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磷系四酚单体及其制备方法,同时还提供了其氰酸酯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此外还公开了氰酸酯/氧代氮代苯并环己烷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工艺过程简单,产品纯度高,很好地填补了市场空白;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氰酸酯衍生物制备的氰酸酯/氧代氮代苯并环己烷共聚物具备热性能好、疏水效果优异、介电常数低及阻燃性能佳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材料,具有在电子领域推广应用的良好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磷系四酚单体、氰酸酯衍生物和共聚物及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磷系四酚单体、其氰酸酯衍生物及制备方法,该氰酸酯衍生物还可继续合成为氰酸酯/氧代氮代苯并环己烷共聚物。
技术介绍
近来,磷系化合物已逐渐被运用于高分子材料制备中,以赋予材料优异的阻燃性能,相较于传统卤素阻燃剂,磷系化合物在高温下不会产生有毒气体,环境危害性较低,同时还具有加工性能好、添加量少等优点,俨然成为目前阻燃材料发展的主流。磷系化合物DOPO(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英文全名为9,10-dihydro-9-oxa-10-phosphaphenanthrene10-oxide)结构中含有P-H键,对烯烃、环氧键和羰基极具活性,具有可作为有机合成中亲核基(nucleophile)的特性,可反应生成许多衍生物,是一种广受学界及业界青睐的新型阻燃剂中间体。酚类化合物为聚酯、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以及氰酸酯树脂等众多高分子材料的原料,在工业上使用十分广泛。因此,许多文献以DOPO以及benzoquinone(苯醌)为原料,合成磷系双酚单体DOPOBQ,具体合成过程可参见文献Wang,C.S.;Lin,C.H.,Polymer1999,40,747.,DOPOBQ为磷系双酚单体的先驱体,是一种环保反应型无卤阻燃剂,结构式如下所示:但是,DOPOBQ存在溶解度与反应性不佳等问题,在工业应用中有所限制,因此,行业内一直致力于开发性能更优的替代产品。2010年,林庆炫等提交的中国台湾专利I449707中,使用DOPO、4-hydroxyacetophone(4-羟基苯乙酮)以及phenol(苯酚)于酸催化下反应,制得新型磷系双酚单体,成功改善了上述弊端,反应式如下:为了在材料性质上有更进一步的突破,设计合成更多官能数的磷系酚类单体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氰酸酯树脂自身可于高温下进行三环化聚合,形成交联三迭氮(Triazine)网状结构,反应式如下:该固化物具有高的热性质、热稳定性以及优异的低介电特性等,但由于其固化过程十分缓慢,且反应后期黏度上升阻碍流动性,造成极性末端基-OCN残留,导致材料介电常数与吸水率上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中主要有两种改善方法:(1)、加入单官能基团降低氰酸酯交联密度,如文献Yueh,S.J.;Yang,S.P.;Wu,M.F.;Wang,C.S.,J.PolymSci.PartA:PolymChem.2004,42,2589.,藉由改善反应后其流动性不佳的问题而避免末端基残留,然而此方法将导致材料热性质下降,并非最佳的改善途径;(2)、使用可与氰酸酯基团反应的化合物进行共聚合,如文献Hwang,H.J.;Wang,C.S.J.Appl.Polym.Sci1998,68,1199.,综合来看,目前以双马来酰亚胺(Bismaleimide)与氰酸酯进行共聚合反应最为广泛,所得共聚物称为BT树脂(Bismaleimide-Triazineresin),反应式如下:BT树脂具有类似于聚酰亚胺(polyimide)的优异耐热性,并与其他热固型树脂兼容性佳,因此广受业界重视。尽管如此,其仍存在介电常数不够低、吸水率高以及脆性高等问题,使之在电子材料中的应用受限。近来,亦有许多研究将氧代氮代苯并环己烷(Benzoxazine)树脂和氰酸酯树脂进行共聚,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是(1)、Kumar,K.S.S.;Nair,C.P.R.;Ninan,K.N.,Eur.Polym.J.2009,45,494.,(2)、Kimura,H.;Ohtsuka,K.;Matsumoto,A.,ExpressPolym.Lett.2011,5,1113.及(3)、Li,X.;Gu,Y.,Polym.Chem.2011,2,2778.,所得材料表现出足以取代BT树脂的优异特性。在2012年本实验室发表的文献Lin,C.H.;Huang,S.J.;Wang,P.J.;Lin,H.T.;Dai,S.A.,Macromolecules2012,45,7461.