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滴水结构以及滤芯和过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89367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9 13: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滴水结构以及一种过滤装置和滤芯,过滤装置中设置有滤芯,滤芯中包含有防滴水结构。防滴水结构包括容体,所述容体内连通设置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内均设置有自动导通复位结构,在对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施以外部顶压力时,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动作,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处于导通状态,在所述外部顶压力消失时,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自动复位,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封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容体既能够通过外部顶压力导通注入液体,也可在外部顶压力去除时自动复位封闭容体,以防止容体内的液体流出,因此可以实现防滴水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过滤装置,尤其与过滤装置中的滤芯结构有关,特别涉及一种防滴水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的过滤装置应用广泛,尤其是净水设备市场巨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过滤装置等产品出现。过滤装置中滤芯是其核心,滤芯通常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更换、维修或清洗,这就需要将滤芯全部或部分取下。而滤芯在进行处理时内部必然保存有部分液体,在滤芯全部或部分取下时,该部分液体经常会从出口或入口流出,造成滴水现象,污染使用环境,也会给过滤装置的维修维护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会使用户对产品产生负面印象,因此如何解决滤芯从过滤装置中全部或部分取下时的滴水问题,是业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防滴水结构、一种能够在全部或部分取下时不会出现滴水问题的滤芯和应用该滤芯的过滤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滴水结构,包括容体,所述容体内连通设置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内均设置有自动导通复位结构,在对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施以外部顶压力时,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动作,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处于导通状态,在所述外部顶压力消失时,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自动复位,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封闭。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内均设置有封水台肩、密封圈和封水块,所述封水台肩、密封圈和封水块配合形成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所述封水块位于所述密封圈上方,所述封水台肩位于所述封水块上方。优选地,所述封水台肩与所述封水块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滤芯,应用于过滤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防滴水结构。优选地,所述滤芯还包括座体,所述座体安装于所述过滤装置上,所述座体上设置有第三通道和第四通道以及第一通管和第二通管,所述容体能够拆装地连接设置在所述座体上部,在所述滤芯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在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和所述第一通管配合下连通,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四通道在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通管配合下连通,在所述滤芯拆卸状态时,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在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作用下封闭。 优选地,所述座体包括:基体,所述基体安装于所述过滤装置上,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设置于所述基体上;转体,所述转体能够转动地连接设置于所述基体上部,所述转体包括转板,所述转板上设置所述第一通管和所述第二通管;其中,在所述滤芯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通管下部开口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管上部插入所述第一通道内,且上部开口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管下部开口与所述第四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管上部插入所述第二通道内,且上部开口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在所述滤芯拆卸状态时,所述转板封闭所述第三通道和所述第四通道的上部开口。优选地,所述基体与所述转体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优选地,所述基体上部为凹槽结构,所述转板设置于所述凹槽底部,所述凹槽的内侧壁上设有第一螺纹结构,所述容体下部为凸台结构,所述凸台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螺纹结构,所述第一螺纹结构与所述第二螺纹结构相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过滤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滤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中的容体既能够通过外部顶压力导通注入液体,也可在外部顶压力去除时自动复位封闭容体,以防止容体内的液体流出,因此可以实现防滴水功能。本技术的防滴水结构应用在滤芯中时,既可以在滤芯安装好后自动实现滤芯的自动导通,又可以实现在滤芯取下时自动封闭,防止滤芯取下时发生滴水问题,从而保护使用环境,并提升产品档次。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滤芯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滤芯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滤芯中座体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滤芯中座体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滤芯中座体第一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滤芯中座体第二状态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滤芯使用状态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滤芯拆卸状态示意图。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防滴水结构可以应用在很多场合,比如供水、污水处理等。但在本实施例中为予以详细说明,特将本技术的防滴水结构以在滤芯中的具体应用为例展开论述,但本技术的防滴水结构并不限于应用于滤芯结构中。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过滤装置,本技术的过滤装置具有本技术的滤芯,本技术的滤芯应用于过滤装置。本技术实施例的滤芯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座体2和容体I。其中,座体2安装于过滤装置上,座体2上设置有第三通道101和第四通道201,该第三通道101和第四通道201均连通外部,以分别形成进出两通道。容体I连接设置在座体2上部,且能够与座体2拆装,以便于维护。容体I内包括有过滤空间10,过滤空间10的两端分别连通设置有第一通道103和第二通道203,过滤空间10内设置有用于过滤的滤材13,以对通过的水或其他液体进行过滤。在滤芯使用状态时,第一通道103与第三通道101连通,第二通道203与第四通道201连通。这样水或其他液体可以通过第三通道101、第一通道103进入过滤空间10,并通过滤材13的过滤,然后通过第二通道203、第四通道201流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中,座体2结构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基体21和转体22。其中,基体21通过连接件安装于过滤装置上,用以支撑转体22。基体21的下部为座块,第三通道101和第四通道201设置于该座块上,并延伸出该座块,通过接头与过滤装置的相应管路相连接。基体21的上部为凹槽20,第三通道101和第四通道201的上部通口设置于该凹槽20的底部,在凹槽20的内侧壁上还设置有内螺纹,或者与该内螺纹相似的斜面结构。转体22能够转动地安装在基体21上,包括转板220、第一通管102和第二通管202。转板220为片状结构,外缘与基体21的凹槽20底面相适配,该转板220下部端面贴靠在凹槽20底面上,而且在转板22下部端面与凹槽20底面之间还设置有密封结构24 (参考图7和图8所示),通常是密封圈,也可以是密封垫。转板220上部通过可拆卸的固定件压靠,压靠力度适当,要保证既能够使得转板220相对于基体21发生平面转动,又能够保证转板220下部端面与凹槽20底面之间密封可靠。转板220上连接设置第一通管102和第二通管202,该第一通管102和第二通管202的下部开口分别对应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滴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容体,所述容体内连通设置有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内均设置有自动导通复位结构,在对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施以外部顶压力时,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动作,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处于导通状态,在所述外部顶压力消失时,所述自动导通复位结构自动复位,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封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平刘新宇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陈小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