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兴发专利>正文

多工位同轴电渣炉短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721936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1 1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多工位同轴电渣炉短网装置,其结构为电流由变压器1的a相、第一导电主铜排2、第一导电分铜排3、第一导电铜管4、第一铜皮软连接5、底水箱7、自耗电极9、辅助电极10、导电料杆11、大电流同轴滑动导电集电装置12、第二铜皮软连接13、炉体导电铜排14、第三铜皮软连接15、上部导电触点16、下部导电触点17、第二导电铜管18、第二导电分铜排20、第二导电主铜排21及变压器1的x相依次连接而成。优点:1)炉体旋转和移动不受水冷电缆的牵制;2)降低了生产成本;3)降低设备的制造成本;4)提高了设备的生产率;5)炉体上不需要悬挂水冷电缆和冷却水管;6)短网整体导电结构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的是多工位同轴电渣炉短网装置,属于特种冶金装备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外材料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于大吨位高端冶炼装备的需求日益强烈。因此,大型的电渣重熔炉应运而生,并且目前国家大力提倡节能绿色环保产业,所以按传统的设计制造技术难度大,成本高。1、国产传统的电渣炉设备为单立柱支臂式、双立柱旋转支臂式双工位电渣炉,支臂夹持器夹紧假电极和金属电极,控制传动装置转动T型丝杆带动滚轮悬臂上下移动完成熔炼。2、现国产电渣炉或国外进口电渣炉的变压器到炉头短网导电连接,都采用水冷电缆结构。并且炉体上很多需要软连接导电位置都采用了水冷电缆结构。如电渣炉工艺设计中需要通过18000A~45000A的大电流,因此水冷电缆需要很大的导电截面,这样制造出来的水冷电缆粗大、僵硬,无法满足电渣炉设备多工位旋转的角度和移动的位移,而且水冷电缆易受到弯折和憋劲,导致里面的水流不畅通或者爆管,从而影响导电性能,甚至会酿成更为严重的后果。而大截面的水冷电缆制作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安装与日常维护都不方便。并且在炉体上多处用到水冷电缆作为软连接导电,这样水冷电缆在安装的时候需要比较大的安装空间,所以短网不能很有效的做到同轴或者平行布线,因此提高了每吨钢的电耗和增加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的是多工位同轴电渣炉短网装置,其目的旨在解决水冷电缆限制炉体旋转角度和移动位移量的问题,降低短网压降和电耗,减少生产成本与设备运行成本。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多工位同轴电渣炉短网装置,其结构是:包括主工位、次工位,其中主工位导电结构由变压器的a相、第一导电主铜排、A第一导电分铜排、A第一导电铜管、A第一铜皮软连接、A底水箱、A自耗电极、A辅助电极、导电料杆、大电流同轴滑动导电集电装置、第二铜皮软连接、炉体导电铜排、第三铜皮软连接、上部导电触点、A下部导电触点、A第二导电铜管、A第二导电分铜排、第二导电主铜排及变压器的X相依次连接而成;次工位导电结构由变压器的a相、第一导电主铜排、第三导电铜排、B第一导电分铜排、B第一导电铜管、B第一铜皮软连接、B底水箱、B自耗电极、B辅助电极、导电料杆、大电流同轴滑动导电集电装置、第二铜皮软连接、炉体导电铜排、第三铜皮软连接、上部导电触点、B下部导电触点、B第二导电铜管、第二 B导电分铜排、第四导电铜排、第二导电主铜排及变压器的X相依次连接而成。本技术的优点:1)炉体旋转和移动不受水冷电缆的牵制,完全可以按设计需要自由移动;2)降低整体短网系统的压降,减少每吨钢的电耗,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3)降低设备的制造成本;4)水冷电缆属于损耗件,1~2年使用期后,都会进行更换,每次停修时间长,费用高。水冷电缆取消后,设备使用单位节省的此项费用,并且提高了设备的生产率;5)炉体上不需要悬挂水冷电缆和冷却水管,因此炉体整体美观,整洁。6)短网整体导电结构安全可靠。【附图说明】附图1-1是多工位同轴电渣炉短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2是附图1-1中A部分示意图。附图1-3是附图1-1中B-B示意图。附图2是多工位同轴电渣炉的俯视示意图。(图示三工位,中间为主工位24,可交替冶炼25吨以上大吨位钢锭;左边为辅助工位26,用于给交替电极头部加热,此工位也可作为次工位进行冶炼;右边为次工位25,可以在主工位冶炼结束模冷4~6h时候,进行单炉头的小吨位冶炼(20吨以下),提高生产率。)