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及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25343 阅读: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8 04: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光板,其包括楔形入光部以及传导部;楔形入光部包括入光面以及第一光导向面;第一光导向面设置在入光面的上侧面,其包括用于散射入射光的散射面以及用于定向传导入射光的传导面,散射面设置在光源亮区,传导面设置在光源暗区。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背光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通过第一光导向面对入射光进行均匀化处理,可在保持背光源的亮度的基础上,消除亮斑现象,且加工流程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背光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LED背光源已经逐渐成为显示装置中的主流背光源。该LED背光源一般是将多颗LED成行排列,以灯条的形式进行封装,从而形成背光源。这样的封装方式有利于电路的排布以及背光源的散热。但是LED光源11为点光源,这样靠近单颗LED的导光板入光侧一般会出现放射状的亮斑(Hotspot),造成显示不良。为了减轻亮斑现象,设计者在导光板12的入光面上设置若干V型结构121,如图1所示,图1为现有的背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这种导光板12可以较好的减轻导光板入光侧的亮斑现象,但是其具有以下缺点:一、V型结构121造成导光板12的耦光效率的降低,从而降低了背光源的亮度。二、V型结构121加工难度较大,经常出现崩裂现象,造成导光板12品质不良。故,有必要提供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块,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消除亮斑现象、背光源的亮度较高以及加工流程简单的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以解决现有的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具有亮斑现象或背光源亮度较低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光板,其包括:楔形入光部,用于对入射光进行均匀化处理;以及传导部,用于将均匀化处理后的所述入射光传输至相应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楔形入光部包括:入光面,用于接收所述入射光;以及第一光导向面,设置在所述入光面的上侧面,其包括用于散射所述入射光的散射面以及用于定向传导所述入射光的传导面,所述散射面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光源亮区,所述传导面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光源暗区,其中所述光源亮区为LED光源区域对应的所述导光板的区域,所述光源暗区为相邻的两个所述LED光源之间区域对应的所述导光板的区域。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光板中,所述散射面的表面为抛光面,所述传导面的表面设置有第一光传导微结构。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光板中,所述第一光导向面垂直于所述入光面。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光板中,所述第一光传导微结构垂直于所述入光面。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光板中,所述第一光传导微结构的微结构孔径小于50微米。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光板中,所述楔形入光部还包括:第二光导向面,设置在所述入光面的上侧面,并设置在所述第一光导向面以及所述传导部之间,所述第二光导向面的表面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光源亮区的所述入射光定向传导至所述光源暗区的第二光传导微结构。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光板中,所述第二光导向面与所述入光面形成一锐角。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光板中,所述第二光传导微结构的微结构孔径小于50微米。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导光板中,所述入光面为抛光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导光板的背光模块。相较于现有的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本专利技术的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通过第一光导向面对入射光进行均匀化处理,可在保持背光源的亮度的基础上,消除亮斑现象,且加工流程简单;解决了现有的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具有亮斑现象或背光源亮度较低的技术问题。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背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的优选实施例的俯视结构图;图2B为沿图2A的A-A’截面线的截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的优选实施例的侧视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专利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专利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请参照图2A、图2B以及图3,图2A为本专利技术的导光板的优选实施例的俯视结构图;图2B为沿图2A的A-A’截面线的截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导光板的优选实施例的俯视结构图。本优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包括LED光源21以及导光板。该导光板包括楔形入光部22以及传导部23 ;楔形入光部22用于对入射光进行均匀化处理,传导部23用于将均匀化处理后的入射光传输至相应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楔形入光部22包括入光面221、第一光导向面222以及第二导向面223。入光面221用于接收入射光,为了保证入光效果,该入光面221优选为抛光面;第一光导向面222可设置在入光面221的上侧面,该第一光导向面222包括用于散射入射光的散射面2221以及用于定向传导入射光的传导面2222。散射面2221设置在导光板的光源亮区,传导面2222设置在导光板的光源暗区,其中光源亮区为LED光源21区域对应的导光板的区域,光源暗区为相邻的两个LED光源21之间区域对应的导光板的区域。第二光导向面223也设置在入光面221的上侧面,并设置在第一光导向面222以及传导部23之间,第二光导向面223的表面设置有用于将光源亮区的入射光定向传导至光源暗区的第二光传导微结构 2231。当然这里第一光导向面222以及第二光导向面223也可设置在入光面221的下侧面,或同时设置在入光面221的上侧面以及下侧面。本优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的导光板的第一光导向面222的散射面2221的表面为抛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楔形入光部,用于对入射光进行均匀化处理;以及传导部,用于将均匀化处理后的所述入射光传输至相应的液晶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楔形入光部包括:入光面,用于接收所述入射光;以及第一光导向面,设置在所述入光面的上侧面,其包括用于散射所述入射光的散射面以及用于定向传导所述入射光的传导面,所述散射面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光源亮区,所述传导面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光源暗区,其中所述光源亮区为LED光源区域对应的所述导光板的区域,所述光源暗区为相邻的两个所述LED光源之间区域对应的所述导光板的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颖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