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38861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5 21: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直升机主起落架疲劳试验技术,涉及一种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能够解决目前试验装置无法对具有两个轮胎的主起落架进行三向加载试验的问题。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包括设置在竖直缓冲支柱底端的轮轴,轮轴上设置有用于模拟直升机轮胎的机轮假件。机轮假件包括以缓冲支柱的轴心为中心且左右对称设置在轮轴两端的第一机轮假件和第二机轮假件;还包括第一加载件、第二加载件以及第三加载件。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简化了三向加载结构的设计,简单实用,能更真实准确地模拟具有两个轮胎的主起落架的机轮的结构和受载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直升机主起落架疲劳试验技术,特别涉及一种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起落架是直升机上的关键液压部件,在直升机的着陆和滑行中要承受很大的载荷。直升机每次飞行都经历着从起飞到着陆的周期性交变载荷作用的过程,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直升机强度以及飞行安全。因此在疲劳试验时需要模拟飞行时的受力状态,给主起落架施加三向载荷。通常一个主落架的轮轴上装有一个轮胎。对于单个轮胎的模拟,可以设计两块平板模拟轮胎的尺寸及安装要求,代替轮毂在轮轴上的安装状态。但是对于大吨位的机型,其主起落架的轮轴上左右对称装有两个轮胎,其单轴双机轮式结构的机轮如何模拟还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提供一种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能够解决目前试验装置无法对具有两个轮胎的主起落架进行三向加载试验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包括设置在竖直缓冲支柱底端的轮轴,所述轮轴上设置有用于模拟直升机轮胎的机轮假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轮假件包括以所述缓冲支柱的轴心为中心且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轮轴两端的第一机轮假件和第二机轮假件;所述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还包括:第一加载件,通过第一螺栓同时且等距地与所述第一机轮假件和所述第二机轮假件相连,且位于所述缓冲支柱的竖直下方,所述第一加载件的力的加载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二加载件,通过第二螺栓同时且等距地与所述第一机轮假件和所述第二机轮假件相连,且位于所述第一机轮假件与所述第二机轮假件的同一侧,所述第二加载件的力的加载方向与所述直升机轮胎的行驶方向相反;第三加载件,沿所述轮轴轴线布置,并同时与所述第一机轮假件和所述第二机轮假件固定,所述第三加载件力的加载方向与所述轮轴的轴线方向重合。可选地,所述第一机轮假件包括:相互平行且均与水平面垂直的第一外板和第一内板,且所述第一外板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内板的面积;所述第二机轮假件包括:相互平行且均与水平面垂直的第二外板和第二内板,且所述第二外板与所述第一外板形状相同,所述第二内板与所述第一内板形状相同;所述第二加载件是通过所述第二螺栓同时贯穿所述第一内板和所述第二内板,再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外板与所述第二外板上。可选地,所述第三加载件是沿所述轮轴轴线方向依次贯穿所述第一外板与所述第二外板,并同时与所述第一外板和所述第二外板固定。可选地,所述第一机轮假件还包括:第一中间板,与水平面垂直设置在所述轮轴上,位于所述第一外板和第一内板之间;所述第二机轮假件还包括:第二中间板,与所述第一中间板形状相同,与水平面垂直设置在所述轮轴上,且位于所述第二外板和第二内板之间;所述第一加载件是通过所述第一螺栓同时固定在所述第一中间板与所述第二中间板上。可选地,用于设置所述第二加载件的所述第二螺栓包括两根,沿竖直方向平行布置;在未设置有所述第二加载件的所述第一外板与所述第二外板的一侧,还设置有两根第二螺栓,两根所述第二螺栓沿竖直方向平行布置,且两根所述第二螺栓还同时贯穿同侧的所述第一内板与所述第二内板,另外,两根所述第二螺栓与用于设置所述第二加载件的两根所述第二螺栓之间两两对称。可选地,用于设置所述第一加载件的所述第一螺栓包括两根,沿水平方向平行布置。可选地,在设置有所述第二加载件的一侧,所述第一外板与所述第一内板、所述第一内板与所述第二加载件、所述第二加载件与所述第二内板以及所述第二内板与所述第二外板之间的所述第二螺栓上均套设有衬套;在与所述第二加载件相对的一侧,所述第一外板与所述第一内板、所述第一内板与所述第二内板以及所述第二内板与所述第二外板之间的所述第二螺栓上均套设有所述衬套;所述第一中间板与所述第一加载件以及所述第一加载件与第二中间板之间的所述第一螺栓上均套设有衬套。可选地,所述第二加载件与所述第二螺栓之间通过第一关节轴承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中间板和第二中间板分别通过第二关节轴与所述轮轴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加载件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位于用于设置所述第一加载件的所述第一螺栓的垂直下方,所述第三加载件穿过所述通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简化了三向加载结构的设计,简单实用,能更真实准确地模拟具有两个轮胎的主起落架的机轮的结构和受载特点,三个方向的加载互不干涉,互相协调,使得试验总误差小,试验数据更准确。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的主视图(部分剖)。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做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试验要求,垂向载荷以向上为正,阻力载荷以逆航向为正,侧向载荷以指向机身右侧为正。直升机着陆时,三向载荷平均作用在两个轮胎上,两个轮胎所受的力传递给缓冲支柱。