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闫云生专利>正文

托辊用复合式密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670831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01 2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密封装置,具体是一种托辊用复合式密封装置。包括外盖、外密封圈、毡圈、毡圈压盖、第一内密封圈和第二内密封圈,两个内密封圈与托辊的轴承座过盈配合;外密封圈位于,两个内密封圈之间,外密封圈与托辊的轴过盈配合;内密封圈、外密封圈均为多凸环结构,外盖为反扣盖形式,外盖与第二内密封圈的外侧凸环形成第一道径向迷宫式密封,第二内密封圈的内侧凸环与外密封圈的外侧凸环形成第二道径向迷宫式密封,外密封圈的内侧凸环与第一内密封圈的外侧凸环形成第三道径向迷宫式密封,第一内密封圈的内侧端面与毡圈、毡圈压盖形成一道毡圈密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不增加回转阻力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托辊的密封效果,保证托辊长寿运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密封装置,具体是一种托辊用复合式密封装置
技术介绍
托辊作为皮带机的主要部件,多工作在多尘多水的环境中,托辊的密封一直是一个难题,由于托辊是无动力组件,如果采用接触式密封,将对皮带机产生巨大的附加载荷,影响皮带机的运力。现有的托辊密封基本采用迷宫式密封结构,最多有6个节流隙,且节流隙一般都较大且受安装精度影响,为了增加密封效果,很多方案都在缩小密封件凸环的齿间膨胀室的办法,这不符合迷宫式密封原理,并且由于托辊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制造误差,过小的齿间隙,容易造成密封件之间摩擦,影响托辊的运转灵敏度,增大托辊回转阻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托辊密封效果差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在不增加托辊回转阻力的前提下,能够提高托辊密封效果的托辊用复合式密封结构。本技术解决所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托辊用复合式密封装置,包括外盖、外密封圈、毡圈、毡圈压盖、内密封圈,所述内密封圈包括靠近轴承一侧的第一内密封圈和远离轴承一侧的第二内密封圈,第一内密封圈和第二内密封圈与托辊的轴承座过盈配合;所述外密封圈位于所述第一内密封圈和所述第二内密封圈之间,外密封圈与托辊的轴过盈配合;所述的第一内密封圈、第二内密封圈、外密封圈分别为多凸环结构,所述外盖为反扣盖形式,外盖与第二内密封圈的外侧凸环形成第一道径向迷宫式密封,第二内密封圈的内侧凸环与外密封圈的外侧凸环形成第二道径向迷宫式密封,外密封圈的内侧凸环与第一内密封圈的外侧凸环形成第三道径向迷宫式密封,第一内密封圈的内侧端面与所述毡圈、毡圈压盖形成一道毡圈密封。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实现了长流道、多密封齿、大齿间膨胀室的多重迷宫式密封结构,以及和毡圈密封相结合的复合式密封结构,在不增加回转阻力的情况下提高了托辊的密封效果,保证托辊长寿运转。作为优选,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外盖有两个与所述第二内密封圈形成迷宫式密封的环形凹槽。所述第二内密封圈的外圈大圆柱面与托辊的轴承座过盈配合,第二内密封圈有两道分别向两侧凸起的凸环,外侧两个凸环嵌入外盖的两个环形凹槽中,形成第一道径向迷宫式密封。所述外密封圈的内圆柱孔与托辊的轴过盈配合,外密封圈有两道分别向两侧凸起的凸环,外侧两个凸环嵌入第二内密封圈的外圈及两道凸环形成的两个环形凹槽中,第二内密封圈的内侧两个凸环嵌入外密封圈外侧两个凸环及内圆柱面形成的两个环形凹槽中,形成第二道径向迷宫式密封。所述第一内密封圈靠近轴承一侧呈阶梯结构而形成一个大圆环和一个小圆环,大圆环外表面与托辊的轴承座过盈配合,第一内密封圈有两道向外侧凸起的凸环,两道凸环嵌入外密封圈内侧两个凸环及内圆柱面形成的两个环形凹槽中,外密封圈内侧两个凸环嵌入第一内密封圈外侧凸环及第二内密封圈的外圈形成的两个环形凹槽中,形成第三道径向迷宫式密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毡圈压盖1,毡圈2,第一内密封圈3,外密封圈4,第二内密封圈5,外盖6,轴用弹性挡圈7,轴承8,轴承座9,密封垫1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但实施例不对本技术构成任何限制。参见图1,托辊的轴承座9焊接在托辊管端部,在轴承座9、轴承8之间安装密封垫10,用于密封托辊内部的铁锈同时阻止托辊内气体流动;在轴承8外侧安装本实施例所述的复合式密封装置,在外盖6外侧安装轴用弹性挡圈7,托辊内外的空气经过该复合式密封装置的密封,可以最大限度的杜绝空气流动,杜绝水及水蒸气、灰尘进入轴承室。