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铃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9029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主座结构、与主座结构上凸柱相配合的固定销穿过铃罩的中孔固定铃罩在凸柱上的自行车响铃件固定结构。其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不需工具拆装、可多次使用的方便响铃固定结构,在主座结构两侧各延伸设有软性板片,板片下方可设有压板,主座结构一侧板片延伸设有背面具单向卡齿的束紧带;主座结构另一侧端板片设有供束紧带插入的入穿孔,板片末端向上延伸设有弹性片,弹性片延伸可设有扳块,弹性片背面设有与束紧带单向卡齿相咬合的固定单向卡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增加束紧带进入穿孔量及软垫对把手管面的变形压力,更加紧固,还增加了可拆功能,在拆开时用手指板开弹性片便可以轻易拆离。(*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的固定结构,特别是一种包括主座结构、与主座结构上凸柱相配合的固定销穿过铃罩的中孔固定铃罩在凸柱上自行车的响铃件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如图7-1、图7-2、图7-3所示为现有技术的一种线束绑带2,使用在电气线束的固定与包装固定,材料大都采用尼龙塑胶,其右端固定头21有上下方向入穿孔37,此入穿孔37左侧面设有弹性片38,弹性片38凸出数个固定单向卡齿381并适当向入穿孔37内部侧面贴近2;另固定头21左方延伸足够长度则为呈带状,适当强韧性、柔软性、左端尖尾352的束紧带35结构,延下背面设有足够长度的单向卡齿351,使用者要捆绑时,当可以向下弯曲束紧带35,致尖尾352由下往上穿过固定头21入穿孔37露出于固定头21上方,可上拉尖尾352端致弹性片38固定单向卡齿381与束紧带35活动单向卡齿351相咬合,由于固定单向卡齿381,活动单向卡齿351间的作用;例,采用现有的三角凸齿状,垂直平面相贴致不可脱开,倾斜面相贴配合弹性片38变形后可脱开;使用者可以续上扭尖尾352致束紧带35弯曲缩小以绑紧线束或物品等,待放手尖尾26后,单向卡齿381,351相咬合不会脱开后退,达到了固定的功能;此现有线束绑带2具有以下特点一、使用十分方便,价钱非常便宜,普遍性很高,是一种一次性的消耗品。二、材料大都采用尼龙塑胶、一次性成形,强度视材料及尺寸大小而定,一般中低强度可用,如于线束的固定、成品的包装,但在高强度情形中较少使用。三、一般可绑紧的物品尺寸范围大,可调性高,接受度广。四、售价便宜,且大都不具拆解再使用功能,为一次性使用,一般要直接破坏剪断才能解除所缚的物品。再请参看图6所示,一种现有的自行车响铃1,其中主座结构30皆采用塑胶,避免影响到金属铃罩15的震动音效;上具有凸柱31配合固定销152向下穿入铃罩15中孔151打入紧配于凸柱31的内孔311,下方具有C型固定夹13结构,此C型结构下端有穿孔131供螺钉18穿入并螺入此C型结构上端内置孔101内部螺帽12内牙121,致旋紧螺钉18而达到了夹紧固定于车把手管16;另侧面延伸出一弹性板341结构,其未端具有一近距于铃罩15周围面的打击块34结构,供使用者手指19,请参看图2所示,向外围、向下扳动打击块34一适当量后,手指19放开打击块14,利用弹性板341变形后回弹力量致打击块34碰触到铃罩15而产生震动声;此现有响铃31有以下几项改进特点一、主座结构30的C型固定夹13配合车把手管16的外径尺寸有所限制,一般自行车把手直径为22.2mm,若其直径差距太大会响到夹紧固定效果(一般童车把手管直径有19mm)。二、零件中含有螺帽12、螺钉18、固定销152、铃罩15及主座结构30,若可减少零件数量,则可相对降低采购、组装等成本。三、使用者不管在安装或拆除响铃于车把手管上时,均需要螺钉18旋转工具,造成费时、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不需工具拆装、可多次使用的方便响铃固定结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响铃固定结构,包括主座结构、与主座结构上凸柱相配合的固定销穿过铃罩的中孔固定铃罩在凸柱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座结构两侧各延伸设有第一、第二软性板片,主座结构一侧第一软性板片延伸设有背面具单向卡齿的束紧带;主座结构另一侧端第二软性板片设有供束紧带由下往上插入的入穿孔,第二软性板片末端向上延伸设有弹性片,所述的弹性片背面设有与束紧带单向卡齿相咬合的固定单向卡齿。本技术所述第一、第二软性板片下方设有压板,所述弹性片延伸设有扳块。本技术所述主座结构两侧各延伸所设的第一、第二软性板片,分别置入软垫,软垫内侧面贴于把手管外圆面。本技术所述凸柱下端外圆延伸出一弹性板,在所述的弹性板上端具有一打击块。