如果把两个轮胎看成单独的受力点,就需要两套加载机构,分别对两个机轮假件进行加载。即利用两个作动器分别对两个机轮假件施加垂向载荷,侧向载荷、阻力载荷亦是如此。这样不仅增加了试验仪器设备,成倍的增加了成本,而且加载结构的设计将复杂、笨拙。为了简化结构和设备,可以设计合理的机轮假件,把一个作动器上所施加的力平均分配到两边轮轴上。由于起落架加载谱块的过程中,缓冲支柱中充满的油液不可避免的混杂着空气,它会随着载荷大小的变化而反复压缩伸长,所以还需要考虑的三个载荷加载过种中结构的协调加载。如图1至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包括设置在竖直缓冲支柱13底端的轮轴12,轮轴12上设置有用于模拟直升机轮胎的机轮假件。机轮假件包括以缓冲支柱13的轴心为中心且左右对称设置在轮轴12两端的第一机轮假件和第二机轮假件。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还包括第一加载件9、第二加载件10以及第三加载件11。第一加载件9通过第一螺栓同时且等距地与第一机轮假件和第二机轮假件相连,保证了垂向载荷的加载点位于机轮的中心点。且第一加载件9位于缓冲支柱13的竖直下方,第一加载件9的力的加载方向为竖直方向。其中,垂直载荷的施加通过第一加载件9以及相连的第一螺栓来带动第一机轮假件和第二机轮假件,再传递至轮轴12。第二加载件10通过第二螺栓同时且等距地与第一机轮假件和第二机轮假件相连,且位于第一机轮假件与第二机轮假件的同一侧,第二加载件10的力的加载方向与直升机轮胎的行驶方向相反。其中,阻力载荷施加通过第二加载件10以及相连的第二螺栓来带动第一机轮假件和所述第二机轮假件,再传递至轮轴12。第三加载件11沿轮轴12轴线布置,并同时与第一机轮假件和第二机轮假件固定,第三加载件11力的加载方向与轮轴12的轴线方向重合。侧向载荷的受力点位于轮胎的侧面,该装置巧妙地通过机轮假件的最外侧端的第三加载件11来带动第一机轮假件和第二机轮假件,免去了重新设计的工作,简化了加载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简化了三向加载结构的设计,简单实用,能更真实准确地模拟具有两个轮胎的主起落架的机轮的结构和受载特点,满足试验要求。三个方向的加载互不干涉,互相协调,使得试验总误差小,试验数据更准确。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模拟机轮的轮轴厚度、轮胎的压缩量以及轮胎离中心的距离。第一机轮假件可以包括相互平行且均与水平面垂直的第一外板1和第一内板2,且第一外板1的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包括设置在竖直缓冲支柱(13)底端的轮轴(12),所述轮轴(12)上设置有用于模拟直升机轮胎的机轮假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轮假件包括以所述缓冲支柱(13)的轴心为中心且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轮轴(12)两端的第一机轮假件和第二机轮假件;所述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还包括:第一加载件(9),通过螺栓(5)同时且等距地与所述第一机轮假件和所述第二机轮假件相连,且位于所述缓冲支柱(13)的竖直下方,所述第一加载件(9)的力的加载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二加载件(10),通过螺栓(5)同时且等距地与所述第一机轮假件和所述第二机轮假件相连,且位于所述第一机轮假件与所述第二机轮假件的同一侧,所述第二加载件(10)的力的加载方向与所述直升机轮胎的行驶方向相反;第三加载件(11),沿所述轮轴(12)轴线布置,并同时与所述第一机轮假件和所述第二机轮假件固定,所述第三加载件(11)力的加载方向与所述轮轴(12)的轴线方向重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包括设置在竖直缓冲支柱(13)底端的轮轴(12),所述轮轴(12)上设置有用于模拟直升机轮胎的机轮假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轮假件包括以所述缓冲支柱(13)的轴心为中心且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轮轴(12)两端的第一机轮假件和第二机轮假件;所述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还包括:第一加载件(9),通过第一螺栓同时且等距地与所述第一机轮假件和所述第二机轮假件相连,且位于所述缓冲支柱(13)的竖直下方,所述第一加载件(9)的力的加载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二加载件(10),通过第二螺栓同时且等距地与所述第一机轮假件和所述第二机轮假件相连,且位于所述第一机轮假件与所述第二机轮假件的同一侧,所述第二加载件(10)的力的加载方向与所述直升机轮胎的行驶方向相反;第三加载件(11),沿所述轮轴(12)轴线布置,并同时与所述第一机轮假件和所述第二机轮假件固定,所述第三加载件(11)力的加载方向与所述轮轴(12)的轴线方向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轮假件包括:相互平行且均与水平面垂直的第一外板(1)和第一内板(2),且所述第一外板(1)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内板(2)的面积;所述第二机轮假件包括:相互平行且均与水平面垂直的第二外板(3)和第二内板(4),且所述第二外板(3)与所述第一外板(1)形状相同,所述第二内板(4)与所述第一内板(2)形状相同;所述第二加载件(10)是通过所述第二螺栓同时贯穿所述第一内板(2)和所述第二内板(4),再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外板(1)与所述第二外板(3)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载件(11)是沿所述轮轴(12)轴线方向依次贯穿所述第一外板(1)与所述第二外板(3),并同时与所述第一外板(1)和所述第二外板(3)固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起落架三向加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轮假件还包括:第一中间板(7),与水平面垂直设置在所述轮轴(12)上,位于所述第一外板(1)和第一内板(2)之间;所述第二机轮假件还包括:第二中间板(8),与所述第一中间板(7)形状相同,与水平面垂直设置在所述轮轴(12)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文李清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