基预制件(9)之间通过螺孔和第二手孔(42)用螺栓连接紧固;路基预制件(9)沿区间隧道纵向铺架后,将隧道分隔成上层道床(8)和下层道床(12);区间隧道铺设的路基预制件(9)上表面浇筑有上层道床(8),管片(11)、牛腿管片(10)和路基预制件(9)衬砌架装后的隧道横截面呈“日”字形状;下层道床(12)上至路基预制件(9)之间的空间(13)是列车下层行车空间,上层道床(8)上至拱顶管片(11)之间的空间(15)是列车上层行车空间;区间隧道两端头设有上下重叠的侧式站台,上层侧式站台和下层侧式站台处于快车线的同一侧;所述到发线设置在站台区域,由用于列车进站的进站渡线(2)、用于停车上下客的停车线(3)和用于列车出站的出站渡线(5)组成;进站渡线(2)和出站渡线(5)对称分布在停车线(3)的两端,到发线始端点(A)和末端点(D)的道岔旁靠在快车线(1)轨道同侧与快车线(1)连接;进站渡线(2)在始端点(A)处布置有一副道岔、出站渡线(5)在末端点(D) 布置有一副道岔,在两副道岔的辙叉心末端接有一段短钢轨,短钢轨端头紧接铺设有一段过渡曲线轨,两条过渡曲线轨与停车线(3)的端头连接点(B)、连接点(C)平滑连接;进站渡线(2)一侧、始端点(A)附近道岔的导曲线轨,部分或全部铺设在隧道内;同样地,在出站渡线(5)一侧,末端点(D)附近道岔的导曲线轨,部分或全部铺设在隧道内,到发线的始端和末端都有一段钢轨铺设位于隧道内;上下层站台的到发线,在高度方向上互相平行;所述凹底车架构造而成的车辆,该凹底车架侧梁侧面呈两头高、中间下凹形状,两头高部分是侧梁前后两头设置的第一翼梁(60)和第二翼梁(64),中间下凹部分是侧梁的凹底梁(62),凹底梁(62)上平面的车厢地板表面安装有座椅;第一翼梁(60)和第二翼梁(64)的内端头设有圆弧过渡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斜拉梁(61)和第二斜拉梁(63)连接;第一翼梁(60)下面固定设置有第一导框E,第一导框E的内导框装在第一翼梁(60)与第一斜拉梁(61)的过渡圆弧上,第二翼梁(64)下面固定设置有第二导框F,第二导框F的内导框装在第二翼梁(64)与第二斜拉梁(63)的过渡圆弧上;第一导框E和第二导框F架装在轴箱减振系上;所述乘客信息牌,其动态显示如下信息:①.正在候车客流信息,包括去往沿途各站及对应人数、各站依次先后排序;②.正在或即将上客列车的信息,包括去往各站的站名、各车厢的人数;③.即将进站列车的信息,包括预计进站时刻、将去往各站的站名、各车厢人数;④.本站车辆需求计划,包括请求调入列车(空车)的数量、编组数、到达时刻;其他主要大站点车辆需求计划,包括请求调入列车(空车)的数量、编组数、到达时刻;⑤.快车线全线的行车密度;所述列车从到发线出站上线时会车的双保险安全措施,在停车线(3)的列车处于待发状态,首先向控制中心申请上线指令,控制中心根据快车线(1)上的行车密度选择一个离D点最近、前后两车间距符合要求的位置点和时间窗口,给待发列车回复发出上线指令;同时也向在快车线上行驶、与位置点对应的后续列车发出指令,要求后续列车根据自身当前的速度、距D点的距离,在线作出判断:在T秒后D点将被封闭限行并持续t秒,是减速缓行还是原速前行,作出响应执行;这是第一道安全保险措施;待发列车收到指令,经读秒后时间窗口来到,待发列车自动启动上线,以容许速度通过D点后加速行驶,控制中心通过轨旁泄漏电缆检测到上线车的位置信息,并不断将信息发送给后续的限行列车,后续限行列车按预定程序,只有上线车越过D点、转辙机动作使道岔恢复直通常态,并延续一个短暂时间以加速达到某个速度,后续列车才能通过D点警冲