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Y形入口直切式旋风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46888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8 18: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Y形入口直切式旋风分离器。单入口旋风分离器对小颗粒的分离效率低,多入口旋风分离器结构复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分离筒包括一体成型且端部连通的圆柱筒和锥形筒;锥形筒的底部为捕集口;入口装置整体呈Y形,包括第一支流管、第二支流管和汇流管;第一支流管和第二支流管均与汇流管的顶部连通;汇流管靠近第二支流管的一侧壁与圆柱筒的侧壁相切设置;汇流管与圆柱筒连通;排气管与圆柱筒的顶部连通;排气管的底端端面与汇流管的底部侧壁平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粗、细颗粒发生碰撞凝聚在一起形成大颗粒,易被分离,细颗粒由靠近分离筒的壁面喷射进来,易与壁面碰撞而被分离,并且远离内旋流,增加了细颗粒的分离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气体固体颗粒气旋分离装置,尤其是一种Y形入口直切式旋 风分离器。
技术介绍
旋风分离器由于结构简单,维护方便,能耗适中,效率高等优点一直是气固分离 设备中的主力军。旋风分离器是根据气、固两相的离心力不同而进行分离的设备,当含尘 气体以较高的速度沿切向方向进入分离器时,气流在作旋转的同时沿分离器外壁面向下 运动;在分离器锥段,迫使气流缓慢进入分离器内部流域,然后向上运动;较大颗粒随气 流进入到分离器内,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脱离气流轨道与外壁面碰撞并失去惯性向下滑 动,最后被收集;小颗粒由于受的离心力小,无法脱离气流,会随着气流经排气管排出。由 上可知,旋风分离器的分离对粉尘的粒度很敏感,对于一般旋风分离器来说,小于5~10 W的粒子,其效率很低;然而对于粗颗粒,尤其是20~30的颗粒,分离效率很高,甚 至达到90%以上。因此,很多工业上,旋风分离器常作为清除粗颗粒的预分离器。 旋风分离器的进口是造成气流在旋风分离器中旋转流动的部件,因此是影响分离 器效率和阻力的主要因素。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一系列就入口的改进办法被陆续提出来,但 总结出来有两种:一种是单入口,一般是改变入口截面形状以及入口整体结构。比如圆形, 三角形,等腰梯形等截面形状以及螺旋形入口、轴向进气口。虽然这种方法对旋风分离器的 性能有较大影响,但仍无法从根本上增加小颗粒的分离效率。另一种是多入口,有同侧(异 侦D切向式双(多)进口旋风分离器,同侧(异侧)蜗壳式双(多)进口旋风分离器等。经研宄, 多进口旋风分离器的切割粒径变小,分离效率有所提高,但是在结构实现上较困难。【专
技术实现思路
】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Y形入口直切式旋风分离 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技术包括入口装置、分离筒和排气管;所述的分离筒包括一体成型且端部 连通的圆柱筒和锥形筒;锥形筒的底部为捕集口;所述的入口装置整体呈Y形,包括第一支 流管、第二支流管和汇流管;所述的第一支流管和第二支流管均与汇流管的顶部连通;汇 流管靠近第二支流管的一侧壁与圆柱筒的侧壁相切设置;所述的汇流管与圆柱筒连通;所 述的排气管与圆柱筒的顶部连通,且同轴设置;排气管的底端端面与汇流管的底部侧壁平 齐。 所述的第一支流管与第二支流管对称设置,且夹角为30~90°。 所述的第一支流管、第二支流管和汇流管的横截面完全一致,均为矩形,且截面积 与圆柱筒的横截面面积的比值为〇. 07~0. 2 ;第一支流管、第二支流管和汇流管均有两个 侧壁与捕集口所在平面平行。 所述第一支流管、第二支流管与汇流管的内壁在交接处均光滑过渡。 所述汇流管的管长为第一支流管和第二支流管的管长沿汇流管的管长方向的 投影为九/珍A。 本技术将粗、细颗粒发生碰撞凝聚在一起形成大颗粒,更加容易被分离,所以 相对传统的分离器,逃失的颗粒数量减少。又因为细颗粒由靠近分离筒的壁面喷射进来,受 离心力作用更加容易与壁面碰撞而被分离,并且可以远离内旋流,减少了被内旋流夹带而 排出的机率,增加了细颗粒的分离效率。【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技术的半剖剖视图; 图3为本技术中入口装置与分离筒的装配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2所不,一种Y形入口直切式旋风分离器,包括入口装置1、分离筒2和排 气管4 ;分离筒2包括一体成型且端部连通的圆柱筒和锥形筒;锥形筒的底部为捕集口 3 ; 入口装置1整体呈Y形,包括第一支流管a、第二支流管b和汇流管;第一支流管a和第二 支流管b均与汇流管的顶部连通;汇流管靠近第二支流管b的一侧壁与圆柱筒的侧壁相切 设置;汇流管与圆柱筒连通;排气管4与圆柱筒的顶部连通,且同轴设置;排气管4的底端 端面与汇流管的底部侧壁平齐。 