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线误差量吸收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71474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0 01:54
一种缆线误差量吸收机构,包含一第一运动机构、一第二运动机构、一缆线以及一弹簧。缆线设置于第一运动机构与第二运动机构之间。缆线具有一外管和一内线。内线可移动地设置于外管内,内线的长度大于外管的长度而具有分别凸出于外管的相对两端的一第一端部与一第二端部。弹簧设置于第一运动机构或第二运动机构,并连接于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弹簧已受一预力而蓄有弹力位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缆线误差量吸收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缆线误差量吸收机构。
技术介绍
在目前的车辆载具中,主动机构(如龙头上的开关按钮)与从动机构(如固定坐垫用的锁具或油箱盖锁具等)的组合是非常普遍的。由于主动机构与从动机构往往相隔一段距离,故制造者通常会利用一缆线连接主动机构与从动机构,典型的缆线包含一外管和凸出于外管相对两端外的部分内线,利用内线与外管间的相对运动,进而使主动机构控制从动机构作动。一般来说,为了使主动机构与从动机构能够顺利的作动,制造者必须很精确地掌握外管外的内线长度。然而,无论制造者的技术多么精良,仍难免会存在公差,或是因长时间使用后,内线长度可能变长,因此在主动机构拉动内线使其相对于外管产生的运动行程量不变的情况下,造成驱动从动机构正常作动所需的内线的相对运动行程量改变。例如:假设原本主动机构拉动内线使其相对于外管产生的运动行程量为4mm能使从动机构正常作动,当内线产生正公差使内线长度增长2mm,在不调整内线相对于外管的凸出量的情况下,从动机构正常作动所需的内线的相对运动行程量会变成6mm(4mm+2mm)。故使得主动机构无法顺利地控制从动机构,也就是说,从动机构无法如原本设定的方式进行作动。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欲解决的问题]如同上述,由于缆线可能会存在公差,或是因长时间使用后内线长度可能会变长,使得主动机构无法顺利地控制从动机构。当使用者发现主动机构无法顺利地控制从动机构时,必须藉由调整缆线的内线相对于外管的凸出量,使已改变的驱动从动机构正常作动所需的内线的相对运动行程量回复至与无公差时的状态相同,方可使主动机构顺利地控制从动机构作动。然而一般缆线是配置于车辆载具中,故调整时需拆开车辆载具,造成日后维护复杂度高,且通常在发生主动机构无法顺利地控制从动机构的问题后,才能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造成在使用上的不便。[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以下技术方案。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一种缆线误差量吸收机构,包含一第一运动机构、一第二运动机构、一缆线以及一弹簧。缆线设置于第一运动机构与第二运动机构之间。缆线具有一外管和一内线。内线可移动地设置于外管内,内线的长度大于外管的长度而具有分别凸出于外管的相对两端的一第一端部与一第二端部。弹簧设置于第一运动机构或第二运动机构,并连接于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弹簧已受一预力而蓄有弹力位能(弹性势能)。藉此设计,由于弹簧已预先受力而变形,如此一来,当缆线具有公差量或变形量等误差量时,藉由弹簧变形量的改变,自动地吸收缆线的误差量,使驱动从动机构正常作动所需的内线的相对运动行程量维持不变,而使第二运动机构仍可维持正常的作动,故可以减少维护复杂度,并且同时提升使用便利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内线与外管之间的摩擦力为F1,已蓄有弹力位能的弹簧受到预力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为F2,第二运动机构作动所需的力为F3,其中F1<F2<F3。弹簧所产生的反作用力F2可拉住内线,由于F2大于内线与外管之间的摩擦力F1,因此,弹簧能够使得内线相对外管运动,从而拉紧内线。此外,由于F2小于第二运动机构作动所需的力F3,因此,第二运动机构不会因为受到弹簧藉由内线施加于第二运动机构的拉力而作动,如此一来,当缆线具有公差量或变形量等误差量时,藉由弹簧变形量的改变,自动地吸收缆线的误差量,使驱动从动机构正常作动所需的内线的相对运动行程量维持不变,而使第二运动机构仍可维持正常的作动,故可以减少维护复杂度,并且同时提升使用便利性。在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二运动机构包含一脚踏杆体。第二运动机构作动所需的力F3是指脚踏杆体自一使用位置旋转至一收合位置所需的力。由于F2小于第二运动机构作动所需的力F3,因此,即使弹簧已受到预力而蓄有弹力位能,弹簧对应此预力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也不足以使脚踏杆体收合,以利当弹簧蓄有弹力位能时,脚踏杆体仍能够处于使用位置,而供乘客搁置脚。在部分实施方式中,缆线误差量吸收机构包含一固定机构。此固定机构,用以当脚踏杆体被该缆线拉动而自使用位置旋转至收合位置时,阻挡脚踏杆体自收合位置朝使用位置旋转,其中,拉伸或扭转已受预力的弹簧所需的力为F4,当脚踏杆体被固定机构阻挡时,解除固定机构所需的力为F5,其中F4<F5。如此一来,当脚踏杆体位于收合位置时,即使弹簧被额外地拉伸或扭转,固定机构仍能够阻挡脚踏杆体朝使用位置旋转。在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二运动机构包含一复位扭簧,用以在脚踏杆体旋转时扭转。当脚踏杆体在由使用位置旋转至收合位置的期间内,弹簧的弹簧常数大于复位扭簧的弹簧常数。藉由上述设计,由于弹簧的弹簧常数大于复位扭簧的弹簧常数,故弹簧能够带动缆线而扭转复位扭簧,以利脚踏杆体能够从使用位置旋转至收合位置。当脚踏杆体旋转至收合位置后,复位扭簧已被扭转而蓄有弹力位能,故可用来将脚踏杆体从收合位置弹开至使用位置。在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二运动机构包含一锁具。第二运动机构作动所需的力F3是指解除锁具所需的力。