中,也对此系统做详细的探讨,并推测氰酸酯在三环化时将与Benzoxazine树脂进行加成与重排反应,形成对称的alkylisocyanurat(烷基异氰尿酸酯)结构,使之具有优异的低介电特性,其机制反应式如下:所得共聚物相较于BT树脂更符合印刷电路板基材的需求,为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材料,但是材料性能仍不尽人意,亟需在合成方法和原料上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磷系四酚单体及其制备方法,同时还提供了其氰酸酯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此外还公开了氰酸酯/氧代氮代苯并环己烷共聚物的制备方法;进而获得了纯度更高、耐热和阻燃性能佳、疏水性好、热稳定性强的磷系阻燃材料,并具有在电子行业推广应用的良好前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如通式(Ⅲ)的磷系四酚单体,其中,n为1-4的整数;X各自独立地选自氢、烷基、烷氧基、环烷基、卤素、酸基、酯基、酚基、硝基、胺基、烯基、炔基及腈基;R为选自氢、C1-C6烷基、苯基、C1-C6烷氧基、苯烷基、苯氧基、C1-C6卤烷基、C3-C7环烷基、-CF3及卤素原子所组成的群组。作为一种具体结构,前述的磷系四酚单体,X、R均为氢,磷系四酚单体的结构式如式(Ⅲ-a):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如通式(Ⅳ)的磷系氰酸酯,该磷系氰酸酯(Ⅳ)由前述的磷系四酚单体(Ⅲ)与溴化氰在碱性触媒催化下反应制得;其中,n为1-4的整数;X各自独立地选自氢、烷基、烷氧基、环烷基、卤素、酸基、酯基、酚基、硝基、胺基、烯基、炔基及腈基;R为选自氢、C1-C6烷基、苯基、C1-C6烷氧基、苯烷基、苯氧基、C1-C6卤烷基、C3-C7环烷基、-CF3及卤素原子所组成的群组。作为一种具体结构,前述的磷系氰酸酯,X、R均为氢,磷系氰酸酯的结构式如式(Ⅳ-a)所示:此外,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前述的磷系氰酸酯的合成方法,合成路线如下:具体的合成步骤为:首先,将化合物(Ⅰ)与DOPO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生成化合物(Ⅱ);然后,化合物(Ⅱ)与苯酚或具取代的苯酚进行亲电取代反应,制得磷系四酚单体(Ⅲ);最后,将磷系四酚单体(Ⅲ)与溴化氰在碱性触媒催化下反应得到氰酸酯(Ⅳ)。基于前述的氰酸酯(Ⅳ)的氰酸酯/氧代氮代苯并环己烷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前面制得的氰酸酯(Ⅳ)与式(A)的氧代氮代苯并环己烷树脂均匀混合,形成黏稠溶液;其中,Ar为选自以下基团所组成的群组:m为1至100的整数,其中,X、Y为选自氢、C1-C6烷基及苯基所组成的群组。(2)、将该粘稠溶液升温固化,得到氰酸酯/氧代氮代苯并环己烷共聚物。具体地,Ar为更具体地,步骤(2)中,置于循环烘箱进行固化,升温条件为150℃、180℃、200℃及220℃各两小时,固化结束后,将固化物缓慢冷却至室温。本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在于:本专利技术的磷系四酚单体及其氰酸酯衍生物的工艺过程简单,产品纯度高,很好地填补了市场空白;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氰酸酯衍生物制备的氰酸酯/氧代氮代苯并环己烷共聚物具备热性能好、疏水效果优异、介电常数低及阻燃性能佳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材料,具有在电子领域推广应用的良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如通式(Ⅲ)的磷系四酚单体,其中,n为1‑4的整数;X各自独立地选自氢、烷基、烷氧基、环烷基、卤素、酸基、酯基、酚基、硝基、胺基、烯基、炔基及腈基;R为选自氢、C1‑C6烷基、苯基、C1‑C6烷氧基、苯烷基、苯氧基、C1‑C6卤烷基、C3‑C7环烷基、‑CF3及卤素原子所组成的群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磷系氰酸酯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磷系氰酸酯如通式(Ⅳ),该磷系氰酸酯(Ⅳ)由磷系四酚单体(Ⅲ)与溴化氰在碱性触媒催化下反应制得;所述磷系四酚单体如通式(Ⅲ):其中,n为1-4整数;X各自独立地选自氢、烷基、烷氧基、环烷基、卤素、酯基、酚基、硝基、胺基、烯基、炔基及腈基;R为选自氢、C1-C6烷基、苯基、C1-C6烷氧基、苯烷基、苯氧基、C3-C7环烷基、-CF3及卤素原子所组成的群组;合成路线如下:合成步骤为:首先,将化合物(Ⅰ)与DOPO进行亲核加成反应,生成化合物(Ⅱ);然后,化合物(Ⅱ)与苯酚或具取代的苯酚进行亲电取代反应,制得磷系四酚单体(Ⅲ);最后,将磷系四酚单体(Ⅲ)与溴化氰在碱性触媒催化下反应得到氰酸酯(Ⅳ)。2.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棋灿,凌清川,汪孟纬,周裕伟,林庆炫,
申请(专利权)人:高鼎精细化工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