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出口带旋流叶片的液化气燃烧室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使用液化气燃料的燃烧室,特别涉及一种出口带旋流叶片的液化气燃烧室
技术介绍
单管燃烧室概念源自燃气轮机燃烧室,以其结构简单、燃烧稳定、燃烧效率高、点火范围宽、易于操作、安全可靠等特点,在热能工程、金属冶金、科研实验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地,单管燃烧室可以作为热源,用以加热蜂窝体蓄热器、换热管等换热设备。目前单管燃烧室一般采用燃烧室头部和火焰筒的结构形式。燃烧室头部通过旋流器、径向孔等方式使进入燃烧室的空气产生周向动量,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燃料与空气的掺混。空气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作扩散流动,使燃烧室中心区域出现负压梯度,该压力梯度促使下游气体产生向燃烧室进口流动的区域,从而形成中心回流区。回流作用将下游的高温燃气带入回流区,起到稳定的点火源的作用。尽管有头部旋流器的存在,但经过燃烧的剧烈释热过程后,由于加热膨胀过程,在燃烧室出口处的旋流强度已大幅减弱。现有单管燃烧室为了避免突出物受到火焰筒内高温燃气的热冲击,一般将火焰筒内壁设计为光滑且顺流的型面。这种情况下,燃烧后的高温燃气以接近射流的方式从单管燃烧室排出,以较高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出口带旋流叶片的液化气燃烧室,其特征在于:采用单管圆筒燃烧室结构,由液化气喷嘴(4)、燃烧室机匣(3)、火焰筒(7)和旋流叶片(8)构成;燃烧室空气进口(11)与燃烧室机匣(3)采用焊接连接,用于引导空气进入燃烧室;液化气燃料通过喷嘴(4)的斜向小孔进入燃烧室头部;占总空气量55~75%的空气从内旋流器(20)和外旋流器(13)进入燃烧室直接参与燃烧,通过内旋流器(20)产生的旋流完成与液化气的掺混,通过外旋流器(13)产生的旋流形成回流区以稳定火焰;采用冲击壁(16)‑发散壁(15)与叶片气膜孔(21)耦合的方法实现火焰筒和旋流叶片的冷却;依靠电火花点火器(6)点火,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出口带旋流叶片的液化气燃烧室,其特征在于:采用单管圆筒燃烧室结构,由液化气喷嘴(4)、燃烧室机匣(3)、火焰筒(7)和旋流叶片(8)构成;燃烧室空气供应路(11)与燃烧室机匣(3)采用焊接连接,用于引导空气进入燃烧室;液化气燃料通过喷嘴(4)的斜向小孔进入燃烧室头部;燃烧室头部包括内旋流器(20)和外旋流器(13);占总空气量55~75%的空气从内旋流器(20)和外旋流器(13)进入燃烧室直接参与燃烧,通过内旋流器(20)产生的旋流完成与液化气的掺混,通过外旋流器(13)产生的旋流形成回流区以稳定火焰;采用冲击壁(16)、发散壁(15)与叶片气膜孔(21)耦合的方法实现火焰筒和旋流叶片的冷却,一部分空气依次从冲击壁(16)、发散壁(15)与叶片气膜孔(21)进入火焰筒并进行冷却;依靠电火花点火器(6)点火,在火焰筒(7)内完成燃烧;其中,外旋流器(13)与燃烧室出口旋流叶片(8)的旋向相同,旋流的耦合加强了火焰筒内旋流强度,缩短了火焰长度;燃烧所产生的高温燃气经过旋流叶片(8)时产生较强的旋流流动,从燃烧室出口排出并形成扩张气流,增大出口燃气在空间上的径向分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出口带旋流叶片的液化气燃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叶片(8)的材料为不锈钢,与火焰筒焊接连接,在火焰筒沿周向均匀分布6~15个,其与火焰筒轴向所成夹角(26)为30~75°,其安装位置距燃烧室出口的距离(25)与火焰筒长度(24)之间的比例为0.1~0.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出口带旋流叶片的液化气燃烧室,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叶片(8)的基本形状类似扇形,其外半径(29)与火焰筒直径(22)之间的比例为0.53~0.6,内半径(30)与火焰筒直径(22)之间的比例为0.2~0.4,叶片型面夹角(32)为30~60°;旋流叶片(8)采用空心结构,壁厚为0~2mm,内壁面间距(34)与叶片气膜孔(21)直径之间的比例为1~5倍,叶片厚度(35)与内壁面间距(34)的比例为1~2。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宇震,韩啸,张弛,王建臣,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