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张紧装置以及绳体长度测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574978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0 0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张紧装置以及绳体长度测量装置,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蜗轮蜗杆之间的啮合间隙较大,导致测量误差较大的技术问题。该自动张紧装置包括待张紧部件连接座、弹力装置、活动连接机构以及固定座体,待张紧部件连接座能相对于固定座体从初始位置移动至预定位置;弹力装置设置在待张紧部件连接座与固定座体之间且弹力装置对待张紧部件连接座施加的弹力能将待张紧部件连接座从初始位置移动至预定位置。该绳体长度测量装置包括卷盘、蜗轮、蜗杆、旋转电位计、壳体以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自动张紧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减少钢丝绳长度的测量误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张紧装置以及设置该自动张紧装置的绳体长度测量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传感技术发展迅速,传感器角色不容忽视。自动化控制离不开传感器,精确的自动化控制离不开高精度、高可靠性的传感器。拉线长度传感器广泛应用在工程机械行业,测量臂架长度、支腿伸缩距离等,其自身的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机产品的性能与形象。如图1所示,现有的钢丝绳长度测量装置(或称:拉线长度传感器)包括钢丝绳卷盘11、蜗杆12、蜗轮13、旋转电位计14、壳体15以及钢丝绳16,其中:蜗杆12与钢丝绳卷盘11固定连接,蜗轮13与蜗杆12啮合连接并与旋转电位计14轴固定连接,旋转电位计14与壳体15固定连接;钢丝绳16缠绕在卷盘I上,拉伸钢丝绳16的过程中带动卷盘I转动(壳体15与旋转电位计14本体固定不动,不随卷盘I转动),蜗杆12随之转动,带动蜗轮13、旋转电位计的转动测量轴转动,根据一定的传动转换关系对电位计14输出信号处理后可得测量长度值。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I)磨损导致误差:初始时蜗轮、蜗杆啮合正常,但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材料磨损,造成齿间会产生一定啮合间隙,此间隙会造成一定的测量误差,且传动比越大,误差越大。(2)装配导致误差:蜗轮与蜗杆的安装距离不当,或电位计固定不牢靠,导致蜗轮蜗杆连接处出现松动甚至分离,从而产生啮合间隙甚至传动失效,造成测量误差及可靠性冋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自动张紧装置以及绳体长度测量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蜗轮蜗杆之间的啮合间隙较大,导致测量误差较大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张紧装置,包括待张紧部件连接座、弹力装置、活动连接机构以及固定座体,其中: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与所述固定座体之间通过所述活动连接机构形成活动连接且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能相对于所述固定座体从初始位置移动至预定位置;所述弹力装置设置在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与所述固定座体之间且所述弹力装置对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施加的弹力能将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从所述初始位置推动或拉动至所述预定位置。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包括连接板,所述活动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的至少一个槽孔以及贯穿所述槽孔的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延伸出所述槽孔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体固定连接,且所述连接板能相对于所述紧固件沿所述槽孔的长度方向从所述初始位置滑动至所述预定位置。作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还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且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限位通孔,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上安装的待张紧部件的转动件贯穿所述限位通孔且能相对于所述限位通孔转动。作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槽孔的数目为至少两个,所述连接板介于相邻的所述槽孔之间部分存在待张紧部件安装区域。作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紧固件为螺钉或螺栓,所述螺钉或螺栓的头部抵接在所述连接板上所述槽孔的边沿处。作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弹力装置为拉簧,所述拉簧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体相连接,所述拉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相连接。作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弹力装置为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座体相抵接,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相抵接。作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固定座体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位于所述安装槽内且能在所述安装槽内移动至所述预定位置;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的其中一端与所述安装槽的其中一端的内壁相抵接,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的其中另一端与所述安装槽的其中另一端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所述弹力 目.ο作为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安装槽为矩形槽,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在所述矩形槽的深度方向上的正投影的外轮廓为矩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绳体长度测量装置,包括卷盘、蜗轮、蜗杆、旋转电位计、壳体以及本技术任一技术方案提供的自动张紧装置,其中:所述壳体为所述自动张紧装置的固定座体;所述卷盘上缠绕有绳体,所述卷盘与所述壳体可转动连接,所述蜗杆与所述卷盘固定连接;所述蜗杆与所述蜗轮相啮合且拉动所述绳体的过程中所述绳体能带动所述卷盘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并通过所述蜗杆带动所述蜗轮转动;所述蜗轮与所述旋转电位计的转动测量轴相连接且所述蜗轮转动时能带动所述旋转电位计的转动测量轴一同转动;所述旋转电位计与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固定连接,且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从所述初始位置推动或拉动至所述预定位置时所述蜗轮张紧以缩小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之间的啮合间隙。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由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自动张紧装置内存在弹力装置,弹力装置对待张紧部件连接座施加的弹力能将待张紧部件连接座从初始位置移动至预定位置,由此可以长久的保持待张紧部件连接座处于预定位置以保持待张紧部件连接座上的待张紧部件长久地处于张紧位置,当该自动张紧装置用在绳体长度测量装置上时,可以长久地保持蜗轮张紧,即使在蜗轮出现磨损时仍旧可以缩小蜗轮与蜗杆之间的啮合间隙,进而减小测量误差,所以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蜗轮蜗杆之间的啮合间隙较大,导致测量误差较大的技术问题。【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提供的钢丝绳长度测量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绳体长度测量装置的示意图;图3为图2中待张紧部件连接座的立体结构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卷盘;2、蜗杆;3、蜗轮;4、待张紧部件连接座;41、连接板;42、限位板;420、限位通孔;43、活动连接机构;401、槽孔;5、旋转电位计;6、紧固件;7、安装槽;8、固定座体;9、弹力装置;10、绳体;11、钢丝绳卷盘;12、蜗杆;13、蜗轮;14、旋转电位计;15、壳体;16、钢丝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可以参照附图图1?图3以及文字内容理解本技术的内容以及本技术与现有技术之间的区别点。下文通过附图以及列举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的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包括优选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任何技术特征、任何技术方案均是多种可选的技术特征或可选的技术方案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描述简洁的需要本文件中无法穷举本技术的所有可替代的技术特征以及可替代的技术方案,也不便于每个技术特征的实施方式均强调其为可选的多种实施方式之一,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可以将本技术提供的任一技术手段进行替换或将本技术提供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技术手段或技术特征互相进行组合而得到新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内的任何技术特征以及任何技术方案均不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所能想到的任何替代技术方案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本技术提供的任意两个或更多个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待张紧部件连接座(4)、弹力装置(9)、活动连接机构(43)以及固定座体(8),其中: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4)与所述固定座体(8)之间通过所述活动连接机构(43)形成活动连接且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4)能相对于所述固定座体(8)从初始位置移动至预定位置;所述弹力装置(9)设置在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4)与所述固定座体(8)之间且所述弹力装置(9)对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4)施加的弹力能将所述待张紧部件连接座(4)从所述初始位置推动或拉动至所述预定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帅胡传正蔡彧
申请(专利权)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