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姜晓东专利>正文

平、梯两用婴儿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8794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平、梯两用婴儿推车,是由车斗(1),前轮(2)和后轮组(3)构成,前轮(2)位于车斗(1)前下方两侧,车斗(1)后下方设有平、梯两用、具有上、下联动爬行功能的框架式后轮组(3),车斗(1)后端设有抽拉式推把,高度可调。其特点是车辆在行进中遇到楼梯或台阶时,可以直接推送孩子上、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操作简便省力,楼梯上、下爬行平稳安全,克服了现有的婴儿推车在应用功能上的局限和不足,为对婴幼儿的出行护送提供了较大方便。(*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平、梯两用婴儿推车本技术是一种供看护婴幼儿应用的轻便型婴儿推车,属于一种平、梯两 用婴儿推车。在本技术做出之前,人们所使用的婴儿推车其结构是由车斗、前轮和后 轮构成,此种婴儿推车只能在平地上行走,难以在楼梯上使用,这给在以楼房为 主的现代居住条件下(尤其是城镇)的用户带婴儿上、下出行造成很大不便,在功 能上有明显不足之处,难以满足人们现在的使用需求。本技术的设计目的是设计一种平地和楼梯两用的多功能婴儿推车,以 克服目前婴儿推车在功能上的不足,解决楼房用户带婴幼儿上下楼的困难,给人 们对婴幼儿的日常看护提供更大方便。本技术的结构内容是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它的结构是由车斗、前 轮和后轮组构成的。前轮位于车斗前下方两侧,后轮组位于车斗后下方。车斗是由车斗架、推把、前支腿和后支腿及蓬垫等构成。其外观式样可做 成多种款式,推把为抽拉式,可调高度,前支腿下方设转向轮轴,与前轮动装;后 支腿下方设后轮组装配架和装配孔与后轮组的主轮架动装;后轮组装配架后端 设有凹进的卡口,车斗架后方中部左右设一对装配孔与后轮组中的滑轮架动装。后轮组由主轮架及主轮,滑轮架及滑轮,升降轮和联杆构成。主轮架两边为 一对侧框,后端与主轮轴横向固装连接构成, 一对主轮分别动装在主轮轴的两 端,二侧框前端设轴孔并与升降轮同轴动装于主轮架装配孔内,主轮架二边框中 部适当位置各设一装配轴与二联杆一端动装。滑轮架与主轮架结构相似,两边也 由一对侧框构成,下端与滑轮轴横向固装, 一对滑轮动装于滑轮轴两端,滑轮架 上二端设轴孔动装于车斗架后中部的滑轮架装配孔内。在滑轮架二边框架中下 方适当位置各设一连轴并与二联杆另一端动装,使滑轮架与主轮架之间通过联 杆的拉动可产生联动作用,当滑轮架前后扭转时,能带动主轮架支起或卧倒,而 主轮架支起或卧倒时,也同样可带动滑轮架前后扭转。本技术的楼梯爬行功能便是利用后轮组各框架间的联动作用来完成 的,当进入楼梯上行时,车子向后拉动,由于向后的拉力,使滑轮受到楼梯立 面的阻挡,迫使滑轮架向前方扭转,再通过联杆的拉动使主轮架逐渐拉起,将 车身顶高,继续向后拉动车子,升降轮便顺势升入楼梯上层平面完成一层楼梯 的爬升;进入楼梯下行时,车子向前推,当主轮离开该层楼梯平面折角处时, 便落到下一层的平面,并带动主轮架下垂,再通过联杆的拉动使滑轮架向前方收縮、并随之向下层滑落,直至该升降轮落到下层平面完成一层的降落。另外 在平地行走时又可将主轮架反转卡在后轮组装配架的卡口内并使其支立于车斗 后方,使升降轮悬离地面。本技术的后轮组结构也可以用于其它车辆,以解决楼梯上下的问题附图说明 (21.本技术外形结构示意图。 闺2.本技术后轮组结构示意。 图3.本技术后轮组装配架结构示意图。 @4.本技术主轮架与弹簧装配示意图。 园5.本技术滑轮架结构示意图。 困6.本技术主轮架结构示意图。 图7.本技术上楼梯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8.本技术下楼梯工作原理示意图。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详细叙述本技术的结构内容和工作原理-结构内容(参见图1)它的结构是由车斗(1),前轮(2)和后轮组(3)构成,前轮(2)位于 车斗(1)前下方两侧,后轮组(3)位于车斗(1)后下方。车斗(1)是由车斗架(1), 推把(4),前支腿(5),后支腿(6)及蓬垫构成,推把(4)为抽拉式,动装于车 斗架(1)后端,前支腿(5)下方设转向轴与前轮(2)动装;后支腿(6)下方设后 轮组装配架(7), —对后轮组装配架(7)(参见图3)是一腑视为U型支架,其开口 处朝前,并在前端二侧面设主轮架装配孔(8);另在后轮组装配架(7)后端下方设 凹进的卡口 (9);在位于后轮组装配架(7)上方的车斗架(1)后端内二侧各设一滑 轮架装配孔(IO)。