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远端切割组件和外翻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26429 阅读: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5 04: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股骨远端切割组件和外翻定位装置,外翻定位装置包括转动板、固定板和操作件,所述转动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转动连接于一翻转线,所述操作件夹靠于所述转动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所述转动板相对于所述固定板的转动平面上延伸设置有相对所述平面凸出或凹入的调整部,所述操作件上设置有顶靠部,通过所述顶靠部配合所述调整部,实现所述转动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的角度翻转。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操作件在转动时,通过第一顶靠部与第一调整部的配合以及第二顶靠部与第二调整部的配合,使得固定板相对转动板发生翻转,两板之间形成夹角,从而形成外翻角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股骨远端切割组件,尤其与股骨远端切割组件中的外翻定位装置的结构有关。
技术介绍
膝关节是人体中最大且最复杂的关节,全膝关节置换用于严重损坏的膝关节。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将能够进行关节运动的股骨部件和胫骨部件植入到股骨远端和股骨近端。在人体中,股骨以向内方式以相对于人体解剖轴线以一外翻角向远侧伸出,并且股骨的远侧面具有髁间窝不是平面,因此必须切割股骨以符合相应的假体部件的尺寸和形状以正确地附接到假体部件。其中,“外翻角”是指主体轴线和所考虑的通道之间的角度,相对于股骨来说,“外翻角”是指患者的解剖轴线和股骨的纵向轴线之间形成的角度;相对于夹具来说,“外翻角”是指夹具轴线和夹具通道之间的角度。现在,股骨远端切割组件中的外翻定位结构通常需要通过棘齿结构进行位置调整,通过弹簧结构进行复位。这种外翻定位结构,加工费时费力,使得制作成本大幅升高,另外弹簧结构使得对器械的彻底清洗变得非常困难,最后现有的外翻定位结构使得髓内杆器械在操作时所需空间较大,增加了手术难度,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使用维护方便可靠且占用空间小的外翻定位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股骨远端切割组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外翻定位装置,包括转动板、固定板和操作件,所述转动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转动连接于一翻转线,所述操作件夹靠于所述转动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所述转动板相对于所述固定板的转动平面上延伸设置有相对所述平面凸出或凹入的调整部,所述操作件上设置有顶靠部,通过所述顶靠部配合所述调整部,实现所述转动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的角度翻转。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操作件可转动安装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操作件的转动中心位于所述翻转线上。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调整部为两个,分别为相对所述转动平面凸出或凹入的第一调整部和第二调整部,所述第一调整部和所述第二调整部分别位于所述操作件的转动中心两端,所述顶靠部包括第一顶靠部和第二顶靠部,所述第一顶靠部配合所述第一调整部,所述第二顶靠部配合所述第二调整部。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操作件可滑动安装在所述固定板上,所述操作件的滑动轨迹平行于所述翻转线。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调整部为两个,分别为相对所述转动平面凸出或凹入的第一调整部和第二调整部,所述第一调整部和所述第二调整部相对所述翻转线对称设置,所述顶靠部包括第一顶靠部和第二顶靠部,所述第一顶靠部配合所述第一调整部,所述第二顶靠部配合所述第二调整部。。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多个定位凹槽,所述操作件突出所述定位凹槽外缘,且所述操作件设置有随所述操作件运动时配合卡入任一所述定位凹槽的定位柱,所述固定板远离所述转动板的面上设置有对应所述多个定位凹槽的刻度表和标示左右的标记。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上设有连接板,所述转动板上设有带豁口的圆形孔,通过将连接板插入圆形孔中形成固定板和转动板沿一翻转线的转动连接。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整部为高度渐变的凸出部,所述第二调整部为深度渐变的凹入部,所述第一顶靠部为一突出所述操作件的第一凸柱,所述第二顶靠部为一突出所述操作件的第二凸柱。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整部和所述第二调整部均为一半高度渐变的凸出部、一半深度渐变的凹入部,所述第一顶靠部和所述第二顶靠部均为突出所述操作件的凸柱。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股骨远端切割组件,包括髓内杆、调整件和远端切割块,还包括如上所述的外翻定位装置,所述外翻定位装置的所述转动板上具有安装孔,所述调整件通过所述安装孔安装在所述转动板上,所述髓内杆穿过所述转动板、所述固定板和所述操作件,所述远端切割块与所述调整件相连。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设置操作件,操作件在转动时,通过第一顶靠部与第一调整部的配合以及第二顶靠部与第二调整部的配合,使得固定板相对转动板发生翻转,两板之间形成夹角,从而形成外翻角度,该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使用维护方便可靠且占用空间小,且所有零件都方便拆卸组装,从而便于消毒处理。【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外翻定位装置一优选实施例的第一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外翻定位装置一优选实施例的第二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外翻定位装置一优选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外翻定位装置一优选实施例中固定板与操作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外翻定位装置一优选实施例中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外翻定位装置一优选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的外翻定位装置另一优选实施例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的外翻定位装置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为方便描述,实施方式中所述上、下、左、右均相对于图1的相对位置方位。第一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外翻定位装置,包括转动板1、固定板2和操作件3。其中,转动板I为一平板结构,在转动板I的中心位置设置有通孔13,在该通孔13的上下两侧设置有两耳板14,每一耳板14上均设置有通孔140,两通孔140的中心线重合,两通孔140在同一位置上设置有豁口 141,该豁口 141小于圆形孔140的内径,成为该圆形孔140的入口。在通孔13的左右两侧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调整部11和第二调整部12,第一调整部11和第二调整部12均沿转动板I的上下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第一调整部11为高度渐变的凸出部,第二调整部12为深度渐变的凹入部,渐变过程平滑过渡,另外第一调整部11和第二调整部12相对于转动板I内表面的凹凸度相对于通孔13中心线与转动板I内表面交点对称,形成一个圆弧形的斜坡,。在转动板I的两侧部上设置有两安装孔15,该两安装孔15用于安装调整件等其他零部件。固定板2的结构请一并参考图4和图5所示,固定板2也是一平板结构,面积与转动板I相当。在固定板2的中心安装一连接管21,该连接管21的内孔可用于穿过髓内杆4(参考图6所示)。在固定板2的一端端部设置有多个定位凹槽22,任两相邻的定位凹槽22之间圆滑过渡,形成一个和连接管21同心的圆弧状边缘,在对应定位凹槽22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刻度表23,刻度表23中每一个刻度值对应一个定位凹槽22。在固定板2的内侧面位于连接管21的上下两侧位置上设置有两连接板24,其中每一连接板24靠近连接管21的内侧部上连接设置有限位板25,限位板25的宽度大于连接板24的宽度。操作件3为一长条结构,操作件3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连接孔34,用于将操作件3套装在连接管21上,使操作件3可以绕连接管21转动。操作件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凸柱31,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凸柱32,该第一凸柱31为第一顶靠部,以顶靠第一调整部11的凸出部,该第二凸柱32为第二顶靠部,以顶靠第二调整部12的凹入部。在操作件3上还设置有定位柱3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外翻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动板、固定板和操作件,所述转动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转动连接于一翻转线,所述操作件夹靠于所述转动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所述转动板相对于所述固定板的转动平面上延伸设置有相对所述平面凸出或凹入的调整部,所述操作件上设置有顶靠部,通过所述顶靠部配合所述调整部,实现所述转动板和所述固定板之间的角度翻转。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钊杨斌黄巨飞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