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的前盖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2238 阅读:2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体的前盖结构,在所述车体的前盖上具有头灯单元,所述头灯单元由支撑灯泡的灯壳和覆盖在灯壳上的大致球面状的透镜构成,所述头灯单元在俯视时为大致V字形且在顶点部分具有照射面,其中,上述支撑头灯单元的前盖具有连接头灯单元的端部之间的圆弧状的开口,并且在头灯单元的上表面具有覆盖头灯单元上表面的盖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具体地讲,涉及一种车体的前盖结构
技术介绍
对于现有的车辆,在车辆(例如自动两轮车)的前盖上设置有头灯 开口,在头灯开口中配合地设置有头灯。作为现有技术的一个例子,日本特开2002 — 205594公开了一种现有 的自动两轮车的在头灯部分的前盖结构,如该文献中的图22所示。头灯 L与前盖C之间为紧密连接,在其间没有间隙。头灯L从前盖C上的头 灯开口露出,以将照明光向前方照射,然而头灯的大部分被前盖覆盖着, 头灯由于发光而产生的热量会被积存在前盖的内侧空间中,难于快速散 出,从而使头灯无法得到有效冷却。而且,由于支撑前轮的前叉穿过前盖,在前盖下方具有供前叉穿过 的开口,因此在前盖的内侧空间中,由于在行驶过程中,随着前轮的旋 转,灰尘会被前轮或者前轮带动的气流扬起,积存在前盖的内侧空间中。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体的 前盖结构,其能够使头灯产生的热量快速散出,从而有效地冷却头灯。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从下方扬起的灰尘 难以侵入前盖内的车体的前盖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体的前盖结构,在所述车体的前盖上 具有头灯单元,所述头灯单元由支撑灯泡的灯壳和覆盖在灯壳上的大致 球面状的透镜构成,所述头灯单元在俯视时为大致V字形且在顶点部分 具有照射面,其中,上述支撑头灯单元的前盖具有连接头灯单元的端部之间的圆弧状的开口,并且在头灯单元的上表面具有覆盖头灯单元上表 面的盖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由于前盖具有连接头灯单元的端部之间的 圆弧状的开口,在头灯单元的上表面设有盖部件,所以在行驶时能够率 先将走行风导入开口内,将安装在头灯开口内的头灯单元产生的热量带 走,从而有效防止热量积聚,提高头灯的冷却效果。进而在低速时和停 车时也能够将热气率先从开口排出到外界,因此热量不易积存在前盖内。 另外,由于所述开口是以连接头灯单元的端部之间的方式呈圆弧状进行 设置的,所以使开口与头灯形状形成为一体,强调了头灯单元的印象, 从而提高了视觉辨认性和外观性。另外,由于在前盖上设置用于进风的开口,因此导入前盖内的风从 能够从前盖上的供前叉穿过的开口逸出,从而使从下方扬起的灰尘难以 侵入前盖内。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的车体的前盖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 基础上,所述覆盖该头灯单元上表面的盖部件被平坦地形成,该盖部件 的中心部分形成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突出部,该盖部件在侧视中向前 盖内侧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通过使所述盖部件的中心部分鼓出,能够 确保盖部件的刚性,并且由于该盖部件向前盖内侧延伸,所以能够由前 盖的内表面与覆盖头灯单元上表面的盖部件形成通道,从而能够率先将 空气导入并排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的车体的前盖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 基础上,在所述前盖下方设有开口。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除了将走行风导入头灯上方的开口,通过 在所述前盖下方设置的开口,还能够将走行风导入前盖内,从而能够使 热量不积存在前盖内。附图说明图1为具有本专利技术的前盖结构的车辆的侧视4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前盖结构主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前盖结构局部立体图; 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头灯单元的主视图; 图6为图5的侧视图7为图5的B—B剖视图,表示出头灯单元的剖面结构;图8为图5的俯视图,其中右侧部分以剖视状态表示;图9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自动两轮车的前部壳体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10为图9的侧视图11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自动两轮车的前部壳体结构的作用原理的局 