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超大断截面斜坡垫层施工结构的应用,在施工坡体上利用水平方向划隔结构和竖直方向划隔结构将整个施工坡面划分为若干个浇筑单元,在沿着坡顶方向上均匀设置有竖直方向划隔结构,利用竖向定位筋、竖向限位筋、竖向模板、水平支撑筋和水平模板将斜坡划分为若干加工区域,然后进行垫层浇筑。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突破了斜坡垫层浇筑受斜坡坡度、斜坡高度和浇筑面积的限制,控制了垫层的施工质量,增加了施工效率,提高了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说明】本专利技术申请是母案申请“一种用于超大断截面斜坡垫层的施工方法和结构”的分案申请,母案申请的申请日为2013年7月8日,申请号为2013102845864。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更加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在超大断截面斜坡上进行水泥砂浆垫层浇筑的施工方法和结构,属于针对大坡度大面积的挡土墙垫层的浇筑技术。
技术介绍
目前,在一般建筑的地下室施工中,特别在深基坑的施工中,为了保证深基坑设计深度满足要求,常常将边坡采用多级放坡,但当场地红线和现场实际的限制不允许多级放坡时,会将边坡支护做的很陡很高,最高会达到10米以上。由于水泥砂浆是一种塑性材料,流动性较大,在进行大斜坡垫层浇筑的时候,水泥砂浆容易下滑,特别是在较陡较高的斜坡施工中,垫层的厚度极易产生上薄下厚的现象,不满足防水工程的施工质量要求。因此,基于跳仓法的浇筑原理,通过技术创新,提出了一种简便且极易操作的施工工艺,解决了受水泥等凝胶材料早期流动性大,难在大斜坡上均匀浇筑的问题,其施工质量易控制,经济效益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超大断截面斜坡垫层的施工方法和结构,在高而陡的大断面斜坡防水垫层的施工中,很好控制了水泥等胶凝材料的早期流动性带来的不利,保证了水泥砂浆垫层的施工质量。本专利技术的技术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用于超大断截面斜坡垫层的施工方法,首先在施工坡体I上利用水平方向划隔结构5和竖直方向划隔结构6,将整个施工坡面划分为若干个饶筑单元4,其中在沿着坡顶(或者坡底)方向上均匀设置有竖直方向划隔结构6,包括竖向定位筋6-1,竖向限位筋6-2,竖向模板6-3 ;在沿着施工坡体斜面方向上设置有水平方向划隔结构5,包括水平模板5-1,水平支撑筋5-2。按照下述步骤进行步骤(I)根据工程实际的边坡情况,布置竖向定位筋,根据从坡顶到坡底的斜面长度均匀分布第一列竖向定位筋,然后根据坡底(或者坡顶)的长度采用相同间隔和第一列竖向定位筋中各个竖向定位筋的间隔,在坡体斜面上设置其他诸列竖向定位筋。在具体施工时,用皮尺从边坡顶部沿斜坡竖向垂直方向往边坡底部引,在间隔每2000mm插入一根定位筋,用小锤将其敲入坡体的土中,布置出一列竖向定位筋;然后用皮尺在斜坡底部水平拉直,在间隔每2200_的位置插入一根定位筋,标志出其他列的定位筋的水平位置,采用与第一列竖向定位筋同样的方法,布置出其他列竖向定位筋。所述竖向定位筋选用直径为6mm,长为200mm,置于土中100mm,材质为HPB235。步骤(2),在竖向定位筋全部布置完成后,进行布置竖向限位筋,在每列的竖向定位筋的左右两侧100—150_处分别布置一组竖向限位筋,所述竖向限位筋在坡顶到坡底的斜面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这样一来,在一列竖向定位筋的两侧形成两列竖向限位筋,每一列竖向限位筋由若干组竖向限位筋在坡顶到坡底的斜面长度方向上组成。在具体施工中,竖向限位筋在坡顶到坡底的斜面长度方向上间距1000mm,以保证竖向模板饶筑的抗侧刚度。所述竖向限位筋选用直径为6mm,长为400mm,置于土中200mm,,材质为HPB235。步骤(3),在每列竖向限位筋布置完成后,进行竖向模板6-3的放置,即利用竖向限位筋之间的间隙,将竖向模板卡插入竖向限位筋内,固定并限制竖向模板的左右平动,即竖向模板之间的距离为竖向定位筋左右两组竖向限位筋之间的距离。在具体施工中,每组竖向限位筋之间的间距稍大于模板厚度,定为15mm,所述竖向模板采用普通红模板,厚为10mm,竖向模板安放于竖向限位筋之间,以使每间隔200—300mm的两块竖向模板构成了一组竖向楞条。步骤(4),布置水平支撑筋5-2,在竖向模板安装完成后,在竖向模板形成的竖向楞条之间均匀设置水平支撑筋5-2,在坡顶到坡底的斜面长度方向上均匀设置若干行水平支撑筋。在具体施工中,所述水平支撑筋选用直径为12mm,长为400mm,置于土中200mm,,材质为HPB235。