由于F2小于解除锁具所需的力F3,因此,即使弹簧已受到预力而蓄有弹力位能,弹簧对应此预力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也不足以解除锁具。在部分实施方式中,拉伸或扭转已受预力的弹簧所需的力为F4,其中F4>F3。如此一来,当锁具被固定时,弹簧可拉动缆线而解除固定机构,以实现解锁的功能。在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二运动机构包含一转盘。转盘连接于内线的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弹簧连接于第一运动机构与转盘之间,且弹簧为一扭簧。藉由上述设计,扭簧可被第一运动机构与转盘所预先扭转,而蓄有弹力位能。如此一来,当缆线具有公差量或变形量等误差量时,藉由弹簧变形量的改变,自动地吸收缆线的误差量,使驱动从动机构正常作动所需的内线的相对运动行程量维持不变,而使第二运动机构仍可维持正常的作动,故可以减少维护复杂度,并且同时提升使用便利性。在部分实施方式中,弹簧连接于第二运动机构与内线的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之间,且该弹簧为一拉簧。此拉簧可被内线与第二运动机构所预先拉伸,而蓄有弹力位能。如此一来,当缆线具有公差量或变形量等误差量时,藉由弹簧变形量的改变,自动地吸收缆线的误差量,使驱动从动机构正常作动所需的内线的相对运动行程量维持不变,而使第二运动机构仍可维持正常的作动,故可以减少维护复杂度,并且同时提升使用便利性。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中,一种缆线误差量吸收机构包含一第一运动机构、一第二运动机构、一缆线以及一弹簧。缆线设置于第一运动机构与第二运动机构之间。缆线具有一外管和一内线。内线可移动地设置于外管内。内线的长度大于外管的长度而具有分别凸出于外管的相对两端的一第一端部与一第二端部。弹簧连接于第一运动机构或第二运动机构,并连接于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第一运动机构的运动行程量大于第二运动机构的运动行程量。由于将缆线的公差量或变形量等误差量预先放入第一运动机构的运动行程量中,而使得第一运动机构的运动行程量大于第二运动机构的运动行程量,且藉由弹簧可被拉伸或扭转而产生变形量的特性,用以吸收第一运动机构的运动行程量与第二运动机构的运动行程量之间的差异,因此当缆线产生公差量或变形量等误差量时,藉由弹簧变形量的改变,即使不调整内线凸出于外管外的凸出量,驱动从动机构正常作动所需的内线的相对运动行程量仍可维持不变,而使第二运动机构仍可维持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缆线误差量吸收机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缆线误差量吸收机构,包含:一第一运动机构;一第二运动机构;一缆线,设置于该第一运动机构与该第二运动机构之间,该缆线具有一外管和一内线,该内线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外管内,该内线的长度大于该外管的长度而具有分别凸出于该外管的相对两端的一第一端部与一第二端部;以及一弹簧,设置于该第一运动机构或该第二运动机构,并连接于该第一端部或该第二端部,其中该弹簧已受一预力而蓄有弹力位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缆线误差量吸收机构,包含:一第一运动机构;一第二运动机构;一缆线,设置于该第一运动机构与该第二运动机构之间,该缆线具有一外管和一内线,该内线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外管内,该内线的长度大于该外管的长度而具有分别凸出于该外管的相对两端的一第一端部与一第二端部;以及一弹簧,设置于该第一运动机构或该第二运动机构,并连接于该第一端部或该第二端部,其中该弹簧已受一预力而蓄有弹力位能,其特征在于,该缆线误差量吸收机构还包含一固定机构,且该第二运动机构包含一脚踏杆体,该固定机构用以当该脚踏杆体被该缆线拉动而自一使用位置旋转至一收合位置时阻挡该脚踏杆体自该收合位置朝该使用位置旋转,其中,拉伸或扭转已受预力的该弹簧所需的力小于当该脚踏杆体被该固定机构阻挡时解除该固定机构所需的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缆线误差量吸收机构,其中该内线与该外管之间的摩擦力为F1,已蓄有弹力位能的该弹簧受到该预力所产生的反作用力为F2,该第二运动机构作动所需的力为F3,其中F1<F2<F3。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缆线误差量吸收机构,其中该第二运动机构作动所需的力F3是指该脚踏杆体自该使用位置旋转至该收合位置所需的力。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缆线误差量吸收机构,其中该第二运动机构包含一复位扭簧,用以在该脚踏杆体旋转时扭转,其中当该脚踏杆体在由该使用位置旋转至该收合位置的期间内,该弹簧的弹簧常数大于该复位扭簧的弹簧常数。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缆线误差量吸收机构,其中该第二运动机构包含一锁具,其中该第二运动机构作动所需的力F3是指解除该锁具所需的力。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缆线误差量吸收机构,其中拉伸或扭转已受预力的该弹簧所需的力为F4,其中F4>F3。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缆线误差量吸收机构,其中还包含:一转盘,连接于该内线的该第一端部或该第二端部,其中该弹簧连接于该第一运动机构与该转盘之间,且该弹簧为一扭簧。8.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缆线误差量吸收机构,其中该弹簧连接于该第二运动机构与该内线的该第一端部或该第二端部之间,且该弹簧为一拉簧。9.一种缆线误差量吸收机构,包含:一第一运动机构;一第二运动机构;一缆线,设置于该第一运动机构与该第二运动机构之间,该缆线具有一外管和一内线,该内线可移动地设置于该外管内,该内线的长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少华林永芳
申请(专利权)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