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摩托车用撑脚锁紧机构,它能在即便沾上泥土的条件下将撑脚锁紧在起立位置。撑脚36可转动支承在一个焊在车架5上的撑脚支座37的一根横向轴38上。有一用螺栓49可转动地支承在撑脚支座37上的凸轮板48被弹簧50的弹力转向不锁紧状态。操动一根撑脚锁紧杆可使凸轮板强制转动到锁紧状态,其时通过一根钢丝套筒拉索52使凸轮板48嵌入撑脚36上形成的一条槽45内把撑脚36锁紧。(*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二、三轮摩托车用的撑脚锁紧机构,该摩托车设有一个可转动地支承在其车体下部的撑脚,该撑脚能在起立位置和收拢位置之间转动。摩托车的一种撑脚锁紧机构已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4-71971号中予以公开。该项已公开的摩托车撑脚锁紧机构有一锁紧销接合在撑脚上,使该撑脚锁紧在起立位置,并且该锁紧销用弹簧的弹力使它偏转到锁紧方向。还可操作一根手柄使锁紧销克服弹簧的弹力向不锁紧的方向移动,从而解除撑脚的锁紧。但是如果只是依靠弹簧的弹力使锁紧销偏转到锁紧方向,那么有时便会发生困难,如当锁紧销的接合部被泥土堵塞时,锁紧销便不能锁紧撑脚。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上述先有技术所存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撑脚锁紧机构,该机构即使被泥土堵塞,也能确实地将摩托车的撑脚锁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对设有可以转动地支承在车体下部的并可在起立位置与收拢位置之间摆动的撑脚的二、三轮摩托车提供一种撑脚锁紧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机构设有能在将撑脚锁紧在起立位置的锁紧状态与将撑脚松开使它处于收拢位置的不锁紧状态两个状态之间移动的锁紧件,施加作用使该锁紧件朝不锁紧状态赋势的弹性赋势手段,以及使上述锁紧件克服上述弹性赋势手段的弹力而移向锁紧状态的操作手段。附图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下面对本文的附图作一简单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小型摩托车型车辆整体的侧面图;图2为上述装置整体的平面图;图3为车体架分解后的斜视图;图4为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后部的侧面图;图5为图4中沿5-5线的断面图;图6为图5中沿6-6线的断面图;图7为车体盖拿掉后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后部的侧面图;图8为图7中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9为图8中沿9-9线的断面图;图10为图7中沿10-10线的断面图;图11为图7中11部的放大图(图12中沿11-11线的断面图);图12为图11中沿12-12线的断面图;图13为图4中主要部分的放大图;图14为图13中沿14-14线的断面图;图15为图14中沿15-15线的断面图;图16示出固定蓄电池的结构的变型,为上述图6的对应图;图17示出撑脚挡止块的变型,为上述图13的对应图;图18为图17中从箭头18方向看的视图;图19为图17中沿19-19线的放大断面图;图20为图17中沿20-20线的放大断面图;图21示出撑脚的支承结构的变型,为图8的对应图;图22为图21中沿22-22线的断面图。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参阅图1至图3,构成小型摩托车型车辆V骨架的车体架F由多根钢管构成的框架结构。它包括一根设在前端的车头管1,一根从车头管1的下端附近出来向车体后上方延伸而从上面看去大致成为椭圆状的后车架3,以及分别将后车架的前部、中部和后部在左右方向上连接起来的前横管4、中横管5和后横管6。有一前叉7支承在车头管1内可环绕其轴线转动。有一操纵柄连接在前叉7的上端,还有一个前轮Wf以其轴支承在前叉7的下端。有一发动机单元P在其后端上支承着后轮Wr的轴,而其前端则通过连杆8与中横管连接,因此发动机单元P能够上下摆动。发动机单元P的后端通过后振动吸收器10与后横管连接。车体架F的外周被一用硬质合成树脂制成的车体盖C覆盖。