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座用乘车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3395 阅读:2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在车座10的车座底板26上配置下部车座缓冲垫30,在其上支承车座开关25,并在车座开关25上设置变薄了与下部车座缓冲垫30的厚度相当量的车座缓冲垫本体27,并由车座表皮28覆盖其上。这样,可获得良好的乘车检测用传感器的灵敏度。(*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两轮车等的车座用乘车检测装置,特别是涉及可获得良好的乘车检测装置灵敏度的有利的配置构造。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公平7-121711号公报所示构造中,机动两轮车等的车座由车座底板、置于其上的车座缓冲垫、及覆盖车座缓冲垫的车座表皮构成,在车座底板的中央部设置压敏式的乘车检测用传感器,当乘坐人员坐到车座上时,由乘车检测用传感器对其进行检测。可是,在上述构造的场合,乘车检测用传感器置于车座底板上,在其上设置有较厚的车座缓冲垫,所以,乘坐人员的入座负荷由车座缓冲垫吸收,从而存在导致乘车检测用传感器的灵敏度下降的危险。此外,由于车座底板要求高的刚性,所以,在树脂制等场合一般设置多个肋,结果难以确保可配置乘车检测用传感器的平面部。然而,当单纯出于提高灵敏度的目的例如配置到车座表皮的正下方时,乘坐人员会有生硬的感觉,损害了对乘车提供舒适感这一车座本来的功能。另外,希望不易对货物等乘坐人员入坐负荷以外的负荷作出反应,即使乘坐人员的体格存在差别,也可确实地对入座负荷产生作出反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实现这样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车座用乘车检测装置具有车座底板、置于其上的车座缓冲垫、及覆盖该车座缓冲垫的车座表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车座缓冲垫的上下方向中间部配置乘车用传感器。此时,也可在车座缓冲垫的支承上述乘车检测用传感器的部分设置传感器凸起,在该传感器支承凸起支承上述乘车检测用传感器。另外,也可在车座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朝前后方向使臀部点前方侧的部分更长地配置乘车检测用传感器。车座缓冲器的上下方向、宽度方向、及前后方向以车座使用时的状态为基准。本专利技术的乘车检测用传感器由于配置在车座缓冲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所以,可提高对乘坐人员入座负荷的灵敏度,并可维持车座给乘坐人员的感觉。另外,与车座底板不同,用于配置乘车检测用传感器的平面部容易确保,乘车检测用传感器的配置自由度增大。另外,如在车座缓冲器的与乘车检测用传感器的接触部设置凸起,则容易调整灵敏度。另外,如在车座的中央部从臀部点朝前方侧较长地配置乘车检测用传感器,则即使乘坐人员的体格存在差别,由于入座部分位于乘车检测用传感器上方,所以,可使乘车检测用传感器的灵敏度对乘坐人员的入座负荷以外的负荷不易反应,从而可提高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适用于本实施例的机动两轮车的全体侧面图。图2为本实施例的车座的平面图。图3为该车座前部的前后方向断面图。图4为该车座前部的透视图。图5为示出该车座前部的内部构造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说明一实施例。图1为利用了本实施例的小型机动两轮车的全体侧面图,图2为其车座的平面图,图3为车座前部的前后方向(与图3的5-5线相当)断面图,图4为车座前部的透视图,图5为示出车座前部的内部构造的图。首先,根据图1大体说明车身全体。在下端支承前轮1的左右一对前叉2可自由回转地支承于前管3,由转向柄4进行转向,并且,从前管3朝车身后方延伸出车架5,在其中间部可自由摆动地支承公知的摆动式动力机组6。在摆动式动力机组6的后端部支承后轮7,而且在摆动式动力机组6与车架5的各后端部间设置悬挂用后缓冲器8。在摆动式动力机组6的上方配置支承于车架5的车座10。