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采用整合了现有线束绑带的可调卡齿结构设计和响铃的打击块震动铃罩设计结构,并增加在把手管与主座结构软性板片间的两侧设有软垫与压板结构,促使一侧之束紧带卡齿与另一侧之弹性片卡齿相结合后,使用者可以双手指拖压以拉近两侧压板,而达到增加束紧带进入穿孔量及软垫对把手管面的变形压力,达到了足够紧固的功能。同时还增加了可拆式的功能,在拆开时只要用手指板开弹性片使弹性片卡齿与束紧带卡齿脱开,便可以轻易的从把手管拆离。附图说明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主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1、图2-2、图2-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平面三视示意图。图3-1、图3-2、图3-3、图3-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操作示意图。图4-1、图4-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调整固定尺寸操作示意图。图5-1、图5-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脱离拆除操作示意图。图6是现有技术的一种自行车响铃示意图。图7-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线束绑带在张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2是现有技术的一种线束绑带准备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3是现有技术的一种线束绑带中单向卡齿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2-1、图2-2、图2-3并配合图1所示,本技术结构主要含有一主座结构30和两软垫36,软垫36数量可因设计修改,可为四块等,结合现有的固定销152、现有的铃罩15既可,十分简单;其中,主座结构30,一般采用塑胶一次性成形,上方具有现有的凸柱31供配合现有的固定销152穿过中孔151紧配入内孔311固定了铃罩15,而凸柱31下端外围亦延伸出一公知弹性板341,并于弹性板341上端具有一公知打击块34,同样达到了手指19板动打击块34震动钤罩15产生音响效果,以上所述皆为自行车响铃如图六所示中之公知部分。本技术主要结特征部分乃在于主座结构30凸柱31下端左右两侧各有互相对应弯曲且延伸适当长度的软性板片33结构,并以各一软垫36,可采用橡胶材料,外侧之卡槽361由内向外套入包覆之,供适当大外径范围的把手管16置入,使软垫36内侧面皆能均匀贴靠住把手管16外圆面。延左侧软性板片33下方适当位置设有压板331供使用者手指下压施力,又延左侧下方适当长度至尖尾352则具有适当软韧性的束紧带35结构,其束紧带35背面亦设有公知的单向卡齿351。另延右侧软性板片33下方末端设有一公知的入穿孔(37)供左侧的束紧带35尖尾352由下往上插入穿过自由出入;下方适当位置亦设有压板331供使用者另一手指下压施力;并于入穿孔35上方延伸出一弹性片38,此弹性片38上端必须外露供手指板动(请参看图5所示),相对于入穿孔35上方出口处设有数个单向卡齿351供与束紧带35穿过后之单向卡齿351相咬合,不致移动。再参看图3-1、图3-2、图3-3、图3-4并配合图1、图2-1、图2-2、图2-3所示,使用者欲安装本技术于把手管16上,其步骤如下1.因左右侧的软性板片33能变形张开,故可由上往下置入把手管16上,至其左右软垫36皆适当变形而均匀贴靠在把手管16外圆面左右两处小面积。2.向上略弯曲左侧束紧带35致未端尖尾352插入右侧端的入穿孔(37)内。3.续将左侧束紧带35插入右侧端的入穿孔37,并露出一足够量,一方面束紧带35与弹性片38间单向卡齿351,381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响铃固定结构,包括主座结构(30)、与主座结构(30)上凸柱(31)相配合的固定销(152)穿过铃罩(15)的中孔(151)固定铃罩(15)在凸柱(3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座结构(30)两侧各延伸设有第一、第二软性板片(33,133),主座结构(30)一侧第一软性板片(33)延伸设有背面具单向卡齿(351)的束紧带(35);主座结构(30)另一侧端第二软性板片(133)设有供束紧带(35)由下往上插入的入穿孔(37),第二软性板片(133)末端向上延伸设有弹性片(38),所述的弹性片(38)背面设有与束紧带(35)单向卡齿(351)相咬合的固定单向卡齿(38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和仁
申请(专利权)人:乃兴车料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