图中的I是变压器、2是第一导电主铜排、3是第一导电分铜排、4是第一导电铜管、5是第一铜皮软连接、6是底架、7是底水箱、8是结晶器、9是自耗电极、10是辅助电极、11是导电料杆、12是大电流同轴滑动导电集电装置、13是第二铜皮软连接、14是炉体导电铜排、15是第三铜皮软连接、16是上部导电触点、17是下部导电触点、18是第二导电铜管、19是绝缘块、20是第二导电分铜排、21是第二导电主铜排、22是旋转炉体、23是上部导电触点提升气缸、24是主工位(大工位)、25是次工位(小工位)、26是辅助工位(电极头部加热炉)、27是大工位脱模处、28第三导电铜排、29第四导电铜排。【具体实施方式】对照附图,多工位同轴电渣炉短网装置,其结构是:包括主工位24、次工位25,其中主工位24导电结构由变压器I的a相、第一导电主铜排2、A第一导电分铜排3、A第一导电铜管4、A第一铜皮软连接5、A底水箱7、A自耗电极9、A辅助电极10、导电料杆11、大电流同轴滑动导电集电装置12、第二铜皮软连接13、炉体导电铜排14、第三铜皮软连接15、上部导电触点16、A下部导电触点17、A第二导电铜管18、A第二导电分铜排20、第二导电主铜排21及变压器I的X相依次连接而成。次工位25导电结构由变压器I的a相、第一导电主铜排2、第三导电铜排28、B第一导电分铜排3’、B第一导电铜管4’、B第一铜皮软连接5’、B底水箱7’、B自耗电极9’、B辅助电极10’、导电料杆11、大电流同轴滑动导电集电装置12、第二铜皮软连接13、炉体导电铜排14、第三铜皮软连接15、上部导电触点16、B下部导电触点17’、B第二导电铜管18’、第二 B导电分铜排20’、第四导电铜排29、第二导电主铜排21及变压器I的X相依次连接rfn 。所述a相导电铜排与X相导电铜排平行布线,铜排之间间隙为5~10mm。所述主工位24移动到次工位25的结构是由主工位24、上部导电触点提升气缸23、上部导电触点16、下部导电触点17、旋转炉体22、次工位25、上部导电触点提升气缸23、上部导电触点16、B下部导电触点17’依次相接而成,其操作步骤如下:I)在主工位24熔炼结束后;2)上部导电触点提升气缸23提升;3)上部导电触点16向上运动;4)上部导电触点16与主工位的下部导电触点17脱离;5)旋转炉体22移动;6)次工位 25;7)上部导电触点提升气缸23下降;8)上部导电触点16向下运动;9)上部导电触点16与次工位的B下部导电触点17’闭合;10)构成上述第一条的导电回路。【主权项】1.多工位同轴电渣炉短网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主工位、次工位,其中主工位导电结构由变压器的a相、第一导电主铜排、A第一导电分铜排、A第一导电铜管、A第一铜皮软连接、A底水箱、A自耗电极、A辅助电极、导电料杆、大电流同轴滑动导电集电装置、第二铜皮软连接、炉体导电铜排、第三铜皮软连接、上部导电触点、A下部导电触点、A第二导电铜管、A第二导电分铜排、第二导电主铜排及变压器的X相依次连接而成; 次工位导电结构由变压器的a相、第一导电主铜排、第三导电铜排、B第一导电分铜排、B第一导电铜管、B第一铜皮软连接、B底水箱、B自耗电极、B辅助电极、导电料杆、大电流同轴滑动导电集电装置、第二铜皮软连接、炉体导电铜排、第三铜皮软连接、上部导电触点、B下部导电触点、B第二导电铜管、第二 B导电分铜排、第四导电铜排、第二导电主铜排及变压器的X相依次连接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工位同轴电渣炉短网装置,其特征是所述a相导电铜排与X相导电铜排平行布线,铜排之间间隙为5~10mm。【专利摘要】本技术是多工位同轴电渣炉短网装置,其结构为电流由变压器1的a相、第一导电主铜排2、第一导电分铜排3、第一导电铜管4、第一铜皮软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多工位同轴电渣炉短网装置,其特征是:包括主工位、次工位,其中主工位导电结构由变压器的a相、第一导电主铜排、A第一导电分铜排、A第一导电铜管、A第一铜皮软连接、A底水箱、A自耗电极、A辅助电极、导电料杆、大电流同轴滑动导电集电装置、第二铜皮软连接、炉体导电铜排、第三铜皮软连接、上部导电触点、A下部导电触点、A第二导电铜管、A第二导电分铜排、第二导电主铜排及变压器的x相依次连接而成;次工位导电结构由变压器的a相、第一导电主铜排、第三导电铜排、B第一导电分铜排、B第一导电铜管、B第一铜皮软连接、B底水箱、B自耗电极、B辅助电极、导电料杆、大电流同轴滑动导电集电装置、第二铜皮软连接、炉体导电铜排、第三铜皮软连接、上部导电触点、B下部导电触点、B第二导电铜管、第二B导电分铜排、第四导电铜排、第二导电主铜排及变压器的x相依次连接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兴发李亚逸胡江高玉龙
申请(专利权)人:朱兴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