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司建专利>正文

一种具有简便编排逻辑能力的传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94895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8 16: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简便编排逻辑能力的传动机构,整体属于纯机械结构,能在处理动力分配、转速改变、离合输出、机械控制等场合得到广泛应用,并用七个应用实例做了说明,面对新方法不断涌现并演变成现有技术,同时纯机械传动机构使用范围不断退缩的局面,需要不断构创出新的机械传动机构,产生新的技术效果,扩展新的应用领域,毕竟机械传动机构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推陈出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传动领域,尤其涉及至少一个以上动力源和至少一个以上输出端的传动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至少一个以上动力源和至少一个以上输出端的传动机构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动力传递路线的技术设计环节,例如单一动力源驱动多个输出端的动力切换、多个动力源共同驱动几个输出端的动力组合,不过由于现阶段机械和电气融合程度较高,对存在的编排转矩传递逻辑问题往往采用电气技术手段实现,不太注重在机械传动机构中实施、总结、提高、乃至解决。另外,一个机械传动机构在实际逻辑编排合理性的评判上,如果不把它放到一个具体的技术方案里,也很难有个正确的结论,为此,下面将采用叙述实例方案的方式,对现有技术做一展开说明。有一台动力源通过动力分配传递成为三路动力输出,并且有单路、双路和同步输出的逻辑特点,很明显是个涉及编排逻辑设计的方案,这个方案若在一个设备或一个生产线上使用,采用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去掉单一动力源,分别在需要动力之处设置三台电动机,使用普通电动机或步进电动机配合PLC来完成有编排逻辑的设计,同理亦可使用伺服电动机配合伺服控制器完成有编排逻辑的设计。但上述技术方案若再做进一步条件限制,动力源是燃油发动机,野外作业环境且驱动中有多种变化的运行方式,即发电机、气泵和液压站,有着不同的传动组合方式,前假设的三电机加PLC的方案就不可能去实施,我们仍需要传统的动力分配箱来分配动力,动力分配箱一般采用轮系传动机构完成一分为二的转矩分解,如果再增加输出端的数量,就需要采用复合轮系,考虑存在输出端编排逻辑设计,再加上应满足各输出端的转速比要求,这样的动力分配箱结构太复杂,很难规划出易于实施的方案,如果再有增加输入动力源数量的需求,可以断言动力分配箱已经没有采纳的实用价值,但也可用相对简便的方式,让燃油发动机输出端连接一个长传动轴,在长传动轴的三个不同位置并列布置转动部件、经另外三个轴上被动传动部件和长传动轴上转动部件对应传动连接,进行动力传递,考虑动力组合编排逻辑设计问题,可在被动传动部件同心布置的轴上加装离合器和操作杆,按如此配套设置三处,用人工顺序操作完成不同逻辑关联的动力输出。离合器主要用于同心轴与轴之间的连接,工作时通过操作杆控制离合器轴上构件轴向滑动,完成兩轴间动力的分离或结合,当然也可采用把手动离合器改为电磁式离合器,用电路设计和开关操作解决编排逻辑问题,总之上述方式不管如何改进,均存在传动轴多、离合器多、结构复杂、控制手段和操作方式繁琐的技术现状。以我们所能见到的叉车为例,说明一下在现有技术中惯用的技术手段,叉车的动力源为燃油发动机,有叉车移动、叉车铲升降和叉车铲纵向角度摆动三处输出端动力驱动,并且三处输出端有任意逻辑组合形式。叉车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发动机有选择的驱动叉车后轮和液压泵,液压泵通过操作控制的两个手动双向控制阀,再驱动升降油缸和摆动油缸,这是个很实用的方案,但可以看出设计人员有意回避了全机械式的传动方案,用油泵巧妙地做了减法设计,把存在的三输出端化解为实质性的并列二输出端,因此也化解了任意组合输出的编排逻辑技术难关,在此例中若全部采用机械结构,一个动力源驱动三个输出端用机械传动机构尚能做到,三输出端有任意组合的编排逻辑,机械传动方式很难做到,当然,此处所讲难做除了结构上,也包含成本和实用性难以兼顾等因素。