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拔地区110kV双回路新型蝶形钻越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705931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9 1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海拔地区110kV双回路新型蝶形钻越塔,包括塔身,以及自上而下与塔身连接的地线横担、上导线横担和中下导线横担,地线横担、上导线横担和中下导线横担沿塔身竖向中轴线对称分布,地线横担的两端设置地线挂点,且地线横担上地线挂点处设置上导线跳线用双角钢,上导线横担的两端设置上导线挂点,中下导线横担的两端设置中相导线挂点,在下导线横担上端点和塔身之间设置下相导线挂点,且在中相导线挂点处设置中导线跳线用双角钢,在下相导线挂点处设置下导线跳线用双角钢,所述上导线挂点、中相导线挂点和下相导线挂点成三角形分布。具有场地适用广泛,杆塔结构高度低、安装施工简单,检修维护方便,结构安全性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高海拔地区11 OkV双回路新型蝶形钻越塔
本专利技术涉及输电线路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高海拔地区IlOkV双回路新型蝶形钻越塔。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进展,我国西部高海拔地区的输送电电网建设取得很大的发展,不同电压等级之间或同电压等级之间必然会有很多地方交叉,尤其是IlOkV输电线路应用的普遍性,将会出现IlOkV输电线路钻越110kV、220kV和500kV等输电线路。目前,新建IlOkV输电线路大都以同塔双回路为主,其杆塔结构主要采用伞型或鼓型结构形式。伞型或鼓型杆塔结构设置有四层横担,包括由上而下的地线横担、上导线横担、中导线横担、下导线横担。由于这种垂直排列导地线布置形式,其杆塔结构塔头较高,钻越输电线路时往往非常困难。因此、通常采用I1kV输电线路绕行、双回局部变单回或原线路升塔改造等措施,造成线路技术方案复杂,施工难度大,投资成本高、运行维修部方便,甚至需要停电施工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高海拔地区IlOkV双回路新型蝶形钻越塔,以实现场地适用广泛,杆塔结构高度低、安装施工简单,检修维护方便,结构安全性好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海拔地区I1kV双回路新型蝶形钻越塔,包括塔身,以及自上而下与塔身连接的地线横担、上导线横担和中下导线横担,所述地线横担、上导线横担和中下导线横担沿塔身竖向中轴线对称分布,所述地线横担的两端设置地线挂点,且所述地线横担上地线挂点处设置上导线跳线用双角钢,所述上导线横担的两端设置上导线挂点,所述中下导线横担的两端设置中相导线挂点,在下导线横担上端点和塔身之间设置下相导线挂点,且在中相导线挂点处设置中导线跳线用双角钢,在下相导线挂点处设置下导线跳线用双角钢,所述上导线挂点、中相导线挂点和下相导线挂点成三角形分布。优选的,所述地线横担和上导线横担采用共面叠合结构,且地线横担和上导线横担为一体结构。优选的,所述中相导线挂点与塔身竖向中轴线的间距为3500mm,所述下相导线挂点与中相导线挂点的间距为4300mm,所述上导线挂点与塔身竖向中轴线的间距为4300mm,所述地线挂点与塔身竖向中轴线的间距为6800 mm。优选的,所述下相导线挂点与塔身底部的垂直间距为12m,所述下相导线挂点与上导线挂点的垂直间距为3.Sm,所述上导线挂点与地线挂点的垂直间距为2.3m。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采用三相导线三角形排列新型蝶形的塔式结构,通过有效降低杆塔挂点结构高度,从而减低的地线、导线高度,实现输电线路在满足高压线路电气安全间隙要求下具有良好的钻越性能。具有场地适用广泛,杆塔结构高度低、安装施工简单,检修维护方便,结构安全性好的优点。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高海拔地区IlOkV双回路新型蝶形钻越塔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高海拔地区IlOkV双回路新型蝶形钻越塔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高海拔地区IlOkV双回路新型蝶形钻越塔的俯视结构示意图。