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端子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47277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8 19: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端子组,用以固持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上,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头部和连接头部的尾部,所述尾部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向头部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以及自主体部向后延伸的焊接部,所述下料部与头部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夹持结构,所述尾部还设有位于主体部旁侧的用以向后连接料带的料带连接部。如此设置,便于电连接器端子组的成型、制造和组装,且可减小产品阻抗,提高产品性能,简化产品结构,降低工艺难度,提高产品稳定性,缩短产品制造流程,降低产品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组,尤其涉及具有夹持配合结构的电连接器端子组。
技术介绍
与本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可参考2014年12月17日公开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第CN204030066U号揭露的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金属屏蔽壳体、绝缘本体、上排导电端子、下排导电端子,所述金属屏蔽壳体包覆在绝缘本体的外侧,所述绝缘本体的前端具有对接端口,所述对接端口用于对接连接器的插入配合,所述绝缘本体还具有顶壁、底壁、及位于顶壁和底壁之间的两侧壁,所述上排导电端子、下排导电端子分别安装在绝缘本体的顶壁和底壁上形成用以对接对接连接器的夹持配合结构,所述上排导电端子包括十二根导电端子,所述下排导电端子也包括十二根导电端子。所述电连接器端子采用上下两排结构,尾部可通过焊接PCB或由线路连接为一个通路。然而,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的数量较多,产品结构复杂,工艺难度高,生产流程长,品质难控制,成本高;尾部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产品阻抗较大,散热效果差。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之技术进行改进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容易制造的电连接器端子组。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连接器端子组,用以固持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上,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头部和连接头部的尾部,所述尾部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向头部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以及自主体部向后延伸的焊接部,所述下料部与头部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夹持结构,所述尾部还设有位于主体部旁侧的用以向后连接料带的料带连接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头部设有水平延伸的第一水平部,所述下料部包括自头部后端向下一体弯折延伸的竖直部、自竖直部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二水平部,所述第一水平部与第二水平部在上下方向上相互对称。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水平部及第二水平部前端设有相互靠拢的凸起状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上设有用以电性连接对接连接器的触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料部为位于主体部侧边且自头部进一步延伸弯折的的侧边下料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料部为位于主体部单边且自头部进一步延伸弯折的单边下料部或位于主体部两侧边且自头部进一步延伸弯折的双边下料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料部为位于主体部中部且自头部进一步延伸弯折的刺破下料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的料带连接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若干位于下料部与头部上的触头,所述触头包括第一排触头及第二排触头,所述第一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一接地触头、第一电源触头、信号发送触头、信号接收触头、第一侦测触头、第二电源触头及第二接地触头,所述第二排触头依次包括第三接地触头、第三电源触头、第二侦测触头、第四电源触头及第四接地触头,所述第一接地触头与所述第三接地触头上下相对,所述第一电源触头与所述第三电源触头上下相对,所述第二接地触头与所述第四接地触头上下相对,所述第二电源触头与所述第四电源触头上下相对,所述第一侦测触头与第二侦测触头在左右方向上分布于信号发送触头、信号接收触头两侧,所述第一排触头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一接地触头与第一电源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一电源触头与信号发射触头之间空置一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电源触头和第二接地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排触头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三接地触头与第三电源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二侦测触头与第四电源触头之间空置三个触头的间隙,所述第四电源触头和第四接地触头之间空置两个触头的间隙。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尾部的焊接部与主体部之间设有阶梯状弯折部,所述焊接部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为USB Type C或FPC电连接器端子组。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之电连接器端子组的电连接器端子采用刺破、单边或者双边下料方式,把端子尾部材料向头部所在方向反向弯折,与头部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夹持结构,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每一电连接器端子的主体部旁侧的设有用以向后连接料带的料带连接部,便于电连接器端子组的成型和制造,且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形成回转多触头高密度小间距端子组结构,可减小产品阻抗,提高产品性能,简化产品结构,降低工艺难度,提高产品稳定性,缩短产品制造流程,降低产品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组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1中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组连接料带时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3中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图3中再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附图标记:电连接器端子组  100 头部    11第一水平部      111 尾部    12主体部          121 下料部  122竖直部        1221 第二水平部    1222第一触头      1120 第二触头      1224料带连接部    13   夹持结构      110第一接地触头  101  第一电源触头  102信号发送触头  103  信号接收触头  104第一侦测触头  105  第二电源触头  106第二接地触头  107  第三接地触头  201第三电源触头  202  第二侦测触头  203第四电源触头  204  第四接地触头  205阶梯状弯折部  14   焊接部        15料带          200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2所示,其所揭示为符合本技术的电连接器端子组100,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100用以固持于电连接器(未图示)的绝缘本体(未图示)上,其包括头部11和连接头部11的尾部12,所述尾部12包括主体部121、自主体部121向头部11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122以及自主体部121向后延伸的焊接部15,所述下料部122与头部11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的夹持结构110。请参图1至图5所示,所述尾部12还设有位于主体部121旁侧的用以向后连接料带200的料带连接部13。所述下料部122是指各电连接器端子或部分电连接器端子采用刺破、单边或者双边下料等方式把尾部12材料向头部11所在方向反折而成,如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端子组,用以固持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上,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包括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头部和连接头部的尾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向头部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以及自主体部向后延伸的焊接部,所述下料部与头部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夹持结构,所述尾部还设有位于主体部旁侧的用以向后连接料带的料带连接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端子组,用以固持于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上,所述电连接器
端子组包括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头部和连接头部的尾部,其特征
在于:所述尾部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向头部方向反折延伸的下料部以及自主
体部向后延伸的焊接部,所述下料部与头部形成上下对称或非对称的用以与对
接连接器配合的夹持结构,所述尾部还设有位于主体部旁侧的用以向后连接料
带的料带连接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设有水平延
伸的第一水平部,所述下料部包括自头部后端向下一体弯折延伸的竖直部、自
竖直部向前弯折延伸的第二水平部,所述第一水平部与第二水平部在上下方向
上相互对称。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部及第
二水平部前端设有相互靠拢的凸起状夹持部,所述夹持部上设有用以电性连接
对接连接器的触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部为位于主
体部侧边且自头部进一步延伸弯折的的侧边下料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部为位于主
体部单边且自头部进一步延伸弯折的单边下料部或位于主体部两侧边且自头部
进一步延伸弯折的双边下料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部为位于主
体部中部且自头部进一步延伸弯折的刺破下料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端子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端子组
的料带连接部位于同一水平面。
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天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