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65498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5 10:31
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包括第一拉杆、位于第一拉杆下方的第一拉伸杆、支撑柱及位于第一拉杆下方的第一夹杆、位于支撑柱上方的框体、位于第一拉杆下方的第一拉伸结构、第二拉伸结构、位于第一拉伸结构下方的第一弹性组件、第二弹性组件及位于第二拉伸结构下方的第二夹杆,第一拉伸结构包括第一拉伸杆、位于第一拉伸杆下方的横杆、设置于拉伸杆上的轨道孔及位于横杆上方的第一弹簧,第二拉伸结构包括第二拉杆及位于第二拉杆下方的第二拉伸杆,第一弹性组件包括支撑杆、位于支撑杆下方的连接杆、设置于连接杆上的圆柱槽及位于支撑杆下方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第三弹簧及位于所述第三弹簧下方的推拉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
技术介绍
目前,在医学临床护理过程中,经常需要使用医疗器具,这些器具都是经过消毒灭菌后待用的。然而在现在的医疗器械搬运过程中,都是直接用手接触搬送,在运送和传递已消毒的医疗器械的过程中,由于不能保证手部的细菌被完全杀死,便容易对已灭菌的医疗器具造成二次污染,虽然现在已出现了用于搬运医疗器具的夹具,但是现有的夹具不具备施压机构,导致医护人员必须使用两只手来操作,给医护人员的工作造成了较大的麻烦。中国专利文献CN103263330,公布日为2013年8月28日,揭露了一种医疗器械夹具,该夹具包括夹座、滑动块、夹杆和拉杆等结构,且所述拉杆上设置有弹簧,该夹具避免了医护人员直接用手接触运送和传递医疗器具,医护人员只需靠单手拉动拉环,当夹具夹住医疗器具时,再松开拉环,夹具就会在弹簧的作用下将医疗器具夹具。然而虽然该夹具解决了医护人员必须使用两只手来操作的问题,但是在单手拉动该夹具的拉环时,并不是很方便,且较为耗费时间,同时由于弹簧的力度有限,当夹持较重的医疗器具时,医疗器具便会从夹头上掉落。同时对于较重的医疗器具,该夹具没有加强夹持力度的结构以防止医疗器具掉落。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为达到本技术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包括第一拉杆、位于所述第一拉杆下方的第一拉伸杆、支撑柱及位于所述第一拉杆下方的第一夹杆,还包括位于所述支撑柱上方的框体、位于所述第一拉杆下方的第一拉伸结构、第二拉伸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拉伸结构下方的第一弹性组件、第二弹性组件及位于所述第二拉伸结构下方的第二夹杆,所述第一拉伸结构包括第一拉伸杆、位于所述第一拉伸杆下方的横杆、设置于所述拉伸杆上的轨道孔及位于所述横杆上方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二拉伸结构包括第二拉杆及位于所述第二拉杆下方的第二拉伸杆,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支撑杆、位于所述支撑杆下方的连接杆、设置于所述连接杆上的圆柱槽及位于所述支撑杆下方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第三弹簧及位于所述第三弹簧下方的推拉杆。所述支撑柱呈长条状,所述支撑柱设有两个,两个支撑柱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支撑柱的上表面与所述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框体呈长方体,所述框体设有贯穿其前后表面的矩形孔,所述框体上且位于所述矩形孔的左右两内侧设有导轨,所述导轨的上端与所述矩形孔的上表面接触,所述导轨的下端与所述矩形孔的下表面接触,所述第一拉杆处于所述矩形孔中。所述第一拉杆呈长方体并呈水平状布置,所述第一拉杆的左右表面与所述矩形孔左右两端的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拉杆能沿着所述导轨上下移动。所述第一拉伸杆呈圆柱状且呈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拉伸杆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拉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伸杆的下表面穿过所述框体的下壁延伸至所述框体的下方,所述第一拉伸杆的下表面与所述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设有两个且分布在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下表面与所述横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呈长方体,所述连接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夹杆轴转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上表面设有圆孔。所述圆柱槽设置于所述连接杆的上半部分,所述圆柱槽呈圆柱孔状。