结合附图,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附图标记如下: 1:地线挂点;2:上导线挂点;3中相导线挂点;4:下相导线挂点;6:塔身;7:地线横担;8:上导线横担;9:中下导线横担;10:地线;11:上导线;12:中下导线;13:跳线绝缘子串;14:导线绝缘子串;15:跳线;16:下导线;17:中导线;18:上导线跳线用双角钢;19:下导线跳线用双角钢;20:中导线跳线用双角钢。【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高海拔地区IlOkV双回路新型蝶形钻越塔,包括塔身6,以及自上而下与塔身6连接的地线横担7、上导线横担8和中下导线横担9,地线横担6、上导线横担7和中下导线横担9沿塔身竖向中轴线对称分布,地线横担7的两端设置地线挂点1,且地线横担上地线挂点处设置上导线跳线用双角钢18,上导线横担8的两端设置上导线挂点2,中下导线横担9的两端设置中相导线挂点3,在下导线横担上端点和塔身之间设置下相导线挂点4,且在中相导线挂点3处设置中导线跳线用双角钢20,在下相导线挂点4处设置下导线跳线用双角钢19,上导线挂点2、中相导线挂点3和下相导线挂点4成三角形分布。图1中的虚线即为竖向中轴线。地线横担7、上导线横担8和中下导线横担9为由角钢组成的塔身桁架结构。塔身隔面采用矩形或正方形形式,塔身自上而下布置地线横担7、上导线横担8和中下导线横担9。本技术方案的钻越塔根据高海拔地区导线对地距离要求规划最小呼高12m,输电线路三相导线采用三角形排列,有效降低杆塔结构高度。地线横担与上导线横担采用叠合布置,共同连接塔身结构,有效降低地线架高度。本技术方案的钻越塔跳线采用悬垂跳线串形式,其上导线跳线串挂点位于地线横担上设置的上导线跳线用双角钢上,有效保证跳线间隙对杆塔结构的电气间距。中相导线挂点位置及下相导线挂点位置直接设置跳线挂点用双角钢。其中,地线横担7和上导线横担8采用共面叠合结构,且地线横担7和上导线横担8为一体结构。中相导线挂点3与塔身竖向中轴线的间距为3500mm,下相导线挂点4与中相导线挂点的间距为4300mm,上导线挂点2与塔身竖向中轴线的间距为4300mm,地线挂点I与塔身竖向中轴线的间距为6800 mm。下相导线挂点4与塔身底部的垂直间距为12m,下相导线挂点4与上导线挂点2的垂直间距为3.Sm,上导线挂点2与地线挂点I的垂直间距为2.3m。钻越塔地线横担7与上导线横担8采用叠合布置,共同连接塔身6结构,有效降低地线架高度,横担地线横担7与上导线横担8共面设计,减少结构剖口焊后火曲,使结构受力更简洁合理。中相导线挂点4位置S4根据跳线间隙圆确定为3500mm ;下相导线挂点3位置S3根据导线相间距离确定为4300mm ;上导线挂点2的位置S3根据跳线间隙圆和地线对上导线有效的保护范围确定为4300mm ;地线挂点I位置SI根据地线10对下导线16的-10°保护角确定为6800 mm。钻越塔根据高海拔地区输电线路导线的最小对地距离设计最小呼高Hl为12m ;导线垂直相间距离H2为3.Sm,地线对上导线的有效保护距离设计地线架高度H3为2.3m。本技术方案根据高海拔地区规划设计,适用于1500m~2500m海拔地区,可根据塔位的现场条件设计全方位塔腿,具有场地适用广泛,杆塔结构高度低、安装施工简单,检修维护方便,结构安全性好等优点。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高海拔地区IlOkV双回路新型蝶形钻越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身,以及自上而下与塔身连接的地线横担、上导线横担和中下导线横担,所述地线横担、上导线横担和中下导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海拔地区110kV双回路新型蝶形钻越塔,其特征在于,包括塔身,以及自上而下与塔身连接的地线横担、上导线横担和中下导线横担,所述地线横担、上导线横担和中下导线横担沿塔身竖向中轴线对称分布,所述地线横担的两端设置地线挂点,且所述地线横担上地线挂点处设置上导线跳线用双角钢,所述上导线横担的两端设置上导线挂点,所述中下导线横担的两端设置中相导线挂点,在下导线横担上端点和塔身之间设置下相导线挂点,且在中相导线挂点处设置中导线跳线用双角钢,在下相导线挂点处设置下导线跳线用双角钢,所述上导线挂点、中相导线挂点和下相导线挂点成三角形分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文江金世王李晓勇陈庆胜詹伟吴桂峰张中张岳刘学东林永丁国鹏马亮徐欣曹杉郭芳李钢梁林银河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福建永福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