后轮组(3)由主轮架(11)、主轮(12)、升降轮(13)、滑轮架(14)和滑轮(15) 及联杆(16)构成(参见图2),主轮架(11)(参见图6)和滑轮架(14)(参见图5)皆 由二根侧框构成,主轮架(11)一端相隔一定间距与主轮轴(17)横向固装,二主轮 (12)各动装于主轮轴(17)两端,主轮架(11)另一端设轴孔(8)并与升降轮(13) 同轴动装在后轮组装配架(7)上的装配孔(8)内,主轮架(11) 二侧框中部适当位 置各设联轴(18),并与二联杆(16)的一端动装,滑轮架(14) 二侧框的下端与滑轮 轴(19)横向固装,但其间距应小于主轮架(11)的间距,以保证它在主轮架(ll)内 部活动不受影响,二滑轮(15)动装于滑轮轴(19)两端,滑轮架(14)上二端设 轴孔(10)与车斗架(1)后端的滑轮架装配孔(10)动装,滑轮架(14)中下部适)与联杆(16)另一端动装,使滑轮架(14)与主轮架(11)形成 彼此可联动的框架,但二联杆(16)两端的孔距应以不影响主轮架(11)的前后反 转为宜.当主轮架(ll)转入前方时,推车处于楼梯爬行功能状态,本技术的 楼梯爬行功能便是利用后轮组(3)各框架之间的联动作用来完成的;当主轮架 (11)反转向后方时,主轮架(11)的二侧框卡在后轮组装配架(7)后端的卡口(9) 内(参见图4 . b和图2虚线部位所示),并形成一定的角度,使车斗与地面保持 水平,此时推车便处于平地行走功能状态,为了操作方便和增加缓冲减震效果, 可在主轮架(U)和后轮组装配架(7)上设涨力弹簧(21),使主轮架(11) 产生向下反弹的涨力(参见图4)。 操作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本技术在平地使用时需将主轮架(11)及主轮(12)反转向后方支立,使 推车处于平地行走状态,其使用方法与普通婴儿推车相同(参见图l),当推车从 平地进入楼梯上行时,操作者需向后拖拉(参见图7)。a. 车子向后移动,主轮(12)已碰到第一层楼梯的立面。b. 车子继续后拉,由于楼梯的阻力,迫使主轮(12)向前方转移并使主轮架(11) 立起,将车斗(1)顶高并使升降轮(13)升到该层楼梯上平面折角处边沿。c. 车子继续后移,升降轮(13)已完全迸入上平面,同时主轮(12)已悬离地面, 此时主轮(12)已完成它在车子上升时在地面的支撑作用,不再负重,而车子 重心完全转到升降轮(13)上。d. 车子继续后移,将不负重荷的主轮(12)完全带到上层平面,同时因联动作用, 使滑轮架(14)向后扭转伸出,为继续爬升做好准备。e. 继续后移,滑轮(15)遇到第二层楼梯立面的阻力而迫使滑轮架(14)向前扭 转,因联动作用而带动主轮架(ll)逐渐立起并将车斗(1)抬高,直至又将升 降轮(13)送到上层楼梯拐角以上的边沿。f. 继续后移,随着升降轮(13)向楼梯平面后向移动的同时,主轮(12)又完全进 入上层平面,滑轮(15)也向后伸出并与第三层楼梯立面接触,作好向上一 层爬行的准备,如此重复运转,直至进入目的楼层。下楼梯的工作顺序与上行相反(参见图8)。a. 先将推车后端提高并将主轮架扭转到前方,面对楼梯向前推。b. 继续前推,当升降轮(13)临近楼梯拐角时,主轮(12)已落到楼梯下层平面上, 而滑轮架(14)也向前移动,并使滑轮(15)縮进升降轮(13)内部。c. 继续前推,主轮(12)已在下层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平、梯两用婴儿推车,是由车斗(1)前轮(2)和后轮组(3)构成,前轮(2)位于车斗(1)前下方两侧,后轮组(3)位于车斗(1)后下方;其特征在于它的后轮组(3)是由主轮架(11)和主轮(12),升降轮(13),滑轮架(14),滑轮(15)及联杆(16)构成;主轮架(11)和滑轮架(14)皆由两条侧框构成,其下方两端分别与主轮轴(17)、滑轮轴(19)横向固装,二主轮(12)动装于主轮轴(17)两端,二滑轮(15)动装于滑轮轴(19)两端;主轮架(11)上两端设轴孔与升降轮(13)通过后轮组装配架(7)上的主轮架装配孔(8)同轴动装于车斗架后支腿(6)下端,主轮架(11)二侧框中部设联轴(18)与二联杆(16)一端动装;滑轮架(14)二侧框上端设轴孔与车斗架(1)后端的滑轮架装配孔(10)动装,滑轮架(14)二侧框中下方两侧设联轴(20)与二联杆(16)另一端动装,使主轮架(11)与滑轮架(14)形成彼此联动的框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姜晓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