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6827 阅读:3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幼儿车(10)包括:幼儿车主体(10a)和设置在幼儿车主体(10a)上的可装卸式童用座(40)。幼儿车主体(10a)具有倒U字形的手推杆(15),在手推杆(15)的左右直管部(15a)上装有扶手(16),连接部件(17)与扶手(16)的前端部相连接。在一对位于左右的连接部件(17)之间设有用来支承上述童用座的支承架(28)。在上述支承架(28)的两端部上可拆卸地装有调整横向宽度用的端盖(29)。在上述手推杆(15)的左右直管部(15a)上固定有托座(32),其包括用来支承上述童用座(40)的身边两侧部(40a)的至少为高度方向的2级阶梯部(32a)、(32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幼(婴)儿车,其可对安装在车座位上的童用座进行装卸。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例如让不满一岁的婴幼儿乘坐乘用车时,要使用装在该乘用车中的童用座。为此公开了这样一种幼儿车,即如上所述,把幼儿放到在乘用车的座位上所装的童用座上,当到达目的地之后,在此状态下进行移动时,让幼儿一直躺着不动,而把上述童用座从乘用车的车座位上取下来放到幼儿车上,由于该童用座可作为幼儿车的车座使用,因而在上述目的地很方便用来移动。专利文献1特开2002-205586号公报然而,在上述这种可将童用座安装在幼儿车上的专利文献中,为了将上述童用座固定于幼儿车,就要使形成在上述童用座的后部上的结合槽,与延伸设置在幼儿车主体的左右扶手之间的童用座支承用的支承架相结合。但是,各会社童用座的尺寸并不一致,所以当上述童用座的尺寸与用来安装该童用座的幼儿车主体的大小不相应的情况下,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无法对童用座进行固定,从而需要更换上述支承架、或是转动支承架来进行尺寸和角度的调整,此外可安装的童用座的种类也受到一定限定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提出来的,其目的是得到一种即使童用座的形状、尺寸不相同,也可按适合的角度、非常稳定地安装该童用座的幼儿车。本专利技术的幼儿车,装有幼儿车主体和装卸自如地设置在幼儿车主体上的童用座,该童用座具有结合部和身边(足下)两侧部,其特征在于,幼儿车主体包括包含一对直管部的呈倒U字形的手推杆;基端部与各直管部相连接的扶手杆;设置于各扶手杆的前端部的连接部件;连接在一对连接部件之间并与童用座的结合部相结合的支承架;根据童用座的形状,而在支承架的两端部上设置的可装卸式端盖。本专利技术的幼儿车,其特征在于,在各直管部上安装有用来支承童用座的身边两侧部的托座。本专利技术的幼儿车,其特征在于,各托座包括至少为高度方向的2级阶梯部。本专利技术的幼儿车,其特征在于,支承架经L字形的支承架保持部件与各一对连接部件相连接。本专利技术的幼儿车,其特征在于,各端盖沿支承架滑动,在端盖上设置有结合片,在连接部件侧设有用来插入结合片的凹部。本专利技术的幼儿车,其特征在于,端盖的结合片包括与支承架相抵接、并进行滑动的导向片;导向片外侧的结合爪片。本专利技术的幼儿车,其特征在于,在支承架的中间部设有一对铰链,经这对铰链对支承架进行弯折,可将幼儿车主体折叠成三折。综上所述,在支承架的两端部上,安装用来调整它的支承部横向宽度的可拆卸式端盖,同时还在一对直管部上固定托座,该托座包括用来支承上述童用座的身边两侧部的至少高度方向为2级的阶梯部,由此,本专利技术可将多种形状的童用座按照适合的角度,稳定地放置于幼儿车。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幼儿车结构的斜视示意图。图2是用来支承童用座的支承架安装部的放大图。图3是表示端盖与支承架保持部件的连接在受到解除状况下的立体图。图4是把童用座安装到幼儿车主体上的动作说明图。图5是表示已将童用座安装到幼儿车主体上的状况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幼儿车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幼儿车10包括幼儿车主体10a、和以可自由装卸的方式设置在幼儿车主体10a上的童用座40,该童用座40具有结合槽(支承部)41和身边两侧部40a(参考图1、图4及图5)。