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秀春专利>正文

多功能儿童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7985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儿童用车,主要涉及一种主要作为自行车携带儿童车座,又可作为手推车,小三轮车等使用的多功能儿童用车,其主要由底座、靠背、扶手、定位板及小三轮车前部结构、车轮等组成,双层底座间设置减振弹簧,与底座分置的靠背下端与扶手铰接,中部连接定位板,利用其上的定位孔实现不同状虒的定位,脚蹬上部与底座前端铰接,下部连接定位板,利用其上的孔实现定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较为简单,几种状态的转换较为简单,定位可靠。(*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儿童用车,主要提出一种主要作为自行车携带儿童车座,又可作为手推车,小三轮车等使用的多功能儿童用车。现在使用中的自行车儿童车座,又可作为其它用途的车,有多种结构形式,但其结构较为复杂,据需要折换成不同状态时较为麻烦且儿童就座时舒适度不够。本技术的目的即由此产生,提出的儿童多用车,具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可方便地折换为不同使用状态,定位较为牢固可靠。本技术完成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主要由底座、靠背、扶手、定位板及小三轮车前部结构,车轮等组成,其在双层底座之间设置弹簧构成具有良好减震性能的减震底座,与底座分置的靠背下端与扶手之间铰接,中部连接靠背定位板,定位板上有多个定位孔,用以插入扶手上设置的定位栓实现靠背不同状态的定位;脚蹬上部与底座前端铰接,下部与脚蹬定位板连接,通过定位板上多个定位孔与扶手上设置的定位栓配合实现在不同使用状态的定位,三轮车前部结构即扶把直轴内套有轴承,下部为一车轮和与轮轴一体的脚蹬,通过一连接板连接在底座前端中部位置,可通过两对称的元宝螺栓连接,不用时去掉即可;底座下部设置有钩状连接螺丝,用以钩住自行车后架上两个竖向杆并用螺母紧固后连接在自行车上,其下部车轮通过轴杆连接在底座下端,不用时在螺栓处去掉即可。本技术儿童多用车其结构较为简单,在作为儿童车座和手推车时可方便地折换成几种使用状态,充分保证儿童就座时的方便、舒适,几种状态的转换较为简单,定位牢靠,为儿童的不同需要提供了方便。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以下附图。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附图1的侧视图。附图3为本技术不同使用状态示意图。附图4为技术另一状态示意图。附图5为小三轮车前部结构示意图。如附图所示结构本技术主要由底座5、靠背1、扶手2、靠背定位板3,脚蹬定位板4及小三轮车前部10,车轮8等构成,其底座5为双层结构,两层之间设置有对称的四个弹簧6,以使其具有较好的减震性能,靠背1下端与扶手2之间以螺栓铰接,使靠背1能前后倾斜,设置两靠背定位板3,其分别连接在靠背两侧的中部,可为弧形结构且上有几个定位孔13,用以靠背在不同倾斜,直立状态时的定位,两个框架式扶手2上设置有用以靠背1,脚蹬11不同状态定位的定位栓14,靠背两侧中部连接靠背定位板3在靠背直立,倾斜时其定位板3上不同的孔13插入扶手上定位栓14上,实现靠背定位,框架形脚蹬11上端铰接在底座5前端,脚蹬下端连接脚蹬定位板4,脚蹬定位板4可为弧形结构且上有几个用以脚蹬不同状态时的定位孔13,在脚蹬位于不同状态时即向下,平置,向上直立时,通过定位板4上的定位孔13插入扶手2上的定位栓14实现定位。底座前端中部连接有小三轮车前部结构10,其结构即扶把15的直轴内设有轴承,下部为一车轮和与车轮轴一体的脚蹬,该结构通过连接板16以元宝螺栓连接在底座前端中部位置,不当三轮车使用时,在螺栓处将其去掉即可。底座5下部有四个钩状螺丝12,从下向上钩住自行车后架两竖向杆上,上紧螺母使其紧紧把住后架,即将其与自行车后架连接,多用车车轮通过弯形轮轴连接在底座上,不当手推车或三轮车使用时从螺栓处去掉即可。本技术还可在下部设置一插架9,其下端为弧形结构,上部通过螺栓连接在扶手2或底座5上。本技术还可在下部设置一摇架9,其下端为弧形结构,上部通过螺栓连接在扶手2或底座上。