如图3所示,第一支流管a与第二支流管b对称设置,且夹角为30°。 第一支流管a、第二支流管b和汇流管的横截面完全一致,均为矩形,且截面积与 圆柱筒的横截面面积的比值可为〇. 07~0. 2中的任一值;第一支流管a、第二支流管b和 汇流管均有两个侧壁与捕集口所在平面平行。 第一支流管a、第二支流管b与汇流管的内壁在交接处均光滑过渡。 如图3所示,汇流管的管长为第一支流管a和第二支流管b的管长沿汇流管的 管长方向的投影为九& A。 该Y形入口直切式旋风分离器的工作原理: 含粗颗粒的气流从第一支流管a进入,含细颗粒的气流从第二支流管b进入,随后 在其与汇流管的交接处0混合,粗、细颗粒发生碰撞凝聚在一起,形成大颗粒。少部分没有 发生凝聚的颗粒仍以凝聚前的相对位置进入分离筒2,即细颗粒靠近分离筒2的壁面,粗颗 粒靠近内部空腔。进入到分离筒2的颗粒可分为三种类型:凝聚前的细颗粒、凝聚前的粗颗 粒以及凝聚后的颗粒。含这三种颗粒的气体从入口装置1进入到分离筒2的圆柱筒内,由 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随后在旋转中产生离心力,将大于气体的颗粒甩向壁面,少部分颗 粒由壁面反弹回主气流被夹带,大部分颗粒由于沿壁面下落,被捕集口 3收集。但气流到达 分离筒2的锥形筒区域,因锥面的收缩而向分离筒2的中心靠拢,等到达某一位置时,即保 持原来的旋转方向从分离筒2中部螺旋向上运动。最后净化的气体经排气管4排出分离筒 2外,一部分未被捕集的尘粒也由此逃失。因为粗、细颗粒发生碰撞凝聚在一起形成大颗粒, 更加容易被分离,所以相对传统的分离器,逃失的颗粒数量减少。又因为细颗粒由靠近分离 筒2的壁面喷射进来,受离心力作用更加容易与壁面碰撞而被分离,并且可以远离内旋流, 减少了被内旋流夹带而排出的机率,增加了细颗粒的分离效率。【主权项】1. 一种Y形入口直切式旋风分离器,包括入口装置、分离筒和排气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分离筒包括一体成型且端部连通的圆柱筒和锥形筒;锥形筒的底部为捕集口; 所述的入口装置整体呈Y形,包括第一支流管、第二支流管和汇流管;所述的第一支流管和 第二支流管均与汇流管的顶部连通;汇流管靠近第二支流管的一侧壁与圆柱筒的侧壁相切 设置;所述的汇流管与圆柱筒连通;所述的排气管与圆柱筒的顶部连通,且同轴设置;排气 管的底端端面与汇流管的底部侧壁平齐。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Y形入口直切式旋风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 支流管与第二支流管对称设置,且夹角为30~90°。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Y形入口直切式旋风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 支流管、第二支流管和汇流管的横截面完全一致,均为矩形,且截面积与圆柱筒的横截面面 积的比值为〇. 07~0. 2 ;第一支流管、第二支流管和汇流管均有两个侧壁与捕集口所在平 面平行。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Y形入口直切式旋风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 流管、第二支流管与汇流管的内壁在交接处均光滑过渡。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Y形入口直切式旋风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管 的管长为第一支流管和第二支流管的管长沿汇流管的管长方向的投影为九^A。【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Y形入口直切式旋风分离器。单入口旋风分离器对小颗粒的分离效率低,多入口旋风分离器结构复杂。本技术的分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Y形入口直切式旋风分离器,包括入口装置、分离筒和排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离筒包括一体成型且端部连通的圆柱筒和锥形筒;锥形筒的底部为捕集口;所述的入口装置整体呈Y形,包括第一支流管、第二支流管和汇流管;所述的第一支流管和第二支流管均与汇流管的顶部连通;汇流管靠近第二支流管的一侧壁与圆柱筒的侧壁相切设置;所述的汇流管与圆柱筒连通;所述的排气管与圆柱筒的顶部连通,且同轴设置;排气管的底端端面与汇流管的底部侧壁平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琳窦华书陈小平徐金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