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十二指肠灌洗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16297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10 09: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十二指肠灌洗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灌洗管包括三通阀门接头、主体管、防护薄膜和防逆流装置,所述主体管的上端与三通阀门接头的其中一个接头相连,主体管的下端部有若干个侧孔,侧孔上部的主体管管壁沿轴向方向向上依次设有防逆流装置、防护薄膜,所述防逆流装置为中间细两头粗结构,所述防护薄膜为韧性薄膜,薄膜下端与防逆流装置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灌洗管结构形成对十二指肠近端置管口的完全封闭,不仅防止了肠内膜外翻暴露对手术范围的污染,还避免了挤压肠管过程中食糜等向上逆流外漏造成的污染,并且方便了实际操作过程中换用不同的灌注液进行充分、有效的肠道灌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十二指肠灌洗管
技术介绍
多器官移植是指腹腔内3个或以上解剖和功能相互关联的器官组成的一组器官群体,如肝脏、胰腺、十二指肠、小肠等的整体移植。上腹部多器官移植(肝胰十二指肠)技术主要用于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糖尿病、肝脏肿瘤合并糖尿病及胰腺癌肝转移的患者。开展上腹部多器官移植的首要步骤为上腹部多器官获取,即将供体肝脏、胰腺、十二指肠一并游离、切取、保存。该操作过程中涉及切取供体十二指肠,而供体在器官捐献前常常未进行肠道准备,即其肠道内尚有食糜等残留。此外,肠道正常菌群移位至腹腔可引起受体腹腔感染。对于多器官移植患者,尤其是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此种感染可能是致命的。因此,我们需要在进行多器官获取的过程中,充分清洁供体十二指肠肠腔,并保证十二指肠的活力,以保证移植术后供体及移植物的存活。目前,尚未有专门的适用于多器官获取的肠道灌洗管。临床上使用的灌肠管主要适用于给意识清晰的患者灌洗结肠,但其难以固定在十二指肠,且难于满足操作过程中复杂流程的需要。临床上使用的十二指肠灌洗管为一条由16Fr胃导管改装的简易装置:将16Fr胃导管的胃端侧孔减去,并与50mL注射器连接;将胃导管头端的盖子减去后,插入剪开的供体十二指肠近端内,并结扎十二指肠近端进行灌注。但该装置存在三大缺点:第一,胃导管头端直径相对于十二指肠内径过小,其管壁又无侧孔,灌洗十二指肠肠腔不充分,且容易被食糜等堵塞;第二,剪开十二指肠近端后,近端肠内膜外翻暴露,容易造成手术范围污染,且灌洗过程中,灌洗管管身在十二指肠近端结扎口反复进出,容易将肠腔内细菌等带至结扎口外,污染手术范围;第三,多器官获取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灌注液灌洗肠腔,而且液体量较多(约500mL),常规装置操作中需要反复夹闭胃导管后,拔出注射器抽吸液体,再连接回胃导管,开放胃导管后再次进行灌洗,如此重复多次,直至冲洗完成。此操作步骤繁琐,耗时较多,影响多器官获取的整体进展。此外,虽然进行了十二指肠近端结扎,但此装置使用过程中仍存在滑脱风险。因此,亟需一种多器官获取用——十二指肠灌洗管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保障多器官获取的顺利开展,降低术后患者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移植患者的围手术期存活率、减轻其经济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十二指肠灌洗管。本技术灌洗管结构形成对十二指肠近端置管口的完全封闭,不仅防止了肠内膜外翻暴露对手术范围的污染,还避免了挤压肠管过程中食糜等向上逆流造成的污染,并且方便了实际操作过程中换用不同的灌注液进行充分、有效的肠道灌洗。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十二指肠灌洗管,包括三通阀门接头、主体管、防护薄膜和防逆流装置,所述主体管的上端与三通阀门接头的其中一个接头相连,主体管的下端部有若干个侧孔,侧孔上部的主体管管壁沿轴向方向向上依次设有防逆流装置、防护薄膜,所述防逆流装置为中间细两头粗的结构,所述防护薄膜为韧性薄膜,薄膜下端与防逆流装置相连接。本技术使用时是将十二指肠灌洗管插入供体十二指肠近端后,通过手指探测到防逆流装置的位置,并将十二指肠外壁用丝线绑在防逆流装置中间位置,固定灌洗管和十二指肠的位置;再将防护薄膜反折向下,包裹住供体十二指肠近端,并用丝线将薄膜绑在防逆流装置的中间位置。这样,形成对十二指肠近端置管口的完全封闭,不仅防止了肠内膜外翻暴露对手术范围的污染,还避免了挤压肠管过程中食糜等向上逆流造成的污染。三通阀门接头上的阀门是用来调节各个接头的开闭,方便实际操作过程中换用不同的灌注液来灌洗肠道。侧孔可有效防止十二指肠肠腔内食糜等堵塞灌洗管,保证肠腔灌洗的顺利进行。优选地,所述防逆流装置呈两个上底面相接的对称圆台形。