标,否则,哪怕t秒计时已经结束,后续限行列车也不能通过D点警冲标;这是第二道安全保险措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快速区间单洞双层车道地铁,包括①由管片(11)、牛腿管片(10)、路基预制件(9)共同构成上下层立体车道结构的区间隧道,②由快车线、站台到发线组成的轨道线路,③由凹底车架构造而成的车辆,④乘客信息牌,⑤列车从到发线出站上线时会车的双保险安全措施,共同组成;其特征是:所述区间隧道是由管片(11)、牛腿管片(10)、路基预制件(9)共同组成的纵向区间隧道;区间隧道每一环支护壁中包含有2件牛腿管片(10)对称分布在隧道的左右两腰,牛腿管片的楔形凸台支承面(20)是朝向上;管片(11)与牛腿管片(10)、牛腿管片(10)与牛腿管片(10)之间是通过螺栓孔和第一手孔(21)用螺栓连接紧固;路基预制件(9)两端的第一下支撑面(37)、第二下支撑面(39)则分别架装在隧道两腰牛腿管片(10)的楔形凸台支承面(20)上,相邻两块路基预制件(9)之间通过螺孔和第二手孔(42)用螺栓连接紧固;路基预制件(9)沿区间隧道纵向铺架后,将隧道分隔成上层道床(8)和下层道床(12);区间隧道铺设的路基预制件(9)上表面浇筑有上层道床(8),管片(11)、牛腿管片(10)和路基预制件(9)衬砌架装后的隧道横截面呈“日”字形状;下层道床(12)上至路基预制件(9)之间的空间(13)是列车下层行车空间,上层道床(8)上至拱顶管片(11)之间的空间(15)是列车上层行车空间;区间隧道两端头设有上下重叠的侧式站台,上层侧式站台和下层侧式站台处于快车线的同一侧;所述到发线设置在站台区域,由用于列车进站的进站渡线(2)、用于停车上下客的停车线(3)和用于列车出站的出站渡线(5)组成;进站渡线(2)和出站渡线(5)对称分布在停车线(3)的两端,到发线始端点(A)和末端点(D)的道岔旁靠在快车线(1)轨道同侧与快车线(1)连接;进站渡线(2)在始端点(A)处布置有一副道岔、出站渡线(5)在末端点(D)布置有一副道岔,在两副道岔的辙叉心末端接有一段短钢轨,短钢轨端头紧接铺设有一段过渡曲线轨,两条过渡曲线轨与停车线(3)的端头连接点(B)、连接点(C)平滑连接;进站渡线(2)一侧、始端点(A)附近道岔的导曲线轨,部分或全部铺设在隧道内;同样地,在出站渡线(5)一侧,末端点(D)附近道岔的导曲线轨,部分或全部铺设在隧道内,到发线的始端和末端都有一段钢轨铺设位于隧道内;上下层站台的到发线,在高度方向上互相平行;所述凹底车架构造而成的车辆,该凹底车架侧梁侧面呈两头高、中间下凹形状,两头高部分是侧梁前后两头设置的第一翼梁(60)和第二翼梁(64),中间下凹部分是侧梁的凹底梁(62),凹底梁(62)上平面的车厢地板表面安装有座椅;第一翼梁(60)和第二翼梁(64)的内端头设有圆弧过渡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斜拉梁(61)和第二斜拉梁(63)连接;第一翼梁(60)下面固定设置有第一导框E,第一导框E的内导框装在第一翼梁(60)与第一斜拉梁(61)的过渡圆弧上,第二翼梁(64)下面固定设置有第二导框F,第二导框F的内导框装在第二翼梁(64)与第二斜拉梁(63)的过渡圆弧上;第一导框E和第二导框F架装在轴箱减振系上;所述乘客信息牌,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培炎,
申请(专利权)人:谭培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