车体盖C具有一个覆盖车头管1的前边和前轮Wf的上边的前车体盖11,一个连接在前车体盖的背面以便覆盖骑手两腿前边的护腿罩12,还有覆盖在车体架F前部左右两边的前侧盖,该前侧盖又分为左前侧盖件13L和右前侧盖件13R,分别与前车体盖11和护腿罩12的两个相对的侧边连接,一个与护腿罩12的后边连接的踏板14能使骑手的两脚休止其上,一个覆盖踏板14下表面的底盖15,一对分别与踏板14的两个相对侧边和两个前侧盖件13L和13R的上边后部连接以便覆盖车体架后部左右两侧面的后下盖件16L和16R,以及一个与这对后下盖件16L和16R的上边连接的后上盖件17。还有一个后挡板18与后上盖件17的后部连接以便覆盖后轮Wr的上面。后上盖件17为上下两面开放的基本上为长圆环状的整体模压而成的单一部件,它具有一个前壁、一个后壁、一个左侧壁和一个右侧壁。后上盖件17的后壁上设有一个凹膛171,尾灯就装在该凹膛171内。由于后上盖件17是整体构成的并未分割成左右两个侧盖件,同时尾灯装在凹膛171内,尾灯罩19对车体盖C的位置调整很容易进行,不会在车体盖C和尾灯罩19之间形成高低不平和间隙,这样车体盖C的外观就可得到改善。后上盖件17的上面开口部在其前端铰接着一个可自由开闭而覆盖的座位20。在后上盖件17内设有一个可安放头盔的行李箱21。上述座位20兼作覆盖行李箱21的开口部的盖。接下来结合图4至6说明蓄电池收纳部的构造。被后上盖件17覆盖着的后挡板18的前端对接在行李箱21的后壁上形成一个存放蓄电池的壳体26。在作为蓄电池壳体26前壁的行李箱21的后壁上开有一孔211。当将座位20向前转起时,蓄电池27便可通过该孔211放入蓄电池壳体26内并从其中取出。具有长立方体形状的密封式无渗漏的蓄电池27便可安放在蓄电池27内以其最短边沿上下方向而以其最长边沿横向横置。覆盖行李箱21孔211的小盖28可以拆开地装在行李箱21的后壁上,小盖28的下边有两凸块281、281可与后挡板18的前端接合,而其上端则用一紧固机构29例如插销接合机构紧固在行李箱21的后壁上。小盖28在其内面上设有一个凸起部282以便抵压在蓄电池27的前壁上防止蓄电池27在蓄电池壳体26内前后晃动。油箱30装在蓄电池壳体26上。油箱30的底壁上有一向内凹入而向上隆起的部分301。隆起部301骑跨在蓄电池壳体26的顶壁上使它不能相对蓄电池壳体26而移动。灌油管302从油箱30顶壁的中心部向上延伸。通过设在行李箱21的后端与行李箱21构成一体的油盘212,有一帽盖31拧紧在灌油管302的上端。当座位20锁住在图6所示的位置时,帽盖31被座位20的后部覆盖,因此帽盖31就不能从灌油管302上取下。油位计的接头32设在油箱30顶面的左部。如上所述,蓄电池27被放在一个越过后挡板18而在油箱30下伸展的空间内以其最短边沿上下方向而以其最长边沿横向横置。这样,车体V后部的有限空间就能有效地适用于蓄电池27和油箱30。由于蓄电池27能够通过行李箱21放入蓄电池壳体26内并从其中取出,因此在更换蓄电池时车体盖C和油箱30不必搬走,这就大大方便蓄电池27的维护并可使蓄电池27不易被偷走。下面结合图7至10说明撑脚锁紧机构。支撑小型摩托车车体V的撑脚36以其横向轴38作为枢轴支承在一个焊接在车体架F中横管5上的片状撑脚支座37的后端上而可向前和向后转动。撑脚36有一支承在轴38上的撑脚套39和一个焊接在撑脚套39的后表面的撑脚本体40。有一肘节弹簧41张紧在撑脚支座37和撑脚套39之间使撑脚36不论在收拢位置(图1)还是立起位置(图7)都能保持稳定。当撑脚36设定在立起位置时,撑脚套39的前表面支承在撑脚支座37的后壁上。加强件42和43分别焊接到撑脚支座37内面的后部和撑脚套39的背面。当撑脚36设定在立起位置时,加强件42、撑脚支座37的后壁、撑脚套39和加强件43恰巧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这时通过加强件42和撑脚支座37后壁的沟槽44及通过撑脚套39和加强件43的沟槽45相互相对。一个从一基板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二、三轮摩托车的撑脚锁紧机构,该摩托车设有一个可转动地支承在其车体下部的撑脚(36),该撑脚能在起立位置和收拢位置之间摆动;其特征在于,所说撑脚锁紧机构设有:一个能在将撑脚(36)锁紧在起立位置的锁紧状态与将撑脚(36)松开使它处于收拢位置的不锁紧状态两个状态之间移动的锁紧件(48),一个施加作用使锁紧件(48)朝不锁紧状态赋势的弹性赋势手段(50),以及一个使锁紧件(48)克服弹性赋势手段(50)的弹力而移向锁紧状态的操作手段(51)。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和本秀一,林祐治,后藤忠男,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