部剖视图12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自动两轮车的车灯结构的侧视立体图,其中 光可透过的树脂盖安装在车灯灯体的一侧上;图13为图12的车灯结构的光可透过的树脂盖从车灯的灯体上拆下 的状态示意图14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自动两轮车的车灯结构的主视立体图,其中 光可透过的树脂盖安装在车灯灯体的两侧上;图15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自动两轮车的车灯结构的侧视立体图,其中 光可透过的树脂盖安装在车灯灯体的两侧上;图16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自动两轮车的车灯结构的一种实施结构的 局部放大立体图,以表示出光可透过的树脂盖的端面部吸收车灯照明器 的照射光的状态;图17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自动两轮车的车灯结构的另一种实施结构 的局部放大立体图,以表示出光可透过的树脂盖的端面部吸收车灯照明 器的照射光的状态;图18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自动两轮车的后部盖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19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自动两轮车的后部盖结构的局部俯视图; 图20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自动两轮车的后部盖结构的立体图;图21为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自动两轮车的后部盖结构的侧视图; 图22为现有的自动两轮车的头灯单元的侧视剖视图。 符号说明10、自动两轮车,11、车架,12、头管,13、前叉,14、转向轴, 16、手柄,17、前轮,18、主车架,21、连杆,22、动力单元, 23、后轮,24、后缓冲单元,26、下车架,31、脚踏板,33、制动 踏板,34、支承轴,25、转向灯,38、发动机,44、气缸盖,46、吸气管,47、节气门主体,48、连接管,51、空气滤清器,57、 二次空气供给装置,27、下支架,28、主支架,54、排气管,55、消声器,56、曲轴,53、从动轴,39、无极变速器,41、开口,71、尾灯单元,42、车身罩,72、后挡泥板,43、驱动带轮,531、从动带轮,221、带,231、车轮转动轴,171、车轮转动轴,60、前盖,601、头灯开口, 7061、引导斜面,61、车把盖,62、仪表遮板,621、缺口部,63、间隙,70、头灯单元,7、头灯,701、灯泡,702、灯壳,703、透镜,704、照射面, 705、端部,706、开口, 707、上表面,708、盖部件,709、突出部, 710、开口, 811、端部,9、光可透过的树脂盖,91、端面部, 92、折边,100、后部盖主体,101、中心盖部,102、外侧盖部, 103、突出部,1031、外侧面部,1032、上侧部,104、隆起部, 1041、安装孔,110、后支架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结合附图,进一步具体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结构,但是这些描述应被理解为说明性质,而不是为了限制本专利技术的特征、结构和相应的保护范围,并且也不应被理解为是对各个特征之间的任意组合形式的限定。除非在特别说明或者存在相矛盾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所描 述的各个具体结构的特征之间应被理解为可以任意地且合理地组合,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方案。 '如图1所示为采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前盖结构的车辆(如自动两轮车)的 侧视图,自动两轮车IO在构成车架11的前端的头管12上操纵自如地安装有前叉13,在设于该前叉13的转向轴14上安装有操作手柄16,在前 叉13的下端安装有前轮17,在构成车架11的主车架18的中间部通过连 杆21以上下摆动自如的方式支承有动力单元22,在动力单元22的后端 安装有后轮23,在动力单元22的后端和主车架18的后部以架设的方式 安装有后缓冲单元24。主车架18的前部通过支承部件(未图示)支承脚踏板31,在主车 架18与脚踏板31之间设有制动踏板33的支承轴34,该制动踏板33使 对后轮23进行制动的后轮用制动装置32动作。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体的前盖结构,在所述车体的前盖上具有头灯单元,所述头灯单元由支撑灯泡的灯壳和覆盖在灯壳上的大致球面状的透镜构成,所述头灯单元在俯视时为大致V字形且在顶点部分具有照射面,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撑头灯单元的前盖具有连接头灯单元的端部之间的圆弧状的开口,并且在头灯单元的上表面具有覆盖头灯单元上表面的盖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玉贤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