本实施例所述的复合式密封装置由毡圈压盖1、毡圈2、第一内密封圈3、外密封圈4、第二内密封圈5、外盖6组成,第一内密封圈3靠近轴承一侧,第二内密封圈5远离轴承一侦牝外密封圈4位于第一内密封圈3和第二内密封圈5之间。外盖6为反扣盖形式,外盖6上有两个与第二内密封圈5形成迷宫式密封的环形凹槽;第二内密封圈5的外圈大圆柱面与托辊的轴承座9过盈配合,第二内密封圈5有两道分别向两侧凸起的凸环,外侧两个凸环嵌入外盖6的两个环形凹槽中,形成第一道径向迷宫式密封,有效地防止粉尘、水及水蒸气进入托辊内部。外密封圈4的内圆柱孔与托棍的轴过盈配合,外密封圈4有两道分别向两侧凸起的凸环,外侧两个凸环嵌入第二内密封圈5的外圈及两道凸环形成的两个环形凹槽中,第二内密封圈5的内侧两个凸环嵌入外密封圈4外侧两个凸环及内圆柱外表面形成的两个环形凹槽中,形成第二道径向迷宫式密封。其中,第二内密封圈5的内孔内表面与外盖6的内圆柱孔及密封圈4的内圆柱孔的外表面之间形成一道具有阻尼效果的节流流道,对气流有一定的阻滞作用;同样,第二内密封圈5的外圈大圆柱孔内表面与外密封圈4配合的圆柱面也形成了一道具有阻尼效果的节流流道,对气流有一定的阻滞作用。第一内密封圈3靠近轴承一侧呈阶梯结构而形成一个大圆环和一个小圆环,大圆环外表面与托辊的轴承座9过盈配合,第一内密封圈3有两道向外侧凸起的凸环,两道凸环嵌入外密封圈4内侧两个凸环及内圆柱外表面形成的两个环形凹槽中,外密封圈4内侧两个凸环嵌入第一内密封圈3外侧凸环及第二内密封圈5外圈形成的两个环形凹槽中,形成第三道径向迷宫式密封。其中,第一内密封圈3内孔内表面与外密封圈4配合的圆柱面形成了一道具有阻尼效果的节流流道,对气流有一定的阻滞作用。毡圈2放入第一内密封圈3的凹孔内,而后压入毡圈压盖1,形成一道毡圈密封;毡圈2作为密封装置的最后一道密封,可以杜绝一切异物进入轴承室。另外,第一内密封圈3的大圆环端面距轴承8外圈0.05?0.1毫米,第一内密封圈3的小圆环嵌入第二内密封圈5的外圈大圆柱孔内;第二内密封圈5的外圈大圆柱孔端面顶住第一内密封圈3的大圆环的后端面。外盖6内孔与托辊的轴过盈配合,外盖6的内圆柱孔端面顶住外密封圈4的内圆柱孔端面,轴用弹性挡圈7卡在外盖6外侧,对托辊起定位作用。本实施例所述的这种复合式密封装置,拥有12?13道节流隙的三重径向迷宫式密封和一道毡圈密封,以及三个具有阻尼效果的节流流道(阻尼是指阻碍气体的相对运动、并把运动能量转化为热能或其他可以耗散能量的一种作用),密封效果超过3个迷宫式密封圈的密封效果,可以杜绝托辊内外气体的流动,阻止粉尘、水及水蒸气等杂物进入托辊轴承部位,保证密封效果,确保托辊高效长寿运转。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可行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局限本技术的权利范围,凡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于本技术的权利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托辊用复合式密封装置,包括外盖(6)、外密封圈(4)、毡圈(2)、毡圈压盖(1)、内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密封圈包括靠近轴承一侧的第一内密封圈(3)和远离轴承一侧的第二内密封圈(5),第一内密封圈(3)和第二内密封圈(5)与托辊的轴承座过盈配合;所述外密封圈(4)位于所述第一内密封圈(3)和所述第二内密封圈(5)之间,夕卜密封圈(4)与托辊的轴过盈配合;所述的第一内密封圈(3)、第二内密封圈(5)、外密封圈(4)分别为多凸环结构,所述外盖(6)为反扣盖形式,外盖(6)与第二内密封圈(5)的外侧凸环形成第一道径向迷宫式密封,第二内密封圈(5)的内侧凸环与外密封圈(4)的外侧凸环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托辊用复合式密封装置,包括外盖(6)、外密封圈(4)、毡圈(2)、毡圈压盖(1)、内密封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密封圈包括靠近轴承一侧的第一内密封圈(3)和远离轴承一侧的第二内密封圈(5),第一内密封圈(3)和第二内密封圈(5)与托辊的轴承座过盈配合;所述外密封圈(4)位于所述第一内密封圈(3)和所述第二内密封圈(5)之间,外密封圈(4)与托辊的轴过盈配合;所述的第一内密封圈(3)、第二内密封圈(5)、外密封圈(4)分别为多凸环结构,所述外盖(6)为反扣盖形式,外盖(6)与第二内密封圈(5)的外侧凸环形成第一道径向迷宫式密封,第二内密封圈(5)的内侧凸环与外密封圈(4)的外侧凸环形成第二道径向迷宫式密封,外密封圈(4)的内侧凸环与第一内密封圈(3)的外侧凸环形成第三道径向迷宫式密封,第一内密封圈(3)的内侧端面与所述毡圈(2)、毡圈压盖(1)形成一道毡圈密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云生
申请(专利权)人:闫云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