沿高度方向(在坡顶到坡底的斜面长度方向),布置六行水平支撑筋,间距为1200mm ;在每行的水平方向上,每隔500mm布置一根水平支撑筋,以保证能承受浇筑过程中的施工荷载。步骤(5),将水平模板5-1平铺在水平支撑筋5-2上,并采用扎丝进行绑扎固定,保证木板的稳定性,并将水平模板作为临时的操作平面。在具体施工中,所述水平模板采用普通红模板,厚为10mm,水平模板平铺在水平支撑筋上,并采用扎丝进行绑扎固定。步骤(6),当按照步骤(I) 一(5)的坡体斜面浇筑结构的支架全部完成后,进行垫层浇筑,首先对竖向楞条从右到左进行缓慢浇筑,保证侧模压力小于竖向模板的水平承压力,待浇筑材料终凝之后将竖向模板拆除。步骤(7),待竖向模板拆除后,将进行垫层其他部位的分块浇筑,从第一排垫层的最右上方的块体向左推进逐个浇筑,选水平方向(坡顶或者坡底方向)上的六个块体为一个浇筑段,当每排浇筑完到第六个块体抹面收光后,进行下一排从右到左,与上一排同一浇筑方向的施工。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施工坡体的坡度选择在40度之上,最大可达到50度;其高度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最大可达到10m。此时,斜坡断截面面积最大可达到1500平方米。在具体施工时,施工人员站在水平模板上,及时对竖向楞条内的垫层进行抹光收面。当所有竖向楞条内的垫层都已浇筑好,如图5所示。待到终凝时间约10小时之后,从右到左进行竖向模板的拆除。浇筑顺序如图6所示,每浇筑完一个块体后注意及时人工抹面收光,在下一排浇筑之前,上一排的同一位置的块体约浇筑了 10小时,水泥终凝使该位置的水平模板可以拆除。拆除水平模板后,进行下一排垫层的施工,同样注意及时的人工抹面收光。其方法与上一排的浇筑一致。所述竖向定位筋均匀设置在坡体斜面上,从坡顶到坡底的斜面长度方向间隔不超过2000mm,在斜坡坡顶(或者坡底)方向上间隔2200mm。所述竖向定位筋选用直径为6mm,长为200_,置于土中100_,材质为HPB235。在所述竖向定位筋的左右两侧100—150mm处分别竖向限位筋,所述竖向限位筋为一组竖向限位筋,所述竖向限位筋在坡顶到坡底的斜面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例如竖向限位筋在坡顶到坡底的斜面长度方向上间距1000mm,以保证竖向模板浇筑的抗侧刚度。所述竖向限位筋选用直径为6mm,长为400mm,材质为HPB235。在所述每组竖向定位筋之间设置竖向模板,即利用竖向限位筋之间的间隙,将竖向模板卡插入竖向限位筋内,以使两块竖向模板构成了一组竖向楞条。所述竖向模板采用普通红模板,厚为10mm,每组竖向限位筋之间的间距稍大于模板厚度,定为15mm。在竖向模板形成的竖向楞条之间均匀设置水平支撑筋,且在坡顶到坡底的斜面长度方向上均匀设置若干行水平支撑筋。所述水平支撑筋选用直径为12mm,长为400mm,材质为HPB235。沿高度方向(在坡顶到坡底的斜面长度方向),布置六行水平支撑筋,间距为1200mm ;在每行的水平方向上,每隔500mm布置一根水平支撑筋,以保证能承受浇筑过程中的施工荷载。将水平模板5-1设置在水平支撑筋5-2上,并采用扎丝进行绑扎固定,保证木板的稳定性,并将水平模板作为临时的操作平面。所述水平模板采用普通红模板,厚为10_,水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超大断截面斜坡垫层施工结构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在施工坡体上利用水平方向划隔结构和竖直方向划隔结构将整个施工坡面划分为若干个浇筑单元,其中在沿着坡顶方向上均匀设置有竖直方向划隔结构,包括竖向定位筋,竖向限位筋,竖向模板;在沿着施工坡体斜面方向上设置有水平方向划隔结构,包括水平模板,水平支撑筋;所述竖向定位筋均匀设置在坡体斜面上,从坡顶到坡底的斜面长度方向间隔不超过2000mm,在斜坡坡顶方向上间隔2200mm;在所述竖向定位筋的左右两侧100—150mm处分别竖向限位筋,所述竖向限位筋为一组竖向限位筋,所述竖向限位筋在坡顶到坡底的斜面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在所述每组竖向定位筋之间设置竖向模板,每组竖向限位筋之间的间距大于模板厚度,以使两块竖向模板构成了一组竖向楞条;在竖向模板形成的竖向楞条之间均匀设置水平支撑筋,且在坡顶到坡底的斜面长度方向上均匀设置若干行水平支撑筋;所述水平模板设置在水平支撑筋上,其中所述施工坡体的坡度选择在40度之上,最大达到50度;其高度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最大达到10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建江,李苏盐,王飞,陈响,何宇航,王余强,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