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增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03723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31 02: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高效增氧装置,属于水质改善及处理技术领域,该高效增氧装置主要包括:用于连接待增氧水体的进水管,用于连接外部空气的进气管,用于将水体与混合后加压的增压泵,用于产生纳米气泡的乳化器,及,用于排出已增氧水体的排出管。其中,排出管上设有渗灌器,渗灌器上设有数个微孔。渗灌器在增压泵压力的作用下,乳化器中所产生的混合有氧气的水体能够通过上面的微孔高速排出,由于微孔覆盖在渗灌器的各个方向上,从而能够有效的增大水体的氧气覆盖面积,能够高效利用乳化器中所产生的氧气。(*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质改善及处理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改善水体水质,有利于制造水体良性生态平衡体系的高效增氧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水质改善处理,如,工厂化养鱼领域的水质改善处理需要对水进行增氧处理、泵水循环处理、溶解蛋白处理、去除水中悬浮物、去除水中溶解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铁、锰等物的处理等,其中核心的水增氧处理所使用的增氧装置,其在进气管的一端连接由制氧机制得的纯氧,以确保更多的氧气能够在水体中存在,从而促进耗氧生物的繁殖。实际运用中发现,排入到水体的大部分氧气,在浮力的作用下会很快的浮上水面,其增氧面积相对较小,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增氧面积,有效利用氧气的高效增氧装置。一种高效增氧装置,包括:用于连接待增氧水体的进水管;用于连接制氧机/洁净空气的进气管;用于将所述水体与所述混合后加压的增压泵,所述增压泵与所述进水管及所述进气管连通;用于产生纳米气泡的乳化器,所述乳化器与所述增压泵连通;及,用于排出已增氧水体的排出管,所述排出管与所述乳化器连通;所述排出管上设有渗灌器,所述渗灌器上设有数个微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渗灌器为管状、板状或圆球状。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孔均匀设于所述渗灌器底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微孔的孔径为0.9mm-1.6mm。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增压泵之间设有液体过滤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乳化器包括连接管,与所述连接管连通的纳米气泡反应器,所述连接管的端部依次与所述增压泵及所述排出管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具有至少两条由所述增压泵至所述排出管的流通管道,所述流通管道上设有至少一个用于控制所述连接管内水体流动方向的阀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阀门为电磁阀。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高效增氧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水量大小的第一调节器、第二调节器及第三调节器;所述第一调节器设于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增压泵之间,所述第二调节器设于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增压泵之间,所述第三调节器设于所述增压泵与所述乳化器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高效增氧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增压泵之间的第一压力表、设于所述进气管与所述增压泵之间的第二压力表及设于所述增压泵与所述乳化器之间的第三压力表。上述高效增氧装置,在排出管上设有具有数个微孔的渗灌器,渗灌器在增压泵压力的作用下,乳化器中所产生的混合有氧气的水体能够通过上面的微孔高速排出,由于微孔覆盖在渗灌器的各个方向上,从而能够有效的增大水体的氧气覆盖面积,能够高效利用乳化器中所产生的氧气。【附图说明】图1为高效增氧装置的基本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实施方式中渗灌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渗灌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具体原件对应的编号列表如下:100、高效增氧装置 110、进水管111、液体过滤器 112、第一调节器113、第一压力表 120、进气管121、气体过滤器 122、第二调节器123、第二压力表 130、增压泵131、第三调节器 132、第三压力表140、乳化器150、排出管160、260、360、渗灌器 161、261、361、微孔【具体实施方式】请参图1,本实施方式揭示了一种高效增氧装置100,该高效增氧装置100包括有:用于连接待增氧水体的进水管110,用于连接制氧机或洁净空气的进气管120,用于将水体与空气混合后进行加压的增压泵130,用于产生纳米气泡的乳化器140以及用于排出已增氧水体的排出管150。其中,增压泵130与进水管110及进气管分别连通120,乳化器140与增压泵130连通,排出管150与乳化器140连通。在进水管110与增压泵130之间设有液体过滤器111,用于滤除待增氧水体中的各种微颗粒杂质。在进气管120与增压泵130之间还可以设有气体过滤器121,用于能够滤除制氧机或洁净空气中的残渣,从而使洁净空气能够顺利通过并传输至增压泵内。在排出管150上设有渗灌器160,渗灌器160上设有数个微孔161,优选方案中,上述微孔161均匀设在渗灌器160上。渗灌器160可以为管状,还可以为板状、圆球状等其他能够增加排出水体覆盖面积的其他形状。图2所示的渗灌器260为板状,微孔261均匀设在板状的渗灌器260上,从而能够增大气泡排出后的覆盖面积。图3所示的渗灌器360为圆球状,微孔361均匀设在圆球的渗灌器360底部,从而能够在增压泵压力的作用下,有效的将已增氧水体排出至待增氧水体的底部,从而增加水体底部的氧含量,使其增加氧气浮上水体的时间。优选实时方式中,上述微孔的孔径为0.9mm-1.6mm。传统的增氧装置,在进气管的一端连接由制氧机制得的纯氧,以确保更多的氧气能够在水体中存在,从而促进耗氧生物的繁殖。实际运用中发现,排入到水体的大部分氧气,在浮力的作用下会很快的浮上水面,其增氧面积相对较小,效果不佳。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效增氧装置100,在排出管150上设有具有数个微孔161的渗灌器160,渗灌器160在增压泵130压力的作用下,乳化器140中所产生的混合有氧气的水体能够通过上面的微孔161高速排出,由于微孔161覆盖在渗灌器160的各个方向上,从而能够有效的增大水体的氧气覆盖面积,能够高效利用乳化器140中所产生的氧气。除此之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增压泵130还可以通过一个三通管与进水管110及进气管连通120。为了确保高效增氧装置100的平稳可控的运行,本实施方式的高效增氧装置100其还包括设于进水管110与增压泵130之间用于控制进水量大小的第一调节器112,设于进气管120与增压泵130之间用于控制进气量大小的第二调节器122,以及,设于增压泵130与乳化器140之间的第三调节器131。此外,还包括设于进水管110与增压泵130之间的第一压力表113,设于进气管120与增压泵130之间的第二压力表123,以及,设于增压泵130与乳化器140之间的第三压力表13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高效增氧装置上的调节器及压力表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调节器及压力表的个数均视实际使用情况选用。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主权项】1.一种高效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连接待增氧水体的进水管; 用于连接制氧机/洁净空气的进气管; 用于将所述水体与所述混合后加压的增压泵,所述增压泵与所述进水管及所述进气管连通; 用于产生纳米气泡的乳化器,所述乳化器与所述增压泵连通;及, 用于排出已增氧水体的排出管,所述排出管与所述乳化器连通;所述排出管上设有渗灌器,所述渗灌器上设有数个微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渗灌器为管状、板状或圆球状。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高效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均匀设于所述渗灌器底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的孔径为0.9mm-1.6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增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连接待增氧水体的进水管;用于连接制氧机/洁净空气的进气管;用于将所述水体与所述混合后加压的增压泵,所述增压泵与所述进水管及所述进气管连通;用于产生纳米气泡的乳化器,所述乳化器与所述增压泵连通;及,用于排出已增氧水体的排出管,所述排出管与所述乳化器连通;所述排出管上设有渗灌器,所述渗灌器上设有数个微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涌泉许福山
申请(专利权)人:百诺纳米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