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0384 阅读:1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于婴儿车两侧扶手装设一定位装置,且于其内侧设置限位长槽,另而于该置物盘之两侧的套接部位置设置定位槽与卡掣凸块,于正常的使用时,该置物盘藉由该定位槽与两侧扶手的定位装置相互卡掣,且使置物盘的卡掣凸块位于两侧扶手内侧所形成的限位长槽内,并使其形成固定状态;而当欲调整置物盘时,释放该定位装置,使该置物盘可往前滑动而具有一可使婴童进入的足够空间;因此,于婴童欲进入座位时,仅需要调整置物盘的位置而不需将置物盘拆除,即可使婴童进入后侧的位置,从而使其达到使用的方便性。(*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朮领域本技术涉及一种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背景技朮婴儿手推车,普通为单人座的型态,但当家庭当中同时具有两个较幼小的婴童时,则家长为使承载两个幼童而同时外出时,一般会选择可以同承载两人的婴儿车,而目前市面上具有两种不同型态的双人座的婴儿车,一种型式为如美国专利418,780的专利案所揭露的双人座推车,具有一种左、右并排的座椅,然由于此种婴儿车在宽度上较一般单人座的要来的宽,因此在推动时受到诸多限制,如门等,因此,此一型态的车架并不普遍;另外一种双人座婴儿手推车,如美国专利6241273的专利案,此种双人座的婴儿车的座位为前后排列方式,且车架宽度与单人座相同,故在使用上较为方便,因此较为普遍;而由于该座位为前后排列,因此,在其骨架上必须有一上侧支架连接,同时兼具限制婴童以及侧扶手的功能,再者,为增加婴儿车的使用性,一般在此一双人座的婴儿车前座位处加装置物盘或置物盘,使婴童在座位上得以同时用餐,然而由于车架的长度有限,因此在后座的座位则有限,加装了置物盘或者餐盘后,婴童在进入座位时则受到限制,必须先行拆除之后,待婴童就位后再行安装,在使用上相当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仅需要调整置物盘的位置而不需将置物盘拆除,即可使婴童进入后侧的位置,使用方便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本技术的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其可移动地装置于一对两侧扶手之婴儿车骨架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包含有一本体与两侧套接部,其中于该套接部形成一定位槽的置物;一对枢接于该骨架上,且于该扶手上设置有一定位装置的扶手。如上所述的一种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骨架由彼此枢接的把手支架、一对扶手、前轮支架、后轮支架、靠背杆、释放机构及一座位连杆所构成;如上所述之一种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置物盘进一步于套接内侧设置一卡掣凸块。如上项所述的一种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对扶手的内侧面设有可容置卡掣凸块于内部移动的限位长槽。如上所述的一种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扶手顶面形成一可容置定位装置的容置孔。如上所述的一种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定位装置由一放置于容置孔内的压缩弹簧以及一可于容置孔内移动的按键构成。如上所述的一种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包括一可扣住扶手,保持按键位于该容置孔内而不致于脱离的勾部。一种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其可移动地装置于一对两侧扶手的婴儿车骨架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包含有一本体与两侧套接部,其中于该套接部形成一枢接点的置物盘;一对枢接于该骨架上,且于该扶手上设置有一与置物盘相对的枢接点的扶手。一种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其可拆式地装置于一具有第一座位部与第二座位部的双人座婴儿车骨架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包含有一本体与两侧套接部,其中于该套接部形成一定位槽的置物盘;一对枢接于该骨架上,且于该扶手上的第二座位部设置有一定位装置的扶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当于婴童欲进入座位时,仅需要调整置物盘的位置而不需将置物盘拆除,即可使婴童进入后侧的位置,从而使其达到使用的方便性。