防逆流装置中间横截面积最小,且此结构有利于用丝线固定十二指肠外壁和防护薄膜,牢固稳定,使它们不容易在防逆流装置上滑动。优选地,所述防逆流装置整体高为2.2~2.5cm,中间横截面直径为8.5~9.5mm,上下两底面直径为15.0~16.0mm。优选地,所述防护薄膜沿轴向向上呈倒置中空圆台,高为10.0~12.0cm,上底面直径为7.5~8.5cm,下底面直径为8.5~9.5mm 。防护薄膜和防逆流装置配合使用,有效防止食糜或灌洗液等从十二指肠置管口漏出污染手术范围的情况。优选地,所述三通阀门接头、主体管内径均为8.0~9.0mm。三通阀门接头及主体管内径均较现有的常规三通接头和灌洗管内径大,可提高灌洗的效率。接头外套高弹性塑胶软管,可以连接不同型号注射器,方便实际使用。优选地,所述侧孔为多排侧孔,均匀分布在主体管的下端部。优选地,所述侧孔为圆形,直径8.0~8.2mm。优选地,所述侧孔每排有3个,将相邻两排侧孔圆心投影至同一垂直于主体管轴向的水平面时,形成六个独立点,距离最近的两点之间相互连线,形成一个正六边形。优选地,所述侧孔分布在主体管下端管头起4.0~4.5cm范围内。侧孔结构有利于更高效、充分地进行十二指肠灌洗,且有效防止肠腔内食糜等的阻塞。优选地,所述主体管全长110.0~130.0cm。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灌洗管结构形成对十二指肠近端置管口的完全封闭,不仅防止了肠内膜外翻暴露对手术范围的污染,还避免了挤压肠管过程中食糜等向上逆流造成的污染,并且方便了实际操作过程中换用不同的灌注液进行充分、有效的肠道灌洗。(2)三通阀门接头方便了实际操作过程中换用不同的灌注液来灌洗肠道,三通阀门接头及主体管内径均较现有的常规三通接头和灌洗管内径大,显著提高了灌洗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十二指肠灌洗管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三通阀门接头示意图。图3为防护薄膜示意图。图4为防逆流装置示意图。图5为侧孔示意图。图注:1-三通阀门接头;2-主体管;3-防护薄膜;4-防逆流装置;5-侧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实施例1如图1至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十二指肠灌洗管,包括三通阀门接头1、主体管2、防护薄膜3和防逆流装置4。所述主体管2的上端与三通阀门接头1的其中一个接头相连,主体管2的下端部形成有若干个侧孔5,侧孔5上部的主体管2管壁沿轴向方向向上依次设有防逆流装置4、防护薄膜3,所述防逆流装置4为中间细两头粗的结构,所述防护薄膜为韧性薄膜,薄膜下端与防逆流装置4相连接。具体地,三通阀门接头1为“T”字形硬质阀门接头,三个接头内径均为8.0~9.0mm,每个接头长度3.5~4.0cm,其中一个接头连接主体管2上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十二指肠灌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三通阀门接头(1)、主体管(2)、防护薄膜(3)和防逆流装置(4),所述主体管(2)的上端与三通阀门接头(1)的其中一个接头相连,主体管(2)的下端部有若干个侧孔(5),侧孔(5)上部的主体管(2)管壁沿轴向方向向上依次设有防逆流装置(4)、防护薄膜(3),所述防逆流装置(4)为中间细两头粗的结构,所述防护薄膜(3)为韧性薄膜,薄膜下端与防逆流装置(4)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十二指肠灌洗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三通阀门接头(1)、主体管(2)、防护薄膜(3)和防逆流装置(4),所述主体管(2)的上端与三通阀门接头(1)的其中一个接头相连,主体管(2)的下端部有若干个侧孔(5),侧孔(5)上部的主体管(2)管壁沿轴向方向向上依次设有防逆流装置(4)、防护薄膜(3),所述防逆流装置(4)为中间细两头粗的结构,所述防护薄膜(3)为韧性薄膜,薄膜下端与防逆流装置(4)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灌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逆流装置(4)呈两个上底面相接的对称圆台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灌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逆流装置(4)整体高为2.2~2.5cm,中间横截面直径为8.5~9.5mm,上下两底面直径为15.0~16.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灌洗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薄膜(3)沿轴向向上呈倒置中空圆台,高为10.0~12.0cm,上底面直径为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晓顺王东平韩明王小平杨安力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