有一个动力源为电动机,在使用中需要切换几种转速的技术方案,按常规思维很容易想到把变频技术作为首选手段,其实,机械变速方式里包含着控制转矩大小变化的实用价值,也是俗称的“四两拨千斤”特征,由此可知变频技术不可能全面取代机械变速机构,当一个需要通过变速来增加转矩的场合,我们还离不开变速箱,变速箱是一系列轴和齿轮组成的全封闭传动机构,变速时靠一个齿轮或一组齿轮做轴向滑动,增减齿轮副啮合次数和不同大小齿轮啮合的替换形式,用以改变动力传动路线、在规划设计中要根据传动比、轴间距、齿轮强度、计算模数再进行整体传递设计,有时甚至不得已选用变位齿轮,齿轮轴是齿轮的径向承载体也是轴向滑动齿轮的导向体,同时还作为固定齿轮的轴向定位体,当前可以买到批量生产的变速箱成品,但变速箱技术方案本身就存在传动副数量多、传动链长和传动效率低的缺陷,从机械传动形式上讲是成熟的产品,但不是上佳的传动机构变速产品O有一个收放线机的技术方案,分别有几个绕线轮收放不同线径和用途的绝缘导线,动力源为一个电动机或者人工,使用中有分别单独转动某绕线轮或一起转动收放线轮的编排逻辑设计环节,由于这个收放线机整体配合精度不高,制作工艺简单,有使用价值但附加值低,显然不易设置多个离合器或采用复杂的动力分配机构,现有的收放线机是用插销方式或紧定螺钉方式连接绕线轮和轮轴,以替代离合器,手动操作程序复杂且极为不方便,有必要寻求一个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能方便实现编排逻辑的离合方式。在机械传动中,经常可以见到凸轮间歇运动机构、棘轮机构、槽轮机构和不完全齿轮机构等组成的控制机构,它能控制部件的直线、定向、间歇、轨迹等运动形式,此类机构亦有在控制应用中编排逻辑的实际需求,创新机械控制运动形式,我们也有必要在不断探索中,构创出新方式的机械控制机构。从以上的各技术方案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现有技术只有运用得当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面对新方法不断涌现并演变成现有技术,同时纯机械传动机构使用范围不断退缩的局面,需要不断构创出新的机械传动机构,产生新的技术效果,扩展新的应用领域,毕竟机械传动机构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推陈出新。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方案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简便编排逻辑能力的传动机构,整体属于纯机械结构,能在处理动力分配、转速改变、离合输出、机械控制等场合得到广泛应用。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具有至少两个以上相互平行轴的主体架构,一个冠名为移动轴,其它皆称辅轴,移动轴与导向部件、轴支撑部件共同协助轴向运动、并载有传递动力的转动部件、与移动轴联接的操作部件、移动轴上的滑动键和定位部件共同组成,其特征在于:移动轴是一根既有转动还有轴向移动,且径向开有沿轴向至少一个以上键槽的光杆长轴,移动轴上以连续、间隔或径向均布结构布局加工键槽,导向部件的主形体连接固定后与移动轴保持平行结构布局,导向部件通过机械配合方式为移动轴提供轴向导向,与移动轴有配合关系的所有键均为间隙配合,移动轴上转动部件以与滑动键配合存在的形式,选择转动部件能否与移动轴同步转动的离合,移动轴的移动改变了输入转矩传递的分配路线,移动轴对其所载的转动部件只做径向固定不做轴向限制,径向固定方式为间隙配合,移动轴上所载转动部件只靠定位部件提供轴间和轴向位置固定,操作部件换档操作的主运动形式,仅有轴向的往复移动。所述的滑动键其特征在于:只有参与配合存在变化选择的滑动键,具有随移动轴同步移动的间隙配合,即为在轴键槽是过盈配合的固定连接,并以至少一个以上转动部件与滑动键的配合存在形式,决定动力传递中所要实现的整体编排逻辑。在逻辑电路中,常用“非”、“与”、“当前第1页1 2 3 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简便编排逻辑能力的传动机构,具有至少两个以上相互平行轴的主体架构,一个冠名为移动轴,其它皆称辅轴,移动轴与导向部件、轴支撑部件共同协助轴向运动、并载有传递动力的转动部件、与移动轴联接的操作部件、移动轴上的滑动键和定位部件共同组成,其特征在于:移动轴是一根既有转动还有轴向移动,且径向开有沿轴向至少一个以上键槽的光杆长轴,移动轴上以连续、间隔或径向均布结构布局加工键槽,导向部件的主形体连接固定后与移动轴保持平行结构布局,导向部件通过机械配合方式为移动轴提供轴向导向,与移动轴有配合关系的所有键均为间隙配合,移动轴上转动部件以与滑动键配合存在的形式,选择转动部件能否与移动轴同步转动的离合,移动轴的移动改变了输入转矩传递的分配路线,移动轴对其所载的转动部件只做径向固定不做轴向限制,径向固定方式为间隙配合,移动轴上所载转动部件只靠定位部件提供轴间和轴向位置固定,操作部件换档操作的主运动形式,仅有轴向的往复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司建
申请(专利权)人:司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