车身前部由前罩11覆盖,左右两侧的上侧由侧罩12覆盖,下部由下罩13覆盖,在侧罩12与下罩13的接合部于车座10的前方部分设置脚踏板14。在该机动两轮车设置怠速停止系统,怠速停止系统由设于车座10的车座开关检测乘坐人员,对摆动式动力机组6的发动机进行怠速时的控制。用于控制该怠速停止系统的控制装置15设置在车身侧的适当位置。图中为其一例。下面,根据图2-图5说明车座构造。车座10为沿前后方向伸长的双人座,具有驾驶者用的前座20和搭乘者用的后座21,利用设于车身右侧的前后方向中央下部的铰链22,可朝横向打开地自由开闭。如图2所示,在前座20的车宽度方向中央部靠后的位置,确定以标准体型的乘坐人员为基准的臀部点23,包围该臀部点23的由斜线示出的规定区域为入座区域24,设定在前座20的中央部。通过臀部点23在车身中心C上沿前后方向伸长地配置作为乘车检测用传感器一例的车座开关25。车座开关25收容到入座区域24内地沿通过臀部点23的车身中心C配置,其后端位于臀部点23往后一些的位置,而其前端侧处于从臀部点23显著朝前方错开的位置。如图3所示,前座20包括具有刚性的车座底板26、设置于其上的车座缓冲垫本体27、及覆盖其表面侧的车座表皮28。它们为与后座21相同的构成。在前座20,特别是车座缓冲垫本体27的中央底部成为被大体水平地切掉的挖切部29,在该挖切部29与车座底板26之间配置另成一体的下部车座缓冲垫30,在该下部车座缓冲垫本体27的挖切部29侧,在其下方组装下部车座缓冲垫30。车座底板26由聚丙烯等适当的树脂形成,由多个肋21获得规定的刚性。在其前座20部分,设有朝上的倾斜部32和稍朝后上平缓倾斜的平缓倾斜部33,该倾斜部32支承下部车座缓冲垫30的底部前方侧,该平缓倾斜部33支承下部车座缓冲垫30的底部后方侧。下部车座缓冲垫30在图3中的侧断面大体呈三角形地由聚氨酯泡沫塑料等适当的海绵材料形成,如图5所示那样,上面部形成朝前后方向伸长的平面视图下大体为长方形的平板部35,在该平板部35上朝上方凸出地以适当间隔形成一体形成为凸起状的传感器支承凸起36。平板部35构成沿车身中心C(图2)朝前后方向延伸的朝上的平缓倾斜面。另外,如图5所示,在支承车座开关25的平板部35的后半部侧一体形成朝车身右侧伸出的伸出部37。该伸出部37构成朝车身右侧下降的倾斜面,在其上面右端侧形成凹部38。下部车座缓冲垫30由平板部35和伸出部37在平面视图中大体构成L字形。另外,在车座底板26的车身后侧部分于伸出部37的后方近旁部形成上下方向的贯通孔34。该贯通孔34的位置处于铰链22(图2)的近旁。车座开关25具有多个本体部40、将其连接在一起的配线41、及连接器42。本体部40在规定的入座负荷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使内部的开关切换到“开”(或“关”),并且,将其分别支承到传感器支承凸起36。另外,连接器42收容到伸出部37的凹部38。另外,从开关部42延伸出的软线43延伸到下部车座缓冲垫30的后方,从贯通孔34到车座底板26的背面侧。在这里,通过连接器44(图3)由图中未示出的车身内部的配线到达控制装置19。车座缓冲垫本体27为支承车座10上的乘坐人员的入座负荷的主体部,与下部车座缓冲垫30一起构成车座缓冲垫。分别由聚氨酯泡沫塑料等适当海绵材料构成,可与下部车座缓冲垫30一起实现车座10全体的规定的硬度。另外,车座缓冲垫本体27为适度降低施加于下部车座缓冲垫30和车座开关25的入座负荷并保持车座开关25的构件。如图4所示,车座表皮28具有由氯乙烯皮革等外保护膜45和重合于其内侧的聚乙烯等具有防水性的适当材料构成的防水罩46,防水罩46用于防止雨水侵入到车座缓冲垫(27、30)和车座开关25。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当乘坐人员入座时,其入座负荷从车座缓冲垫本体27传递到车座开关25。此时,车座开关25上的车座缓冲垫本体27的厚度减少了与其下方的下部车座缓冲垫30的厚度相当的量,并且,在入座负荷的作用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座用乘车检测装置,具有车座底板、置于其上的车座缓冲垫、及覆盖该车座缓冲垫的车座表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车座缓冲垫的上下方向中间部配置乘车用传感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矢野谦吾小野塚正小野雄司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