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及置物盘组合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的置物盘前视与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置物盘与扶手组合立体示意图。图5是技术的置物盘于扶手上动作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骨架折收立体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之动作示意图。图号说明1骨架 3第一座位部4第二座位部5扶手6置物盘7置物盘(第二实施例)20座位连杆 11把手支架 12前轮支架 13后轮支架14释放机构 15靠背杆51顶面 52容置孔53定位装置 54限位长槽531压缩弹簧 532按键533勾部 61置放空间62套接部 621缺口63定位槽 64卡掣凸块71枢接点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根据本技术所实施的一种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其装置于具有前后的第一座位部3与第二座位部4的双人座婴儿车骨架1上;其中该骨架1,至少包括彼此枢接的把手支架11、一对扶手5、前轮支架12、后轮支架13、释放机构14及一座位连杆20等主要部分;并由靠背杆15区隔前侧的第一座位部3与后侧的第二座位部4,由该释放机构14的释放与锁定,使婴儿车骨架1具有一展开的使用状态以及一收折状态(如图6所示);其中;该对扶手5,于第二座位部两侧边的顶面51设置一容置孔52,由该容置孔52置放定位装置53,另于扶手5的内侧面设置穿透长条状之限位长槽54。定位装置53;包括有一压缩弹簧531以及一按键532,其中该压缩弹簧531装置于扶手5的容置孔52内,而该按键532可在该容置孔52内移动,并于安装后,由压缩弹簧531将该按键532保持于凸出扶手5顶面51,同时利用该按键532的勾部533限制该按键532不致于被弹出;另;置物盘6,(请参考图3与图4所示)该本体具有一可供置放物品的置放空间61,而于该本体的两侧分别设置套接部62,于本实施例的套接部62为一具有一可容置扶手5之缺口621,其中于该套接部62之上侧面设置一穿透的定位槽63,而于该套接部62的内侧面设置一卡掣凸块64;如图5所示,当置物盘6安置于第二座位部两侧扶手5位置时,由套接部62套接于该对扶手5,且使该卡掣凸块64进入该扶手5内侧面的限位长槽54内,另套接部62所形成的定位槽63与扶手5两侧的定位装置53相对卡掣,并使该置物盘6得以固定于该扶手5上;当欲调整置物盘6时,则下压该按键532使该按键532脱离定位槽63,使该置物盘得以向前移动,同时,由于该卡掣凸块64位于限位长槽54内移动而未脱离,并使该置物盘6得以平行移动而不脱离该扶手5者,以此调整,使该第二座位部3得以具有一个得以使婴童进入之空间。请参阅图7所示,本技术之另一实施例为,以置物盘7仅以一枢接点71枢接于扶手5上,而无定位装置53与卡掣凸块64的设置,而于使用时以置物盘7直接的套接于该对扶手5上,而当欲置放婴童时,仅需将该置物盘7依该枢接点71翻转,待婴童置放后再翻转置物至原来的位置,从而可达到空出空间使该婴童进入该第二座位部4的效果。权利要求1.一种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其可移动地装置于一对两侧扶手之婴儿车骨架(1)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包含有一本体与两侧套接部(62),其中于该套接部(62)形成一定位槽(63)的置物盘(6);一对枢接于该骨架(1)上,且于该扶手(5)上设置有一定位装置(53)的扶手(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骨架(1)由彼此枢接的把手支架(11)、一对扶手(5)、前轮支架(12)、后轮支架(13)、靠背杆(15)、释放机构(14)及一座位连杆(20)所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一种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置物盘(6)进一步于套接内侧设置一卡掣凸块(64)。4.依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一种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对扶手(5)的内侧面设有可容置卡掣凸块(64)于内部移动的限位长槽(54)。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整位置的置物盘结构,其可移动地装置于一对两侧扶手之婴儿车骨架(1)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包含有一本体与两侧套接部(62),其中于该套接部(62)形成一定位槽(63)的置物盘(6);    一对枢接于该骨架(1)上,且于该扶手(5)上设置有一定位装置(53)的扶手(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皇意陈茂申吴泽坚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