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印薄膜及透明层叠体、它们的制造方法、静电电容型输入装置以及图像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05788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31 1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印薄膜及透明层叠体、它们的制造方法、静电电容型输入装置以及图像显示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转印薄膜依次具有临时支承体、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及与该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相邻配置的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所述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高于所述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所述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为1.6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转印薄膜及透明层叠体、它们的制造方法、静电电容型输入装置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印薄膜及透明层叠体、它们的制造方法、静电电容型输入装置以及图像显示装置。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能够以静电电容的变化的形式检测手指的接触位置的静电电容型输入装置及能够用于该静电电容型输入装置的透明层叠体、用于制造透明层叠体的转印薄膜及转印薄膜的制造方法、使用该转印薄膜的透明层叠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具备该静电电容型输入装置作为构成要件的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在移动电话、汽车导航系统、个人计算机、自动售票机、银行终端等电子设备中,在液晶装置等的表面配置有平板(tablet)式的输入装置,参照显示于液晶装置的图像显示区域的指示图像,将手指或触控笔等触碰显示有该指示图像的位置,由此可进行与指示图像对应的信息输入。作为这种输入装置(触控面板),有电阻膜型、静电电容型等。但是,电阻膜型输入装置为膜及玻璃的2片结构,该结构通过对膜进行按压来使其短路,因此具有动作温度范围狭窄和耐经时变化较差的缺点。相对于此,静电电容型输入装置具有仅在一片基板上形成透光性导电膜即可的优点。该静电电容型输入装置中,例如有一种类型,其电极图案沿相互交叉的方向延展,在手指等接触时,检测电极间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来检测输入位置(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3)。使用这种静电电容型输入装置时,例如在稍微远离映入光源时的正反射附近的位置,透明电极图案较明显,存在不够美观等可见性问题。相对于此,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即,在基板上形成ITO图案,且仅在ITO图案的上侧交替层叠由SiO2等低折射率电介质材料构成的层及由Nb2O5等高折射率电介质材料构成的层,由此通过基于这些各层的光干涉效果,透明电极图案隐性化,成为中性色调。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即,在基板上形成ITO图案之前,仅在ITO图案的下侧层叠SiO2等低折射率层及Nb2O5等高折射率层,之后形成ITO图案,由此能够防止透明电极图案的显现。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即,在基板上形成ITO图案之前,仅在ITO图案的下侧层叠SiO2等低折射率层及Nb2O5等高折射率层,之后形成ITO图案,由此能够避免透明电极图案图案或图案彼此的交叉部变得显眼。作为这些文献中记载的透明绝缘层或透明保护膜等透明膜的形成方法,已知有各种方法。在此,开发、发表了在液晶或有机EL显示器上具备静电电容型触控面板的智能手机或平板PC中作为前面板(手指直接接触的面)使用以康宁公司的Gorilla玻璃(大猩猩玻璃)为代表的强化玻璃的产品。并且,在所述前面板的局部形成有用于设置感压(并非静电电容变化,而是按压式机械机构)开关的开口部的产品已上市。这些强化玻璃的强度较高,很难加工,因此形成所述开口部时,通常在强化处理之前形成开口部,然后再进行强化处理。专利文献4或5中,对于使用有机材料的情况,透明绝缘层或透明保护膜的形成方法方面仅记载有进行涂布的方法。然而,若欲通过专利文献4或5中记载的涂布法并使用专利文献3或4中记载的材料在具有上述开口部的强化处理后的基板上形成透明绝缘层或透明保护膜,则会产生抗蚀剂成分从开口部泄露或溢出的现象,需要去除溢出部分的工序,存在生产效率明显下降的问题。另一方面,专利文献6及7中记载有滤色器用转印材料,并提出在基板上层压转印材料。然而,这些文献中虽然提到利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内容,但并未对改善其ITO图案可见性进行研究,并且,也未记载将转印材料应用于静电电容型输入装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0-8668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10-152809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10-257492号公报专利文献4:WO2010-061744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公开2010-061425号公报专利文献6:日本专利公开2007-334045号公报专利文献7:日本专利公开2008-10777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对此,本专利技术人等对这些专利文献1~3中记载的层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观察到了透明电极图案,了解到仍然未能完全解决可观察到透明电极图案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欲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形成不存在可观察到透明电极图案的问题的透明层叠体的转印薄膜。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人等发现如下内容:对于在透明电极图案上转印有特定折射率范围的高折射率的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及低折射率的第1固化性树脂层的结构的透明层叠体,通过使用具有彼此相邻的临时支承体、调整为特定折射率范围的低折射率的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及高折射率的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转印薄膜,能够解决可观察到透明层叠体中的透明电极图案的问题。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具体方法的本专利技术如下。[1]一种转印薄膜,其中,依次具有临时支承体、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及与该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相邻配置的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高于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为1.6以上。[2][1]所述的转印薄膜,其中,优选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为1.5~1.53。[3][1]或[2]所述的转印薄膜,其中,优选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为1.65以上。[4][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薄膜,其中,优选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膜厚为500nm以下。[5][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薄膜,其中,优选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膜厚为100nm以下。[6][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薄膜,其中,优选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膜厚为1μm以上。[7][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薄膜,其中,优选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包含可聚合化合物及光聚合引发剂。[8][1]~[7]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薄膜,其中,优选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双键消耗率为10%以下。[9][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薄膜,其中,优选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含有折射率为1.55以上的颗粒。[10][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薄膜,其中,优选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包含可聚合化合物。[11][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薄膜,其中,优选第1固化性树脂层及第2固化性树脂层均为热固化性树脂层。[12][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薄膜,其中,优选在临时支承体与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之间具有热塑树脂层。[13][12]所述的转印薄膜,其中,优选在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与热塑性树脂层之间还具有中间层。[14]一种转印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具有以下工序:(b)在临时支承体上形成包含可聚合化合物及光聚合引发剂的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工序、(c)通过曝光,固化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工序、及(d)在固化后的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上直接形成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工序,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高于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为1.6以上。[15][14]所述的转印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优选在临时支承体上形成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之前,还包含(a)形成热塑性树脂层的工序。[16]一种透明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中,包含在透明电极图案上依次层叠[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薄膜的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及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转印薄膜及透明层叠体、它们的制造方法、静电电容型输入装置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印薄膜,其特征在于,依次具有:临时支承体;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及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与该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相邻配置,所述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高于所述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所述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为1.6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11.30 JP 2012-2629821.一种转印薄膜,其特征在于,依次具有:临时支承体;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及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与该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相邻配置,所述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膜厚为1μm以上,所述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高于所述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所述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为1.6以上,所述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和所述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被转印到透明电极图案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为1.5~1.5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为1.65以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印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折射率为1.65以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膜厚为500nm以下。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膜厚为100nm以下。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印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膜厚为100nm以下。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包含可聚合化合物及光聚合性引发剂。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印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双键消耗率为10%以上。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含有折射率为1.55以上的颗粒。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包含可聚合化合物。12.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及所述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均为热固化性树脂层。13.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临时支承体与所述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之间具有热塑性树脂层。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印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与所述热塑性树脂层之间还具有中间层。15.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印薄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表面进一步设置有保护膜。16.一种转印薄膜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工序;(b)在临时支承体上形成包含聚合物、可聚合化合物及光聚合引发剂的第1固化性透明树脂层的工序;(c)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汉那慎一伊藤英明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