所述支撑杆呈圆柱状,所述支撑杆的上表面与所述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上端与所述横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推拉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拉杆呈长方体,所述推拉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夹杆轴转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结构简单,实用性强,避免了医护人员直接用手接触运送和传递医疗器械,也不会使操作人员受到感染,且医护人员只需靠单手拉动拉杆,当第一夹杆夹住医疗器械时,在第二弹簧及第三弹簧的拉动作用下将医疗器械夹紧,对于较重的医疗器械,可以通过第二夹杆夹持医疗器械,从而使得对医疗器械的夹持更加稳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本技术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_支撑柱;2-框体;21-导轨;3-第一拉杆;4-第一拉伸结构;41-第一拉伸杆;42_轨道孔;43_横杆;44_第一弹簧;5_第二拉伸结构;51_第二拉杆;52_第二拉伸杆;6_第一弹性组件;61_支撑杆;611-圆柱挡板;62_连接杆;63_圆柱槽;64_第二弹簧;7-第二弹性组件;71_第三弹簧;72_推拉杆;8_第一夹杆;9_第二夹杆;91_第二夹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包括支撑柱1、位于所述支撑柱I上方的框体2、位于所述框体2内部的第一拉杆3、位于所述第一拉杆3下方的第一拉伸结构4、第二拉伸结构5、位于所述第一拉伸结构4下方的第一弹性组件6、第二弹性组件7、位于所述第二弹性组件7下方的第一夹杆8及位于所述第二拉伸结构5下方的第二夹杆9。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支撑柱I呈长条状,所述支撑柱I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左右两侧,所述支撑柱I的上表面与所述框体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框体2呈长方体,所述框体2设有贯穿其前后表面的矩形孔,所述框体2上且位于所述矩形孔的左右两侧设有导轨21,所述导轨21的上端与所述矩形孔的上表面接触,所述导轨21的下端与所述矩形孔的下表面接触。所述第一拉杆3处于所述矩形孔中,所述第一拉杆3呈长方体,所述第一拉杆3呈水平状,所述第一拉杆3的左右表面与所述矩形孔左右两端的导轨21相配合,使得所述第一拉杆3和所述框体2滑动连接,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拉杆3可以沿着所述导轨21上下移动。所述第一拉伸结构4包括第一拉伸杆41、位于所述第一拉伸杆41下方的横杆43、设置于所述拉伸杆41上的轨道孔42及位于所述横杆43上方的第一弹簧44。所述第一拉伸杆41呈圆柱状且呈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拉伸杆4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拉杆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伸杆41的下表面穿过所述框体2的下壁延伸至所述框体2的下方,所述第一拉伸杆41的下表面与所述横杆4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横杆43呈长方体,所述左右支撑柱I穿过所述横杆43的上下表面且与所述横杆43滑动连接,从而使得所述横杆43能沿着所述支撑柱I上下移动。所述轨道孔42呈矩形,所述轨道孔42设置于所述第一拉伸杆41的上半部分,所述轨道孔42贯穿所述第一拉伸杆41的左右表面。所述第一拉伸杆41随着所述第一拉杆3的上下移动而移动,所述第一拉伸杆41带动所述横杆43的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弹簧44位于所述框体2与所述横杆43之间且位于两根支撑柱I之间,所述第一弹簧44设有两个且分布在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弹簧44的上端与所述框体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44的下表面与所述横杆4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从而使得所述横杆43能够及时复位。所述第二拉伸结构5包括第二拉杆51及位于所述第二拉杆51下方的第二拉伸杆52。所述第二拉杆51呈长方体,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医疗器械取放及传递的夹具,包括第一拉杆(3)、位于所述第一拉杆(3)下方的第一拉伸杆(41)、支撑柱(1)及位于所述第一拉杆(3)下方的第一夹杆(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支撑柱(1)上方的框体(2)、位于所述第一拉杆(3)下方的第一拉伸结构(4)、第二拉伸结构(5)、位于所述第一拉伸结构(4)下方的第一弹性组件(6)、第二弹性组件(7)及位于所述第二拉伸结构(5)下方的第二夹杆(9),所述第一拉伸结构(4)包括第一拉伸杆(41)、位于所述第一拉伸杆(41)下方的横杆(43)、设置于所述拉伸杆(41)上的轨道孔(42)及位于所述横杆(43)上方的第一弹簧(44),所述第二拉伸结构(5)包括第二拉杆(51)及位于所述第二拉杆(51)下方的第二拉伸杆(52),所述第一弹性组件(6)包括支撑杆(61)、位于所述支撑杆(61)下方的连接杆(62)、设置于所述连接杆(62)上的圆柱槽(63)及位于所述支撑杆(61)下方的第二弹簧(64),所述第二弹性组件(7)包括第三弹簧(71)及位于所述第三弹簧(71)下方的推拉杆(7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鸿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冠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