其中,幼儿车主体10a包括一对位于左右具有前轮11的前腿12;一对位于左右具有后轮13的后腿14;几乎弯成U字形的手推杆15;一对位于左右的扶手杆16。上述各扶手杆16的基端部枢支于手推杆15的直管部15a,在其前端部固定着连接部件17,前腿12的上端以及后腿14的上端枢支于上述连接部件17。左右前腿12通过前侧连接杆20而被相互连接,左右后腿14通过后侧连接杆21而被相互连接。并且连接杆22的前端分别枢支于各前腿12的中间部,而连接杆22的后端分别枢支于手推杆15的直管部15a。此外,左右的连接杆22通过上侧连接杆23而被连接起来。如上所述,幼儿车主体10a是通过前腿12、后腿14、扶手杆16及连接它们的连接杆这些部件来构成的。在后腿14的中间部设有卡定部件24,如图1所示,在可使用的展开状态时,设置在上述手推杆15的直管部15a的前端部上的锁定部件(未图示),与上述卡定部件24相结合,从而使幼儿车主体10a保持在展开状态。上述锁定部件可滑动地装置于上述直管部15a,并通过设置于该直管部15a上的操作装置25,沿直管部15a上下滑动操作。然后,如图1所示,锁定部件一与卡定部件24相结合,则经该卡定部件24将后腿14和手推杆15的直管部15a锁定在一起,于是使幼儿车主体10a保持在可使用的展开状态。另外,通过操作装置25一旦把锁定部件拉起来之后,则可解除锁定部件的锁定,扶手杆16、前腿12、后腿14便可向上摇动,于是幼儿车可折叠成两折而便于携带等。另外,在上述U字形手推杆15的手柄部15b、前侧连接杆20、后侧连接杆21及上侧连接杆23上,并且分别是在它们的中间部的2处设有接头15b1、15b2、20a1、20a2、21a1、21a2、23a1、23a2,通过这些接头可进行折叠。而且,在将前腿12和后腿14折叠成相互平行的状态时,上述各接头的接头15b1、20a1、21a1、23a1的轴线、以及接头15b2、20a2、21a2、23a2的轴线会分别位于同一轴线上,且相互平行。于是如上所述,若将前腿12和后腿14折叠成相互平行的状态之后,并通过手推杆15的手柄部15b将外侧部分向着前方移动的话,则通过各接头,使折叠手推杆15、前侧连接杆20、后侧连接杆21、上侧连接杆23的外侧部向着前方弯曲折叠,可将幼儿车紧凑地折叠成三折,俯视看时呈コ字形。但是,在上述左右的连接部件17上分别设置有突出的L字形支承架保持部件27,支承童用座40用的支承架28与该支承架保持部件27相连接。在上述支承架28中间部的2处也设有接头28a1、28a2,当把幼儿车紧凑地折叠成三折的状态下,上述支承架28通过接头28a1、28a2也被折叠起来,从而使上述幼儿车主体折叠成三折的状态。在图2中,仅对上述支承架28的两端部中的一端部进行放大表示,如图2所示,在上述支承架28的两端部上,可拆卸地装有调整支承架28的支承部分28A的横向宽度用的端盖29。在上述支承架保持部件27和上述端盖29彼此对置的面上形成有凹凸部,使上述端盖29沿着支承架28在轴线方向上移动,这样可使该凹凸部互相结合。即,如图3所示,在端盖29上的、并且是在与支承架保持部件27相对置的面上,设有突出的导向片30a及结合爪片30b,而在另一侧的支承架保持部件27的与上述端盖29相对置的面上形成有凹部31,上述导向片30a及结合爪片30b可被插入该凹部31中并相互结合。此时,结合片30a、30b是由导向片30a和结合爪片30b来构成的。于是,如图2所示,可通过如下方式对端盖29进行固定,即从该支承架28的一侧将上述端盖29安装在支承架28上,并使上述端盖29沿着支承架28的轴线方向滑动,从而可将上述导向片30a以及结合爪片30b插入凹部31中并使它们相互结合。另外,在上述手推杆15的左右直管部15a上固定有托座32,其包括用来支承上述童用座的身边两侧部的至少高度方向为2级的阶梯部32a、32b。此外,在上述幼儿车主体10a的手推杆15上的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幼儿车,其装有幼儿车主体和装卸自如地设置在幼儿车主体上的童用座,该童用座具有结合部和身边两侧部,其特征在于,幼儿车主体包括:包含一对直管部的呈倒U字形的手推杆;基端部与各直管部相连接的扶手杆;设置于各扶手 杆的前端部的连接部件;连接在一对连接部件之间并与童用座的结合部相结合的支承架;根据童用座的形状,而在支承架的两端部上设置的可装卸式端盖。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吉江俊郎浮津裕
申请(专利权)人:康贝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