如附图3所示结构,本技术在作为自行车儿童车座或手推车,小三轮车时,其靠背1直立,脚蹬11垂直向下,分别通过各自的定位板3、4上的定位孔13插入扶手2上的定位栓14定位,保持该状态。如附图4所示结构,本技术在作为儿童车座或手推车使用时,当儿童仰卧休息时,可将靠背1向后倾斜,定位板3上另一孔13插入扶手上设置的定位栓14实现定位,脚蹬11也平置,与底座平行,定位板4上另一孔插入扶手上设置的定位栓14实现定位。脚蹬11也可向上成直立状态,这时将定位板4上的另一孔插入定位栓即可。本技术在作为儿童车座时,将小三轮车前部结构10,车轮8及摇架9去掉即可,在作为手推车时将小三轮车前部结构10及摇架9去掉即可。权利要求1.一种多功能儿童用车,其主要由底座(5)、靠背(1)、扶手(2)及车轮(8)等组成,本技术的特征是底座(5)为双层结构,之间设置减震弹簧(6),靠背(1)两侧下端与扶手(2)之间铰接,两侧中部分别连接靠背定位板(3),靠背定位板(3)上有用以插入扶手上设置的定位栓(14)实现靠背不同状态时定位的定位孔(13),脚蹬(11)上部铰接在底座前端,下部连接脚蹬定位板(4),其上设置多个用以插入扶手(2)上设置的定位栓(14)实现脚蹬不同状态时定位的定位孔(13),扶手(2)上设有靠背(1)、脚蹬(11)不同使用状态定位的定位栓(14)。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儿童用车,特征是靠背定位板(3)与脚蹬定位板(4)可为弧形结构。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儿童用车,特征是两端扶手(2)可为框架形结构。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儿童用车,特征是三轮车前部结构(10)可通过连接板(16)连接在底座(5)前端中部位置。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儿童用车,特征是底座(5)底部设置有用以连接在自行车后架的弯钩状紧固螺丝(12)。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儿童用车,特征是车轮(8)通过弯形车轴连接在底座(5)上。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儿童用车,特征是在下部设置一摇架(9),其下端为弧形结构,上端以螺栓与底座(5)或扶手(2)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儿童用车,主要涉及一种主要作为自行车携带儿童车座,又可作为手推车,小三轮车等使用的多功能儿童用车,其主要由底座、靠背、扶手、定位板及小三轮车前部结构、车轮等组成,双层底座间设置减振弹簧,与底座分置的靠背下端与扶手铰接,中部连接定位板,利用其上的定位孔实现不同状态的定位,脚蹬上部与底座前端铰接,下部连接定位板,利用其上的孔实现定位。本技术结构较为简单,几种状态的转换较为简单,定位可靠。文档编号B62B7/12GK2178204SQ9323269公开日1994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1993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1993年12月31日专利技术者王秀春 申请人:王秀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儿童用车,其主要由底座(5)、靠背(1)、扶手(2)及车轮(8)等组成,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底座(5)为双层结构,之间设置减震弹簧(6),靠背(1)两侧下端与扶手(2)之间铰接,两侧中部分别连接靠背定位板(3),靠背定位板(3)上有用以插入扶手上设置的定位栓(14)实现靠背不同状态时定位的定位孔(13),脚蹬(11)上部铰接在底座前端,下部连接脚蹬定位板(4),其上设置多个用以插入扶手(2)上设置的定位栓(14)实现脚蹬不同状态时定位的定位孔(13),扶手(2)上设有靠背(1)、脚蹬(11)不同使用状态定位的定位栓(1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秀春
申请(专利权)人:王秀春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1[中国|河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