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给水管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14680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02 17: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给水管材,包括内管层和外管层,所述外管层包覆在内管层的外周,所述外管层为聚氯乙烯层,内管层为聚乙烯层,内管层、外管层的厚度比为3:7。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给水管材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内管层为聚乙烯层,聚乙烯层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外管层为聚氯乙烯层,聚氯乙烯层的机械强度大,因此该给水管材具有无毒、机械强度大的特点,同时由于内管层是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内管层的损耗低,因此内管层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小,而外管层是与外物接触的,其损耗相对较大,因此外管层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大,使给水管在机械强度增大的同时,也更加的经用。内管层、外管层的厚度比为3:7时以上效果最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给水设施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给水管材
技术介绍
与传统铸铁、镀锌管道相比,塑料管道以其重量轻、耐腐蚀、水流阻力小、节约能源、安装迅捷、造价低等优点,受到大力推广应用,效益显著。在市政供水领域,塑料管道主要有聚氯乙烯管材和聚乙烯管材,与聚乙烯管材相比,聚氯乙烯管材具有价格低廉、机械强度大(聚氯乙烯管材拉伸强度可达到40MPa,聚乙烯管材拉伸强度20~24 MPa)、同等规格压力壁厚较聚乙烯管材薄(通水量大)、可直接填埋且不易划伤等优点,但是聚氯乙烯管材主要原料是聚氯乙烯,在使用的时候这类管材会析出氯离子,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聚氯乙烯管材的使用温度范围较窄,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容易因为管道中水体的膨胀而破裂。由于以上缺点的存在,聚氯乙烯管材在给水领域,应用并不广泛。而聚乙烯管材具有无毒,在使用过程中不滋生细菌等优点,并且其韧性好,使用温度范围较宽。但是聚乙烯管材价格较高、刚度差、表面易划伤、对施工填埋要求高(必须先铺细砂,防止管材划伤)。因此,市场上急需一种既不会对水质产生污染,又具有较高机械强度给水管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给水管材,该给水管材由外管层和内管层包覆而成,其中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内管层为聚乙烯层,聚乙烯层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外管层为聚氯乙烯层,聚氯乙烯层的机械强度大,因此该给水管材具有无毒、机械强度大的特点,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给水管材,包括内管层和外管层,所述外管层包覆在内管层的外周,所述外管层为聚氯乙烯层,内管层为聚乙烯层,内管层、外管层的厚度比为3:7。上述方案中,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内管层为聚乙烯层,聚乙烯层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外管层为聚氯乙烯层,聚氯乙烯层的机械强度大,因此该给水管材具有无毒、机械强度大的特点,同时由于内管层是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内管层的损耗低,因此内管层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小,而外管层是与外物接触的,其损耗相对较大,因此外管层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大,使给水管在机械强度增大的同时,也更加的经用。内管层、外管层的厚度比为3:7时以上效果最佳。优选地,所述外管层与内管层之间的接触面为相互配合的凹凸面。内管层、外管层受凹凸面的相互作用,避免内管层、外管层容易从管材端部滑出,保证管材结构的稳定。优选地,所述外管层与内管层之间的接触面沿管材的轴向呈锯齿状。优选地,所述外管层与内管层之间的接触面沿管材的轴向呈波浪状。优选地,为了增强外管层与内管层结合的稳定性,所述外管层和内管层之间还设有黏合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给水管材由外管层和内管层包覆而成,其中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内管层为聚乙烯层,聚乙烯层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外管层为聚氯乙烯层,聚氯乙烯层的机械强度大,因此该给水管材具有无毒、机械强度大的特点,同时由于内管层是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内管层的损耗低,因此内管层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小,而外管层是与外物接触的,其损耗相对较大,因此外管层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大,使给水管在机械强度增大的同时,也更加的经用。内管层、外管层的厚度比为3:7时以上效果最佳。【附图说明】图1为给水管材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与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实施例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给水管材,如图1所示,包括内管层I和外管层2,外管层2包覆在内管层I的外周,外管层2为聚氯乙烯层,内管层I为聚乙烯层,内管层、外管层的厚度比为3:7。上述方案中,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内管层I为聚乙烯层,聚乙烯层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外管层2为聚氯乙烯层,聚氯乙烯层的机械强度大,因此该给水管材具有无毒、机械强度大的特点,同时由于内管层I是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内管层I的损耗低,因此可以将内管层I的厚度设置得较小,而外管层2是与外物接触的,其损耗相对较大,因此可将外管层2的厚度设置得较大,使给水管材在机械强度增大的同时,也更加的经用。内管层1、外管层2的厚度比为3:7时以上效果最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述外管层2与内管层I之间的接触面为相互配合的凹凸面。内管层1、外管层2受凹凸面的相互作用,避免内管层1、外管层2容易从管材端部滑出,保证管材结构的稳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述外管层2与内管层I之间的接触面沿管材的轴向呈锯齿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所述外管层2与内管层I之间的接触面沿管材的轴向呈波浪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为了增强外管层2与内管层I结合的稳定性,所述外管层2和内管层I之间还设有黏合层3。本技术提供的给水管材由外管层和内管层包覆而成,其中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内管层为聚乙烯层,聚乙烯层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外管层为聚氯乙烯层,聚氯乙烯层的机械强度大,因此该给水管材具有无毒、机械强度大的特点,同时由于内管层是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内管层的损耗低,因此内管层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小,而外管层是与外物接触的,其损耗相对较大,因此外管层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大,使给水管在机械强度增大的同时,也更加的经用。内管层、外管层的厚度比为3:7时以上效果最佳。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给水管材,包括内管层(I)和外管层(2),所述外管层(2)包覆在内管层(I)的外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层(2)为聚氯乙烯层,内管层(I)为聚乙烯层,内管层(1)、外管层(2)的厚度比为3: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水管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层(2)与内管层(I)之间的接触面为相互配合的凹凸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给水管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层(2)与内管层(I)之间的接触面沿管材的轴向呈锯齿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给水管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层(2)与内管层(I)之间的接触面沿管材的轴向呈波浪状。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给水管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层(2)和内管层(I)之间还设有黏合层(3)。【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给水管材,包括内管层和外管层,所述外管层包覆在内管层的外周,所述外管层为聚氯乙烯层,内管层为聚乙烯层,内管层、外管层的厚度比为3:7。本技术提供的给水管材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内管层为聚乙烯层,聚乙烯层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外管层为聚氯乙烯层,聚氯乙烯层的机械强度大,因此该给水管材具有无毒、机械强度大的特点,同时由于内管层是与水体直接接触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内管层的损耗低,因此内管层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小,而外管层是与外物接触的,其损耗相对较大,因此外管层的厚度可设置得较大,使给水管在机械强度增大的同时,也更加的经用。内管层、外管层的厚度比为3:7时以上效果最佳。【IPC分类】F16L9-133【公开号】CN204512686【申请号】CN201520011569【专利技术人】代营伟, 李锦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给水管材,包括内管层(1)和外管层(2),所述外管层(2)包覆在内管层(1)的外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层(2)为聚氯乙烯层,内管层(1)为聚乙烯层,内管层(1)、外管层(2)的厚度比为3:7。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营伟李锦松代卫东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联塑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